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無成怪父母?巨嬰你該長大了

2019-09-14     住顏



今年中秋節,你為什麼沒回家?

有人說,因為工作和距離身不由己。

有人說,單身一族有「恐家症」。

也有人嫌棄跟不上時代的父母,

因為沒有共同語言而選擇不回家......

前幾天,我看到一個微博熱搜 #你有怪過父母沒本事嗎#,下面還做了一個話題調查:其中12.5萬人參與,只有3.9萬人選了「從來沒有」,其他人或多或少都因為經濟、人脈、感情因素怪罪過父母沒本事。


顏姐在下面看到一個評論說:

「那個任何時候都幫不了我的爸媽,我實在沒辦法逼自己和他們坐在一起,假裝其樂融融。」

也許很多人會說:父母生你養你多不容易,還有什麼臉怪罪?但事實卻是,的確有很多人因為父母沒本事而心生埋怨。


01

說起這個話題,就不得不提這部劇——《幸福一家人》。

爸爸房永福催大兒子房天億結婚,結果兒子說結婚可以,但要跟全家人斷絕關係。

爸爸愣住了,顫抖著問兒子:

「你是在跟一個養活你三十多年的人說話?為什麼要這麼做?」

一事無成怪父母?巨嬰你該長大了

面對爸爸的質問,兒子反問道:

「我考上醫學院,拿到獎學金,從助理當到主治醫師,請問有哪一樣,是您的栽培跟照顧?我是靠自己的努力,才有今天的結果。」

甚至,他還訴說了自己最大的委屈:

「您知道在醫院裡,有多少人實力比我還差嗎?可他們靠著父母平步青雲,我比他們還努力,可在他們眼裡,我永遠就是一個賣面老闆的兒子,所以我只能忍。

我知道你關心我們,但我真的希望,當我們在外面遇到那些不公平的時候,您可以拉我一把。

房永福徹底懵了,他怎麼都沒想到,原來在兒子眼裡,自己的噓寒問暖一直都是最無力的愛啊。

孩子需要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依靠,而自己卻只能像個啦啦隊一樣,加油打氣,卻無力護他周全。

年過半百的他,給兒子鞠了一躬,然後道歉:

「是爸爸沒能力,讓你受委屈,我對不起你們。」

一事無成怪父母?巨嬰你該長大了

至今想到這一幕,我仍覺得很難過。

小時候,我們以為父母無所不能。可慢慢才發現,他們根本沒有那麼神通廣大。

在你需要一筆錢的時候,可能會直白的告訴你:

「你爸我不是土豪,每個月只拿著很普通的薪水。」

也可能在你某次失利後,語重心長的說:

「咱拼不了爹媽,我們能給你的只有這麼多了。」

你終於知道:

父母真的是再普通不過的人,在很多關鍵時刻,他們沒有能力替你衝鋒陷陣。

別人有的,你不一定會有。別人父母能給的,你父母給不了。所以,你對他們失望了。

02

知乎上有個網友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

「小時候,我一直生活在農村,父母很早就外出打工了,那時候年紀小,自卑感還沒那麼強。但上了大學後,很多同學父母都是老師、工程師或企業高管,這種差距感越發強烈了。

仔細想想,我們家確實十幾年都沒什麼變化。房子沒裝修,還是那堆老家具,爸媽依舊是最底層的打工族。於是我決定跟他們聊聊。

沒想到,聽完我旁敲側擊的話,我媽來了一句『我們這輩子就是打工的命了,就指著你出人頭地了』,我爸也在一邊附和道『還有家庭條件不如我們的呢,人家孩子照樣有出息。』說完,我媽就去打麻將了,我爸依舊窩在沙發上玩手機。

從小到大,我被當作是希望的載體。他們希望我是學霸,希望我爭氣。一旦學習上不如別人家孩子,就要接受各種失望和質疑。

他們甘心當個普通人,卻要求我不平凡,這公平嗎?

有很多孩子,一生都在為父母而活。他們被當作父母生命的延續,被迫當學霸,改變命運......

所以對很多人來說,最失望的不是父母沒本事,而是他們輕而易舉的就接受了自己的平庸,卻從來不允許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

03

坦白說,大多數父母沒本事,這是事實。

我們先來看看,有本事的父母什麼樣:

他們能讓孩子的生活少很多麻煩事兒——

不用費盡心思考大學,即便是學渣,也能出國深造;

不用擔心就業,完全可以去走他們給你鋪好的路;

也不用擔心闖禍了沒人給你善後,能用錢和權解決的事,都不用你操心;

更不用擔心談婚論嫁,壓垮普通人的彩禮根本不用放在眼裡.....

