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雜劇取代詩歌成為主流文學,不僅是形式的變遷,也是人性的光輝

2020-09-25     張愛談情說愛

原標題:元雜劇取代詩歌成為主流文學,不僅是形式的變遷,也是人性的光輝

唐詩宋詞對中華文化影響頗為深遠,堪稱中華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唐詩宋詞的發展不僅有利於人們抒發心中情感,更有利於展現現實生活。在千百年間,唐詩宋詞佳篇迭出,為中國古代文化留下了濃厚的一筆。而歷代文人的尊崇與參與,更是讓其登上了政治舞台。但是,唐詩宋詞的成文遠非普通百姓能夠自然習得,往往是統治階層的玩物與情感交流的工具。但是,伴隨著市民階層不斷興起,文化大眾化日益突出,與之匹配的文化載體應運而生,這就是元雜劇。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悽美的愛情至今令人惋惜,而如此悽美的文字就是出現於元朝。元朝雖然是首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大一統時期,但是對於文化的發展卻從未間歇。宋代市民階層興起,文化發展下沉至尋常百姓。所以人們口口相傳的文學形式在元朝出現並不意外,因為在宋代就已經逐步發展出通俗的市民文學——白話。文學的展現形式不斷偏向市民階層,一定意義上講,這不僅是文學形式的變遷,更是人性中最光輝一面的展現。

01 白話的興起,為雜劇的發展奠定基礎

元雜劇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面對文化的多層次需求,逐漸形成閒情雅致的詩詞與接地氣的白話文並行發展的現象。底層市民對脫口而出琅琅上口的文章必然喜愛至極,這就提供了白話文發展的土壤。而白話文的發展必然不是一朝一夕,在唐宋時期,詩詞在格律方面的注重使得門檻逐漸提高,明顯偏離了日常行文方式,對日常口語更是偏離甚遠。但市民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卻逐漸增強,他們強烈渴望得到一種「更實用」的語言表達方式,而對於晦澀拗口的詞句自然會敬而遠之。

除了民間提供的生態土壤,元朝上層也為白話文發展提供動力。元代官員多為少數民族,粗狂的性格不利於形成江南才俊的情商。對於漢文化的理解能力達不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文言或詩詞作為日常表達方式顯然並不適用。所以在元代,皇帝下聖旨時往往也會以白話文替代。於此同時,在元代,科舉制度一度暫停,文人地位與唐宋時期相比天壤之別,文人階層發展極為緩慢。相比之下,官方倡導平民文學的帶動效果下,市民階層發展如日中天。官方加民間的方式下,使得白話文流傳渠道拓寬,白話文在學習和寫作上飽受好評。

在文人、作品、市民三者之間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元代文人不斷提供作品以不僅僅面對統治階層,更多的是以作品抒發情感或是宣洩心中苦悶。他們更需要的是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此時的他們深深紮根基層,真正地實現了藝術來源於生活,同時為生活潤色的情形。白話文不僅僅對雜劇的發展有推動作用,更將白話文的形式深耕於市民階層,而文人也開始收到源源不斷的反饋,使白話文的發展在通俗易懂中走出規範化風格,形成了良性循環。

02 文人面臨的選擇

在文化的發展進程中,文人的地位無可取代。他們不僅僅是文化的創作者,更是優質文化的甄別者與傳承者。從當時大背景來看,元朝對文人的重用形同虛設,科舉考試一度被廢幾十年就是例證。知識分子十年寒窗一朝破滅,社會地位江河日下,甚至出現「九儒十丐」的搞笑排行榜。為了生存,放棄曲高和寡的詩詞形式成為必然之勢。大部分文人下沉「嘲弄風月」,他們與藝人為伍,逐漸涉足底層文化創作。者一部分新鮮血液的輸入,為演藝方式提供了文化內涵,為元雜劇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沉淪風月的現象普遍存在,但是繼續留在上層的也不是沒有。元朝政府對於歌舞喜愛至極,甚至特意招攬雜劇藝人、講唱藝人、百戲藝人等,除此之外他們還需要一批有識之士為歌舞戲曲鍍金。而一部分留在上層提供文化休憩的文人便脫穎而出。雖然改變了文學傳承形式,但內容與情感上屬實留下了一批盡顯高端的內容。元朝對思想的禁錮較為嚴苛,但對於雜劇領域的情感抒發卻極為寬鬆,文人面對苦悶無助,在雜劇的海洋里徜徉是唯一選擇。

