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5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繼周,一輩子都在和草打交道。
翻開他的履歷,有很多第一:建立中國第一個高山草原試驗站、創建我國農業院校第一個草原系、在全國率先開展草地改良研究……
他是我國草業科學的奠基人之一、現代草業科學的開拓者,為我國草業教育和科技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少年立志 志在草原
1943年,任繼周中學畢業,他選擇了畜牧獸醫專業,他的目標是「改善中國人的營養結構」。
1948年,從南京中央大學畢業的任繼周接到我國著名獸醫學家盛彤笙的邀請,受聘於蘭州國立獸醫學院,從此與甘肅、與草原結下了不解之緣。
1950年,任繼周從南京出發,穿越大半個中國輾轉來到蘭州。他5月到達蘭州,6月就開始了第一次外出考察。在野外考察中,馬車是最好的工具,每天走不遠,也走不快,每當他發現路邊有令人感興趣的草,便立刻跳下馬車採集標本。
第一次在甘肅的考察,在艱苦的環境中進行。這樣的考察,在任繼周后來的學術生涯中數不清有多少次。但是任繼周慶幸自己做了正確的選擇:「甘肅生態類型豐富多樣,橫跨長江流域、黃河流域,還有內陸河流域的荒漠地區,從濕潤到乾旱,從低海拔到高海拔,草地類型非常複雜,我可不能放過這塊寶地。」
就這樣,他先後在國立獸醫學院、西北畜牧獸醫學院、甘肅農業大學、甘肅省草原生態研究所、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等單位從事草業科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一干就是近70年。
改良草地 培養人才
1956年,任繼周帶領團隊在天祝縣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高山草原定位試驗站,在全國率先開展高寒草地改良研究。
草地圍欄、劃區輪牧、季節畜牧業等研究都是在這個簡陋的試驗站里完成的。雖然科研條件艱苦,但是任繼周和他的團隊卻一直堅守,為我國草業教育和科技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他創建了我國農業院校第一個草原系;
他創建了草原分類體系,較國外同類研究早了8年;
他提出的評定草原生產能力的指標——畜產品單位,結束了各國各地不同畜產品無法比較的歷史,被國際權威組織用以統一評定世界草原生產能力;
他創造了劃破草皮改良草原的理論與實踐,使我國北方草原生產能力提高1倍,並得到推廣應用;他建立的草地農業系統,提出了草地農業生態系統的四個生產層、三個介面、三個發生因子群,在我國食物安全、環境建設和草業管理方面展示了巨大潛力;
他全身心致力於草地農業的科學研究,以第一、第二作者先後發表學術論文195篇、學術專著24部……
僅僅開展科學研究還不夠,任繼周又開始了草業科學教學體系的開拓。
1977年,他主持制訂了中國第一個草原本科專業全國統一教學計劃。
1981年,任繼周創辦我國首個草原生態研究所——甘肅省草原生態研究所。
此後,任繼周受農業部委託,先後制訂了草原科學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他幾乎參與了中國草業科學教育發展的每一個步驟,培養了我國早期草業科學界的很多人才。
1995年,任繼周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杞人憂天 草人憂地
2004年任繼周寫過一篇題為《杞人憂天草人憂地》的雜文。他將自己比作「草人」:一名以發展草業為己任的草原工作者。
在文中他講了「四個擔憂」:一憂糧食安全再走老路,二憂草業科研作風漂浮,三憂理論誤導不走正路,四憂自然、人文不能兼備。
正是這些擔憂,讓任繼周在建立、完善草業科學教學體系之外,專注於推動草地農業發展、構築食物安全鏈條。任繼周說:「傳統耕地應實行草田輪作,不但能保證糧食產量不下降,還能成倍增加牧草等飼用作物產量,培肥地力,減少污染。」
任繼周及其團隊在黃土高原進行了草田輪作試驗,結果顯示:糧食單產增加60%,肥料用量減少三分之一,水用量大約節約17%,整體經濟效益大約增加1倍。
在一系列試驗的基礎上,任繼周認為耕地農業變為草地農業是大勢所趨,結構改變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食物安全問題。
2013年7月,任繼周聯合8位院士,向有關部門提交了「關於我國從『耕地農業』向『糧草兼顧』結構轉型的建議」,受到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
近年來,任繼周並未因年齡的增長而減少對草業科學的關注,反而更加難以割捨。
他的研究從草地農業生態學延伸到農業倫理學。他認為,研究草地農業系統必須探討自然與社會的關係。他的這一研究成果,在2018年結集為《中國農業倫理學導論》出版。
如今,95歲的任繼周仍擔任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名譽院長。在該學院院內矗立著一塊巨石,上面刻著任繼周書寫的「道法自然,日新又新」八個大字。
這是草地農業科技學院的院訓,其中蘊含的「恪守自然之法、不斷開拓創新」之意,也是任繼周幾十年來治學、教育思想的最好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