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免疫治療效果卓越,但也並非盡善盡美,有些毒性可導致死亡

2020-01-04     胡洋

免疫治療近兩年炙手可熱,在臨床上使用越來越廣泛。以CTLA-4、PD-1、PD-L1為靶點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不良反應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相較於傳統的放化療,免疫治療的毒副反應要小的多,但其獨特的一些不良反應讓臨床醫生很是頭疼,有些罕見不良反應一旦發生甚至有可能直接危及生命。


免疫治療常見不良反應部位包括皮膚、內分泌、胃腸道、肺、肝臟、骨骼肌等,少見不良反應則可見於神經、血液、心血管系統、腎臟、眼等器官。今天詳細講一下常見不良反應。

1.皮膚毒性 皮膚不良事件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導致的最常見的不良事件,包括皮疹、瘙癢和白癜風,但白癜風最常見於惡性黑色素瘤患者。在接受O藥和K藥的患者中,皮疹的發生率為34-40%。嚴重的皮膚毒性包括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症、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和系統症狀的藥疹。部分病人會出現皮膚毛細血管增生症,皮膚上出現單個或者多個的一碰就破裂出血的血管瘤。



2.內分泌毒性 包括甲狀腺功能減退、甲狀腺功能亢進、急性垂體炎、原發性腎上腺功能減退、高血糖。毒性出現的時間通常在第10-24周左右。引起甲狀腺功能異常發生率為5-10%,但很少超過2級,一般通過對症及替代治療可以改善。

3.肝臟毒性 肝毒性主要表現為谷丙轉氨酶和穀草轉氨酶升高,伴或不伴有膽紅素的升高。一般沒有特徵性的臨床表現。最常出現在首次用藥後8-12周。PD-1/PD-L1抑制劑肝毒性發生率為5%。治療時需停用引起肝損傷的藥物。


4.胃腸道毒性 主要表現為腹瀉/結腸炎,可表現為腹痛、大便帶血和粘液、發熱等症狀。是免疫治療最常見的毒性之一。少數患者可出現口腔潰瘍、肛周膿腫。胃腸道毒性發生的中位時間為用藥後3個月。對於2級以上的腹瀉患者,推薦使用結腸鏡檢查進一步明確診斷。

5.肺毒性 免疫相關性肺炎是一種罕見但有致命威脅的嚴重不良反應。所有級別肺炎的發生率為3.6%,重症肺炎的發生率為1.1%。中位發生時間在2.8個月左右。臨床表現主要包括呼吸困難、咳嗽、發熱、胸痛,極少數病人會快速惡化以致呼吸衰竭。影像學上多見磨玻璃結節影或斑片結節浸潤影。大部分免疫相關性肺炎需要激素或免疫抑制劑的治療。


6.骨骼肌毒性 骨骼肌毒性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關節疼痛、腫脹、晨僵等類風濕關節炎的表現。關節痛發生率為15%。常常需要使用中等劑量的糖皮質激素,或合併使用免疫調節劑、延緩疾病進展的抗風濕藥物。

7.輸注反應 免疫治療輸注反應表現為一些固定的症狀,比如發熱、瘙癢、低血壓、呼吸困難、胸部不適、皮疹、蕁麻疹、心動過速等。輕微一過性的反應,不必中斷輸液,可以減緩輸液速度。如果反應較重需要中斷輸液並給予對症處理,比如抗組胺藥和非甾體類的抗炎藥,並永久停用免疫治療。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_F-id28BMH2_cNUgAWT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