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必爭之地——荊州行政編制的百年變遷

2019-10-30   吟風社

荊州是東漢十三州之一,也是三國時期各方勢力爭奪的要地。荊州幅員遼闊,區劃也幾經調整,有過荊襄七郡、荊襄八郡甚至荊襄九郡的說法。實際上荊州在三國時期的地方變遷遠比這些複雜,本文就對此進行簡單科普。

荊州是東漢時期的一個大州,在東漢的大部分時間裡是七個郡的編制,分別是南陽、南郡、江夏、長沙、桂陽、零陵、武陵。這七個郡按地理位置大致分為荊南四郡和荊北三郡,荊北相對發達而荊南則比較落後。

荊州

荊北的三郡里,南陽郡是最為富庶的一個,因為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出身南陽,因而有帝鄉之稱,東漢的開國功臣有大約一半都是出自這裡。有了如此特殊的地位,加上原本就不錯的地理條件,南陽在東漢時期發展得很好,戶籍人口達到了243萬,超過三國時期的吳國和蜀國,是當時全國人口最多的郡。

南郡是整個荊州戰略地位最重要的郡,也是後來魏蜀吳爭奪的重心,該地處於連接益州、揚州、荊南和南陽的中心。

荊南四郡開發較晚,在漢魏時期地理環境也比較差,而這四個郡的發展情況也並非一致,大致排名是:長沙>零陵>桂陽>武陵。武陵在四個郡里地盤最大,但條件最差,大部分土地為難以居住的地區,包括現在的湘西、黔東等地區,緊靠益州的南中地區,也是蠻族活動頻繁的地區。長沙則與揚州接壤,零陵和桂陽與交州接壤。

荊州諸郡

荊州的治所最初設在南郡的江陵,後來一度改到武陵郡的漢壽,劉表上任後改到南郡的襄陽。以上大致就是群雄割據之前荊州的概況。

荊州最先分立的郡為章陵郡,章陵郡十分神秘,它是什麼時間、什麼人所立都沒有記載。劉表曾以蒯越以及黃祖之子黃射為章陵太守,曹操南征時也以趙儼為章陵太守,後來曹操劃分九州時也算入了章陵郡,據此可以推測章陵郡是東漢朝廷所劃分,而非劉表私人的設置。曹丕黃初三年(222),有徙封章陵王曹據為義陽王的記載,且義陽郡的郡治安昌縣原名章陵縣,因而義陽郡可能是由章陵郡直接改名而來。義陽郡的位置在南陽郡的東部,章陵郡大約與其等同。

晉書中記載晉武帝司馬炎在統一天下後從南陽郡當中分出了義陽郡,從這段記載來看,之前曹魏或者西晉一度廢除了義陽郡的編制。但司馬炎的從父司馬望受封義陽王,死後由其孫司馬奇繼承,這說明西晉建國時是有義陽郡的編制的,因而曹魏應當沒有廢除過義陽郡。由此可知,從東漢末年南陽郡分出章陵郡,再到曹丕時期時期改名義陽郡後,該郡的編制貫穿了整個曹魏。

司馬炎雕像

之後則是蘄春郡,宋書和讀史方輿紀要里都記載蘄春郡是孫權所設立,後者還給出明確時間為建安十二年(207)。蘄春郡地盤來自於原來的江夏郡,而孫權在建安十三年(208)才攻殺原江夏太守黃祖,因而蘄春郡應當設置於建安十三年,是孫權將自己所占領的江夏郡部分改為了蘄春郡。但建安十八年(213)曹操手下發生大規模逃亡事件時,逃亡地里就有蘄春,說明曹操在這期間從孫權手中奪走了蘄春郡。曹丕三路伐吳後孫權又命令賀齊重新攻占了蘄春郡,蘄春終於又再度回到吳國手裡,直到司馬炎平吳後被撤銷。另外,曹魏也對江夏進行過拆分,將原屬江夏郡的西陽、軑二縣與原屬汝南郡的弋陽、期思二縣合併為弋陽郡,屬豫州刺史管轄。

在孫權攻殺黃祖的同年,曹操大舉南下,迫使荊州劉琮投降。晉書記載曹操在占領荊州後對南陽和南郡進行了區劃調整,南陽郡的西部分出設立了南鄉郡,而南郡則一分為三,北部為襄陽郡,西部為臨江郡,剩餘部分則為南郡。曹操很快因為赤壁戰敗而退回北方,南郡和臨江郡被孫劉聯軍所攻占,而襄陽郡和南鄉郡成功則保住。

曹操

在建安十八年曹操劃分九州時,荊州諸郡只提到了章陵,而沒有提到襄陽、南鄉和臨江。但晉書宣帝紀里寫關羽北伐時曹仁手下的南鄉太守傅方投降了關羽,說明曹操確實劃分出了南鄉郡。孫劉瓜分荊州時,劉備保留了曹操所調整的區劃,任命關羽為襄陽太守,但將臨江郡改名為宜都郡。在劉備派兵占領荊南四郡之時,孫權也占領了長沙郡北部的部分縣,並在此設立漢昌郡,以魯肅為太守,因而劉備並沒有占領過完整的荊南四郡。孫權還曾劃分江夏的部分領土設立西陵郡,以甘寧為太守。漢昌郡和西陵郡後來都被孫權所撤銷。

荊州經過多次易手,最後變成了魏吳各占一部分的狀態。當時出於管轄方便,曹丕將從剛從蜀國那裡占領的漢中東三郡即房陵、上庸、西城合併為魏興郡和新城郡,劃歸荊州刺史管轄,曹叡時期又分出上庸郡,成為新的東三郡,之後東三郡還進行了多次調整。孫權也將廣州的蒼梧郡分出五縣,設立臨賀郡,改屬荊州(但宋書又有不同說法,稱臨賀郡屬廣州)。

得到東三郡和臨賀郡的魏吳荊州領土相加,達到了非常大的地步,但這並不是荊州最大的時候。曹丕當年為了獎勵孫權稱藩,曾將荊州和揚州在江南的部分合併為荊州,將荊州在江北的部分改名郢州,這時的荊州稱得上是史上最大荊州。但這個史上最大荊州只維持了不到半年就因為魏吳再度交惡而被撤銷。

後來孫權還從江夏郡當中分出了武昌郡,並一度遷都於此。之後荊南就開始了大規模拆分的歷程,孫權從長沙郡當中分出了湘東和衡陽二郡,孫休從武陵郡當中分出了天門郡,孫皓從零陵郡當中分出始安郡和邵陵郡,從桂陽郡當中分出了始興郡,從長沙郡當中分出了安成郡。到吳國滅亡時,荊南已經從四個郡變成了十一個郡。加上孫休從宜都郡當中分出了建平郡,吳國的荊州最終達到了十五個郡。

孫權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