29歲一脫成名,這瘋批美人終於火了

2023-08-20   獨立魚電影

原標題:29歲一脫成名,這瘋批美人終於火了

周日夜晚,又到了奇情專欄時間。

魚叔最近發現,瘋批美人正成為大夥的心頭好

《黑暗榮耀》中的妍珍吶。

一聲「西八」走天下,貢獻無數表情包。

《碟中諜7》中的反派女殺手帕麗斯。

台詞寥寥,邪魅猖狂。

一度搶走了主角們的風頭。

今天要聊的電影中,也有一位絕世瘋批。

所作所為,震碎三觀。

在旁人看來,她是十足的「蕩婦」。

但事實上真是如此嗎?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部驚世駭俗的愛情奇片——

《破浪》

Breaking the Waves

本片導演拉斯·馮·提爾,影壇最惡名昭彰的導演之一。

他的電影,似乎總在挑戰世人的底線。

兩部《女性癮者》,以成人電影尺度,將性愛戲搬上大銀幕。

群交、三人行、BDSM,刺激指數不斷遞增。

《狗鎮》只用幾方小小的舞台,卻將觀眾浸入密不透風的人性至惡。

《此房是我造》展映時,更令許多觀眾提前退場。

毫不節制的虐殺戲份,引發強烈生理不適。

電影之外,他還不時發表驚世駭俗的言論。

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馮提爾無疑是獎項的寵兒。

2000年,他憑藉《黑暗中的舞者》一舉問鼎坎城金棕櫚

力壓三部華語經典《鬼子來了》《一一》《花樣年華》。

同時,他還是著名的影后製造機

克斯汀·鄧斯特(《憂鬱症》)、夏洛特·甘斯布(《反基督者》)……

夏洛特·甘斯布、克斯汀·鄧斯特

而今天要說的這部《破浪》,同樣挖掘出了一位演技封神的演員——艾米麗·沃森

相信不少人看過她主演的《她比煙花寂寞》。

集自私、無恥、瘋批於一身,教人又愛又恨。

《破浪》是她更早兩年的作品。

也是她出演的第一部電影。

起初,女主的人選是同樣以瘋批形象聞名的海倫娜·伯翰·卡特。

但因為片中大尺度的裸露和激情戲,她最終在拍攝前退出。

從而將機會給了首次觸電的艾米麗·沃森。

海倫娜·伯翰·卡特同年出演了莎翁喜劇《第十二夜》

沃森進入演藝界很晚。

大學畢業後,從事了三年文書和服務員工作。

25歲才被戲劇學校錄用,開始登台表演。

等接到第一部電影《破浪》的片約時,已經29歲。

不得不說,沃森的表演天賦極高。

剛一出道,就技驚全球。

提名奧斯卡影后,拿下歐洲電影獎最佳女演員,一夜成名。

片中,沃森飾演了一個「瘋女子」貝絲

怎麼個瘋法。

貝絲走上一輛巴士

面對大把的空座,她偏偏走到一位大叔身旁,若有所思地坐下。

顧不得大叔一臉詫異,女人斜眼打量起來。

深吸一口氣,慢慢將手伸向對方的襠下。

緩緩地閉上雙眼,隨著公車晃動。

事畢便匆匆下車,用圍巾擦了擦手。

方才的一幕,令她頭暈噁心、狂吐不止。

抬起頭來,卻又露出喜悅的神情。

隨後匆匆趕往醫院。

丈夫,正躺在病床上等待她。

貝絲直言不諱,交代了剛剛自己的作為。

楊聽完後大怒,卻不是怪罪妻子的不忠。

相反,他指責妻子做得遠遠不夠

你沒按照我交代的去做

半個月前,貝絲與楊剛剛步入婚姻的殿堂。

兩人恩愛至極,難捨難分。

直到楊遠赴油井工作,小兩口才不得不短暫離別。

不幸的是,楊被飛來的鋼鑽擊中。

致使全身癱瘓,生不如死。

看著年輕的妻子,楊深感自己拖累了貝絲。

自己無法再滿足她的性需求,卻因為教會無法離婚

深思熟慮後,他請求貝絲另尋新歡,再把性愛經過一五一十地告訴他

並稱,這樣會更利於自己康復。

在楊的催促下,貝絲開始了行動。

第一個目標,是對她頗有好感的心理醫生。

她跑去醫生家中,喝得酩酊大醉,一絲不掛地躺在床上。

結果,被對方嚴厲地拒絕。

為了滿足丈夫的要求,貝絲只好豁出去。

她一反往日保守的服飾,換上艷麗、暴露的穿搭。

濃妝艷抹之後,去往從未涉足的酒吧,應答著男人們的問價。

分文不取的她,儼然被視為小鎮上最廉價的妓女

逼良為娼的影視,我們看過很多。

馮提爾的手法,卻與其他導演迥然不同。

他無意讓觀眾產生同情,甚至設計了重重圈套,勾引出觀眾的冷漠

首先,是貝絲的

貝絲天性敏感、脆弱,曾被診斷出患有精神疾病

情緒極度不穩定,稍有不順便會歇斯底里。

再者,是貝絲的

眾人對貝絲的行為感到不解,紛紛發出質問。

貝絲的回答,卻洋溢著自豪。

她的放蕩,是為了拯救丈夫

貝絲出生於一個保守的家庭,全家都是虔誠的教徒。

所在的小鎮也十分封閉,教會的束縛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起初,從家裡人到教會,都不贊同貝絲的這門婚事。

