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五一檔,這部最好看

2021-05-02     24樓影院

原標題:整個五一檔,這部最好看

24樓影院」 進入新頁面,點擊右上角「...」 點擊第一欄「設為星標「。記得把我們設為「星標 」哦~

五一檔最值得期待的電影,莫過於張藝謀《懸崖之上》。人們不禁好奇,首拍諜戰片的張藝謀到底是個什麼水準?

評價張藝謀是困難的,上個世紀的張藝謀有著橫空出世的八十年代,輝煌的九十年代,但進入新世紀後的張藝謀是矛盾的,某種程度上說,和張偉平的合作既為張藝謀提供了新的創作契機,也限制了張藝謀的藝術感覺。

《英雄》與《十面埋伏》引人爭議,《三槍拍案驚奇》讓觀眾感到匪夷所思,張大導演怎麼會取法春晚,拍出一個長達兩個小時的「大品」?等到《長城》出現的時候,不少觀眾已經懷疑張藝謀早已江郎才盡,在架空歷史中讓老外做主角,呈現出的中國元素也僅僅只是浮於表面的符號。

《三槍拍案驚奇》

《長城》

但另一方面,新世紀的張藝謀也拍出了有基本水準的片子,尤其是去年上映的 《一秒鐘》 ,讓業內大為驚呼,這部禮讚電影與歷史的影片就像片中所展示的那樣,具有難以想像的頑強生命力。

時隔半年,當張藝謀帶著《懸崖之上》再回大螢幕之時,觀眾不禁想問,密集的作品,全新的嘗試,張藝謀能行嗎?

答案是肯定的。 (註:下文略有劇透,介意慎讀。)

《懸崖之上》一開場就定下了美學的基調,漫天的大雪中,主角們從空中跳傘下落,張藝謀在第一人稱鏡頭與第三人稱鏡頭的無縫隙切換,身臨其境般地營造出了一種極為真切的在場感,尤其是在重現降落一剎那的鏡頭語言上,張藝謀讓攝影機飛速地旋轉、加速、隨即停止、並迅速切換,手法乾淨簡潔且恰如其分。隨著樹上的雪重重地抖落下來,影片開場處的所營造出的凜冽美學已然表露無疑。

在敘事上,張藝謀是乾淨且直接的,影片很快進入主題,這是一個四人隊伍,同時也是兩組情侶,由蘇聯空降回東北,執行「烏特拉」行動。這兩組情侶一組年長,一組年輕,為了保證安全、互相監督且避免感情用事,兩對情侶被拆散分頭行事。

這個漫不經心的段落實際大有深意,張藝謀沒有過多地強調生離死別,卻在平靜中賦予這個時刻極強的藝術張力,張譯飾演的張憲臣一句「活著的去找孩子」已經暗示了此刻分別的殘酷,最好的煽情絕非抱頭痛哭,潸然淚下,英雄之所以是英雄,在於其既有普通凡人的七情六慾,但同時也有著普通人不具備的意志品格。

冷酷,並非僅僅是一種美學風格,冰天雪地中的人心更為滾燙。

另一邊,哈爾濱的特務機關也步步緊逼,狡詐多疑的特務科長高斌(倪大紅 飾)已將潛伏的共產黨地下組織挖出,這一段戲的鏡頭表達讓人大為驚奇,整場戲沒有一句台詞,純粹通過鏡頭轉換與演員表情與動作暗示出來,從而避免了任何文學語言的參與。

在這個段落中,我們不禁想到了史匹柏的《辛德勒的名單》與波蘭斯基的《鋼琴師》,前者用戲劇化的情境再現集體處決的荒誕命運,後者則告知觀眾大屠殺中沒有奇蹟,而張藝謀則告訴觀眾,殘酷鬥爭的真實性,既有堅貞不屈被補槍的革命者,也有貪生怕死投靠敵人的叛徒。

影片到了這時已經進入了整體敘事的節奏,張藝謀將影片分為數個段落章節,步步推進至高潮。

前半段可以看作是張憲臣的獨角戲,在這個角色的塑造上,導演、編劇與演員都功不可沒,或許是因為張藝謀對張譯演技的認可,在影片的前半段中,張憲臣被賦予了極重的任務,他面對接踵而至的險情,一次次逢凶化吉並保護戰友,在面對拷問時,他堅貞不屈頑強逃脫;待到走投無路之時,他捨身取義真情流露,托潛伏在敵人中的戰友幫忙找到自己失落的孩子。

