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國家電影局發布通知,暫停大陸影片參加第56屆「金馬獎」影展後,港媒報道,港片《掃毒2天地對決》也宣布取消報名金馬獎。曾經的金馬獎是兩岸三地公認最具權威的電影獎項,如今卻越來越水,今天報名人數創下新低,只能圈地自萌了。
金馬獎權威性為何越來越低了?一位台灣影評人的發聲興許道出了這一切。
金馬獎、金像獎、金雞獎被稱為華語三大電影獎項,權威性卻有所不同。一直以來電影人公認金馬獎的含金量是最大的。
為什麼?原因不是金馬獎主辦方多麼牛逼,而是金像獎和金雞獎太局限。金像獎是專為鼓勵港片而誕生的,參選條件首先導演必須是香港人;金雞獎參選則需要通過廣電審核,一些邊緣題材的片子就被拒之門外了。
而金馬獎就沒有這種限制,只要是華語電影,都可以參選,新加坡的都可以,這樣一來認同的人就多了。
更何況,金馬獎對新人導演的扶持力度很強,歷年來選拔出很多優秀電影導演,徐克、王家衛、李安、侯孝賢初出茅廬的時候,就都拿到了金馬獎新人導演獎。
所以電影圈內一直對金馬獎很認可,在第50屆金馬獎頒獎典禮上,鏡頭逐一掃過50屆金馬獎影帝影后,他們的神情是自豪而榮耀的。
但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關於金馬獎的質疑聲就越來越多了。
有人發現,每一屆金馬獎必有台灣影片得獎,哪怕信服力不是那麼足夠。
有一年,阮經天拿到了金馬影帝,金馬獎官方的理由是:「不同於偶像劇男主角的表演,突破很大。」但我尋思這是在評最佳男主角,而不是最佳新人啊?阮經天看起來似乎也有點懵逼:「喔!」
後來有台灣影評人這樣評價:
「從2008年大陸影片參展金馬以來,無論商業片還是藝術片,都壓得台灣電影和香港電影死死的,所以每年挑一部『還算可以』的台灣電影,努力挑一個理由,說它有多厲害,厲害到兩岸三地的電影都不是它的對手,然後給它一個不差的獎,讓台灣電影不至於顏面無光,已經成為每屆台灣金馬獎的潛台詞。」
這番話有些主觀和片面,但是也值得深思一番。
誕生於一個小島的獎項,本來就沒多大權威性,靠著不設限制獲得了權威,又何必固步自封呢。你格局不大,權威就不高。
本來質疑聲就已經很多了,55屆金馬獎的不作為更加推動其走下坡路。
那時第55屆金馬獎出了事故,女導演宋欣穎和傅榆發表不正當言論,台下的李安一臉無奈,鞏俐更是黑了臉。
很遺憾的是,金馬獎並沒有制止兩位女導演的發言,讓她們說完了全部的話,並且在事後也沒有取消她們的獎項。可見格局之小。
如今,大陸電影不去了,港片也有說不參加的了,今年的金馬獎變成了台灣影片的「自娛自樂」,經過今年之後,金馬獎的含金量還會剩下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