文人選擇元雜劇作為宣洩方式雖是無奈之舉,但沉浸其中的文人卻發現了雜劇的藝術魅力。傳統詩詞重在寫意,往往以抽象概念表達感情,而雜劇重在展示情節與生活。情節跌宕起伏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能直接以事情的發展流程表達心理動態效果。直觀感強烈,更有利於文人對生活中苦悶的抒發。當元雜劇的優勢顯露時,眾多文人一擁而入,投身與創作之中無法自拔,不僅滿足了生活及情感所需,也滿足了大眾對文化內容的需要,極大地促進了元雜劇的蓬勃發展。

文人階層的加入,對雜劇貢獻突出,雜劇的形成為文人間切磋技藝提供了新的紐帶。在雜劇的發展過程中,部分文人深入創作,粉墨登場,這使得劇本的創作如火如荼,數量或是質量上都得到了量與質的積累。如元雜劇的傑出代表人關漢卿,他極善歌舞,精通音律,對雜劇的表現形式能做到如數家珍。它不僅創造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對於創作內容更是親自表演。據記載,他個人所作劇本有63本,皆受到市民推崇。雖然至今留存的僅有15本,但是當時文人懷揣的熱情對雜劇的貢獻由此可見。

03 市民階層的崛起與人性的光輝

元雜劇的興旺發達,除了白話提供根基與文人的加入以外,同時得力於元代提供的社會發展條件。從唐宋時期始,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大都市形成,這不僅促進是市民階層的崛起,也客觀推動了白話的發展。宋朝時期,人口增長迅速,而農業生產力也隨技術發展進入新階段。此時大批農業富餘勞動力湧入城市,而統治者對工商業的管理放鬆,使大都市蓬勃發展起來,而與其並肩成長的還有市民階層的發展。元朝十分重視手工業發展,這使得大城市的數量國模上都遠超宋金,市民階層的不斷壯大,不僅促使了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學模式產生,更為其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支撐。而元雜劇的最初發展,就是融合了詩詞、歌唱、對白、音樂、舞蹈等多種形式的結果。

城市的發展不僅帶動了市民階層崛起,也豐富了百姓的生活,南北大城市不斷發展出戲曲演出的勾欄瓦肆,特別是開封,杭州等大城市的興盛。隨著城市化不斷深入,百姓娛樂模式有所改觀,呈現多樣化特點,文化隨之昌盛。這為元代的創作者提供了內容豐富,市民色彩鮮明的主題與素材。而元代對文人的壓制讓文人下沉到百姓生活中,能更好的挖掘群眾喜好,使得喜愛「下里巴人」的雜劇藝術形式的市民群體愈加龐大,為元雜劇的繁榮提供了深厚的群眾基礎。

城市的發展讓元雜劇的興盛中帶有極高的物質享受意味,而宋朝時期市民階層的崛起使文化傳承方式更接地氣。此時元雜劇的發展讓個人情感備受矚目,使「人」的概念凸顯出來。科舉制從根本上來說僅是一種取仕模式,雖然元代廢止,但文人另一條發展道路卻悄然而生。文人階層的群體失落雖屬被逼無奈,但打破了文人發展方向上的僵化,讓文人的眼界轉而關注現實生活,不斷了解社會與群眾,展現了人性的光輝,更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寬闊道路。在種種條件形成的合力推動下,元雜劇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04結語

元雜劇對唐詩宋詞的替代,消弭了文人階層與市民階層的鴻溝。使高山流水的唐詩宋詞,轉變為下里巴人的元雜劇。這對自古以來文人階層存在的刻板等級觀念也有一定的影響,使文人的情緒得以宣洩。在元雜劇中也一定程度凸顯了女性地位,賜予女性追求幸福權利,而不是單純追逐著三從四德的腳步。如崔鶯鶯、張倩女、李千金、翠鸞等女性形象,她們並不關注功名利祿,而是追求幸福的化身。元雜劇蓬勃發展,最終取代唐詩宋詞成為主流文化形式,這也使得橫亘在主流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的鴻溝消失殆盡。

元雜劇在元代發展迅猛,但是明清時期卻再次失去生機。明代以後,漢文化恢復正統。出於統治階層的角度,再次加強了對思想的禁錮與束縛。而科舉制度的再度施行,使得唐宋以來的文化制度也再次被重提。元雜劇雖然在元代深入民心,但是到了明朝以後開始轉變為名目繁雜的崑曲,元雜劇再次從市民階層剝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_-IJxnQBURTf-Dn54hU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