如果說前半段是張憲臣的獨角戲,那麼後半段就是周乙(于和偉 飾)的獨白。在一個極為突然的時刻,周乙的身份暴露在觀眾眼前,他之前種種反常的舉動從而具有了真實的動機。

同張憲臣一樣,周乙也是冷靜、勇敢與智慧的化身,唯一不同之處在於,張憲臣在明處,是敵人視野之內的炸藥,而周乙則身處暗處,是打入敵人心臟的一枚尖釘。在面對高彬的狡猾考驗,同事金志德的擠兌懷疑之時,周乙用他的智慧左右著無聲的戰局。

兩個角色,一前一後,一明一暗,共同撐起了整部影片的敘述,人物塑造的成功了,故事也就真切可信。

整部影片是一場電影視聽語言的盛宴,冷峻的鏡頭語言、零度化的表演風格無疑切合了諜戰片的主色調。優秀的諜戰片總是暗戰,不是動作與語言的勝利,而是表情與沉默的成功。

可以說,在大多時候,沉默帶給人的體驗,要比不說出來的語言更為豐厚。在這一點上,我們很難說張藝謀沒有吸取法國導演梅爾維爾的精華,梅爾維爾的《影子部隊》可謂是描繪地下抗戰的大師之作,冷酷、節制卻偉大而崇高。

與梅爾維爾不同的是,張藝謀的《懸崖之上》還是吸收了一些當代類型電影的表達方式,巷道里的追逐戲與戛然而止的車禍明顯具有節奏上的變化,而影片高潮處的車輛追逐戲又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港片里的飆車戲。

從某種程度上說,影片最後的二三十分鐘是失敗的,在敘事上大有突破的張藝謀,在處理高潮和結尾時依然暴露了自己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追車戲在空間上匯為一點雖然巧妙直接,但卻脫離了諜戰片的無聲暗戰的特徵,諜戰片要求創作者不要去描繪直接的高潮,而要在人物的內心深處興起一場漫天大浪,在人物的冷漠的動作中生出百般的鐵血柔情,在人物冷酷的眼神中呈現出萬般的矛盾和無奈,在這一點上,張藝謀做的還不夠。

我們不妨看看《潛伏》中余則成確認左藍死訊的剎那,萬般的愛意與傷心無從表露,內心的顫慄化為不可控制的嘔吐,沒有過多的動作戲,這才是諜戰更高級的表達。

另一個讓人感到遺憾的處理是結尾,在《影子部隊》中,同樣是四個角色,最終都倒在了黎明之前,鬥爭的宿命感與殘酷感油然而生,抗戰志士的崇高畫像才因此而定型。但在《懸崖之上》中,張藝謀最終還是英雄氣短,女人都活下來了,張憲臣的兒女被周乙找到了。

這種刻意的團圓性結局讓人不禁想到了張藝謀對《活著》結尾處的處理,在余華的原著中,福貴的親人一個接一個全死了,但最後就他偏偏不死,還在市場上買了一頭垂垂老矣的老牛,二者彼此映照,不同生靈間命運的同一體現了歷史與生命的荒誕。而電影里,張藝謀卻讓福貴保留了半個家庭,更具有現實主義的真實感了,但藝術的魅力卻損耗了。

無獨有偶,《懸崖之上》的假想性結局也是如此,張藝謀對女性的區別對待,無疑是他對女性角色既定印象所陷入的窠臼。女性也可以是戰士,甚至是比男性更聰明更勇敢的戰士。

作為一部建黨一百周年的獻禮片,張藝謀首次涉及諜戰題材,展現出了大師級別的電影美學品質,雖然高潮與結尾的處理不盡如人意,但值得喜悅的是,自《一秒鐘》開始,張藝謀似乎穩定地找到了一個新的創作領域,原本不擅長的敘事也大有長進。

1、 內容過於真實,看完我恐婚了

2、 豆瓣9.6!TVB又支棱起來了!

3、 這幾部高分冷門劇,拯救劇荒的你

點贊、在看、分享,一鍵三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_oPnL3kB9EJ7ZLmJsii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