反之,不能替孩子解決種種難題的,都只能被定義為【沒本事】。

按照以上標準,有本事的當然是極少數,剩下的大把父母都只是普通人。

就好像燃爆了整個暑假的《小歡喜》,黃磊飾演的方圓,是政法大學畢業生,在北京有車有房,但依舊是個普通父親。

遭遇裁員後,他去喝了點小酒,恰逢金庸先生去世,一時間他哭得像個孩子:

「我特別難受你知道嗎?金庸怎麼就去世了呢?年輕的時候我以為自己至少也能做個像令狐沖、楊過這樣的大俠,最後我怎麼就變成岳不群了呢?」

他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一向上進,又是名牌大學畢業,怎麼突然就變成了沒本事的丈夫和爸爸。

後來,妻子因為遭遇性騷擾辭職,兒子要藝考,一邊要還房貸,還要支付學區房的房租,求職不順的他不得已做起了滴滴司機。後來機緣巧合,又接下了配音的活兒。白天開車,晚上配音,滿是疲憊。

他知道兒子沒有拼爹的資本,所以咬牙支付昂貴的藝考費用,為的就是給孩子的未來多創造一些可能性。

大多數父母又何嘗不是如此?

他們也曾和你一樣,有過無數夢想,最後因為各種原因,成了你眼裡沒本事的人。的確,這個沒本事的人沒有給你任何捷徑,但卻也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你拼盡全力了。

你還能怪他什麼呢?

這一生,我們要做的終究不是與父母的普通為敵,而是接納和理解。

04

當然,接納是相互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劉繼榮寫的《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女兒考試總是排名23,所以同學們都叫她「23號」。父母聽著太刺耳,但女兒卻不在乎。

同學聚會,別人家孩子都有一堆特長,只有23號,沒有一項值得炫耀的地方。

周末和同事去郊遊,別人家孩子都在展示才藝,23號不是在鼓掌,就是跑到後面照看食物。

野餐時發生了一件事。兩個男孩,一個奧數尖子,一個英語高手,同時夾住了一塊糯米餅,誰都不願意放手。結果23號提議扔硬幣,誰贏誰吃,輕鬆化解了這次矛盾。

後來期中考試,老師給劉繼榮打電話,23號依舊成績中等,但老師卻說了一件無比意外的事。

語文試卷有道附加題:你最欣賞哪位同學,並說出理由,結果除了23號自己,所有人都寫了她。

在同學們眼裡,23號實在有太多優點,樂於助人,幽默,性格好。

老師說:

「我從教30年了,第一次遇到這種事。你這女兒,雖說成績一般,可做人實在很優秀啊。」

劉繼榮跟女兒說:

「你快成為英雄了。」

結果23號卻說:

「老師講過一句名言:當英雄路過的時候,總要有人坐在路邊鼓掌。媽媽,我不想當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父母常常希望孩子有個成功的人生。但這世上90%的人都是普通人,9%的人有小成,1%的能大成。

所以成功終究是小機率事件,比起死盯著那不一定能擠進去的10%,不如允許孩子當個普通人,誰說普通的人生就一定毫無意義呢?他也許當不了英雄,但鼓掌的那一刻,同樣快樂。

就好像高曉松說的:

最實用的教育,是讓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里隨遇而安。

似乎親子關係就是如此,互相嫌棄又彼此依賴。你嫌棄父母沒本事,父母也喜歡別人家孩子。這說明,我們都只是普通人,誰都無法完全滿足對方的期待。

想起作家張佳瑋說過的一段話:

父母把你拉扯大,沒病沒災沒遺傳,沒脫手從大悅城把你扔下去,也沒在車裡悶死熱死,犧牲自己的生活質量來滿足你,也沒什麼自己遺留問題來連累你,真就夠美了。配得上感恩戴德。

同樣:

孩子從小大,沒捅過特別大的簍子,沒有過大逆不道,沒有讓你時刻提心弔膽,沒有讓你後悔生下他,也就夠了。

這世上真有完全不合格的父母,也有一無是處的孩子,比起那些,有一段普通的親子關係,真的好太多了。中秋節,沒和父母團聚的你,記得給他們打個電話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_7RWOW0BJleJMoPMZkw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