對於楊這個外來者,也充滿了戒備。

結婚之後,丈夫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但作為一名石油工人,楊總要隔一段時間就遠航復工。

期間,貝絲因難以忍受分別,終日躲進教堂,仿佛上帝附身般自問自答。

並向上帝許願早日將丈夫帶回來。

許願出奇的靈驗,丈夫很快被送回。

只是,成了毫無生氣的癱瘓病人。

貝絲將責任攬到自己身上,認為是自己的自私導致了意外的發生

於是,她開始了偏執的贖罪——

只有和別的男人發生關係,才能使丈夫的病況得以好轉

她奔波在歡場與醫院的兩點一線,不時向護士嫂子求證丈夫的病情。

出於寬慰,嫂子總會把康復情況描述得很順利。

一個個善意的謊言,令貝絲愈發堅信獻身的必要性

只是個簡單手術,很順利

一路上,貝絲收到過很多勸阻。

那個被勾引的醫生最先趕來,痛罵楊是一個偷窺狂、性變態。

又試圖從科學的角度出發,否定貝絲的臆想。

可不管怎麼講道理,也無法將她從偏執的泥淖中拽出。

你使自己己陷入了一種失控的狀態。

嫂子也在勸阻。

她有基本的醫學常識,明白楊的病況只是治療過程中的反覆。

並且,楊腦部受了重創,精神極度混亂,他的請求有很大程度也病態的幻想

她對貝絲的信仰也提出了質疑。

站在女性的立場,警示貝絲重視自我。

女人必須得有自己的選擇,擁有自我和主見。

結果呢,貝絲將親朋好友們的善意統統拒之門外。

出於對愛情的瘋狂執念,她出言傷害了許多親密的夥伴。

這樣的設計,讓不少觀眾對女主貝絲沒什麼好感。

他們對這個角色的厭惡,甚至上升到了演員。

也將她後來的受難當成了咎由自取

貝絲登上一艘貨輪,試著向一名水手賣娼。

但對方操著污言穢語,對她大肆毆打,甚至拿刀劃傷她的背。

她再也無法忍受,在反抗中搶過對方的手槍,逃出了船艙。

隨之而來的,是楊病情惡化的消息。

為了儘快拯救楊,她決定重返船艙。

她再一次被打得遍體鱗傷,甚至丟掉了性命。

臨終的遺言,似乎驗證了觀眾們的猜測。

所謂的獻祭,從頭到尾就是一場虛幻的臆想

這一切全是錯的

然而,貝絲死後不久,神跡真的發生了。

煥然新生,所有的病痛都消失無蹤。

他甚至可以下床走路。

趁著夜色,他偷走了貝絲的遺體。

當葬入海水的那刻,螢幕一片黑暗,繼而響起了來自天國的晚鐘。

觀看馮提爾的電影,多少有一種痛苦的體驗。

他執著於挖掘人性最深的惡。

就連觀眾,也不時成為他拷問的對象。

《狗鎮》中,闖入小鎮的格蕾絲,淪喪於眾人的冷眼。

被隨意姦污,近乎成為鎮上的一條狗。

《黑暗中的舞者》里的女工塞爾瑪,被騙光了救兒子的手術費。

在消費主義的社會下,向冷漠的人心開槍。

《破浪》作為「良心三部曲」首作,揭示的也是相同的主旨。

人心,始終是最大的荊棘

在貝絲的受難中,小鎮上幾乎每個人都是冷眼旁觀者,也是加害者。

比如,一夥孩子。

僅憑艷麗的服飾、性感的絲襪,就給一個女人定了罪。

他們罵著髒字,吹著口哨,用石頭砸向貝絲。

臉上綻放著笑容,仿佛實現了所謂的道德審判。

「這騷貨是誰」

再比如,貝絲的母親。

她將女兒掃地出門,任憑其拍門哭喊也無動於衷。

他們的冷漠有著相同的源頭,宗教

在教義里,女人應該忍得住寂寞,無條件地服從丈夫。

甚至,不允許女人在教堂中發言。

扒掉神明的幌子,露出的是父權制的荒誕——

無限剝削女性的權利,壓抑其慾望與訴求。

一頂「蕩婦」的帽子,是最徹底的封殺令。

在貝絲的葬禮上,神父們仍然在詛咒她下地獄。

眾人沉默,唯有外地來的嫂子出言怒斥。

你們誰都沒有權利詛咒貝絲下地獄

誠然,馮提爾算不上一個女性意識擔當的導演。

從蕩婦到聖女,他痴迷於女性獻身的戲碼。

消費女性的質疑,也從來沒有停歇。

但,在二十多年後重新審視他鏡頭下的故事,仍會有新的開釋。

正如醫生在給貝絲做死亡報告時說的那樣。

她的死因絕非瘋癲,也並非偏執,反而是她的善良。

「死因是善良」

所謂的「蕩婦」,完全就是一個虛假的指控。

貝絲默默背負,從不辯解。

在一次次擁抱中,測量人心的溫度。

或許,片尾的鐘聲便是她最後的布告。

不要愛上虛幻的道義,而是去愛一個具體的人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助理編輯:三十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