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明清軍隊為何要放棄防禦力更強的鎧甲,去選擇棉甲?

2021-03-09     今日生活視角

原標題:歷史上,明清軍隊為何要放棄防禦力更強的鎧甲,去選擇棉甲?

鎧甲的變化主要還是在明朝後期開始的,早期的北方明軍,因防備蒙古人,其金屬鎧甲的裝備率還是挺高的。

不管是之前的蒙古人還是後來的女真,這些政權長期使用的主力武器是弓箭加長刀,屬於典型的傳統冷兵器。為了防禦弓箭,北線明軍備甲率很高。

邊軍即明朝長城防線的軍隊,根據記載可以看出,明朝北線軍隊的甲冑是鎖子甲搭配札甲的復合型重甲,主要防禦刀箭。

「各邊軍士役戰,身荷鎖甲、臂遮等具,共重四十五斤。」

只是由於小冰河時期帶來的環境變化,天氣轉寒,以及火器的發展,金屬鎧甲已經失去了其優勢。所以棉甲逐漸登上歷史舞台。

所以總結下來,具體有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棉甲更方便

鎧甲的作用就是保護士兵的身體不受傷害,所以無論是怎樣材質的鎧甲,它都是以防禦力來衡量優劣的。自明朝中期以後,戰爭的形勢因為火藥的出現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根據相關記載,明朝時期的火器發展已經非常成熟,各種殺傷力巨大的器械也被製造了出來。

盔甲無非就是一個防護力,追求的是刀劍無傷,但是金屬鎧甲對於殺傷力更強的火器卻無能為力,在這種大背景之下,棉甲和金屬鎧甲對士兵的防護能力其實差不多,所以製作成本更低的棉甲也很快普及了起來。並且棉甲的保暖效果好,很適合北方環境作戰,不像歐洲當時流行的純鐵甲,看起來威風凜凜,但是相當笨重,無法下馬肉搏,遇到寒冷天氣穿起來更是受罪。而且棉甲即便在中國南方地區,也不會像鐵甲那樣極易生鏽腐爛,穿戴起來也比鐵甲方便很多。

第二,棉甲更實用

明清時期的棉甲並不是我們理解的棉花甲冑,這種鎧甲也是有一套科學的製作流程的。

棉甲的內部有二層厚厚的棉布(把數斤棉花放進模具,泡水後反覆用模具壓薄,太陽曬也不蓬鬆為止,然後縫成薄片),這兩層面部之間會鋪上一層薄薄的鐵片,最外層會蓋上一層裝飾布料。除了這些基礎結構以外,為了將鐵片和棉布完全固定在一起,棉甲的表面還會有很多的甲釘,這個不是用來防禦的,而是用來固定裡面鐵片輔助防禦的。經過標準的製作流程以後,一套棉甲就算完成了。

「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縫如夾襖,兩臂過用腳踹實,以不胖脹為度,曬乾收用。見雨不重、霉鬒不爛,鳥銃不能大傷。」——《涌幢小品》

由於是棉花壓實一層層縫製起來的,所以保暖性很好,又不需要像重甲那樣量身定做,所以可以大批量生產,重量還輕,對前期殺傷力沒那麼大的火器還有一定防護力,弓弩也能防,可能不像插個鋼板那樣好用,至少可以讓箭頭進去的不深。

由於棉甲拋開了大量的鋼鐵材料,所以它的質量也降低了很多,明朝時期的鋼鐵鎧甲大約在三十斤左右,而棉甲只不過在十斤以內,所以士兵在穿著棉甲的時候也更有戰鬥力。

再者是棉甲還有很好的保暖效果,士兵作戰時期並不能確定是什麼作戰環境,如果在冬天進行作戰,鋼鐵盔甲會將士兵的溫度一點點「吸收」,士兵的運動也會受到影響。而棉甲有著很好的保暖效果,即使在寒冷的天氣也能給士兵很好的防護。

最後是防禦等級,棉甲本身就具有很強的防禦力,而且等到它浸滿了水分以後,其防禦力又會有很大程度的增加,危力弱的火槍都不能穿透它們,強弓硬弩的威力也會被減弱大半,所以士兵們對這款鎧甲還是非常滿意的。

這些都在當年萬曆三大征中的朝鮮之役中得到了檢驗,當時日本方面裝備有大量的火繩槍。且朝鮮地處遼東苦寒之地,環境惡劣。棉甲帶來的禦寒和防護效果遠比金屬盔甲要好。於是其逐漸成為了明軍的主要防護裝備。

第三,棉甲更便宜。

古代的冶鐵技術並不夠發達,打造一副鋼鐵甲冑所花費的銀子自然比棉甲高出很多。而恰好在明朝,棉花已經非常的普及,種植開始規模化,當時中原地區的棉花種植已經形成了一個標準的流程,國家每年都會出產大量的棉花。再加上棉甲的製作過程相對簡單,所以這種鎧甲很快就被裝備到了正規軍隊之中。

綜上所述,棉甲雖然在防禦力方面稍微弱於金屬盔甲,但是結合時代背景考慮,棉甲的突出優勢足以掩蓋它防禦方面的微小劣勢,所以這個時期的軍隊才會大規模裝備棉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vrFHgB9wjdwRpv3JE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