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廣西,桂林總是首先躍入腦海,而南寧這個省會城市,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有點模糊。甚至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很多人對廣西省會南寧這件事感到疑惑,難道不是桂林嗎?
圖/圖蟲創意
其實在中國,像這樣的「雙城」還有不少。福建的福州廈門,山東的濟南青島,廣東的廣州深圳。省會城市憑藉著官方地位自有一股底氣,而非省會城市也自有自己的一股傲嬌勁兒。
「桂林山水甲天下」,相信大部分人對桂林山水並不陌生,畢竟面值20元錢的人民幣紙幣背面圖就是它,而且就算沒有親自去過,印象中總有一副秀麗的桂林山水圖。
圖/網絡
「千峰環野立,一水抱城流」。一條清澈婉轉的灕江也是上天對桂林的厚愛啊,就連到過桂林的美國前總統尼克森都曾說,在他訪問過的大小城市中,沒有一個城市比得上桂林那般美麗。
在快速的經濟發展中,很多城市都變得有些急切,而桂林依然是那個桂林,風光旖旎,生活寧靜平和、悠閒詩意,仍然是那個是充滿靈氣的山水之都。
圖/網絡
桂林之所以出名,有這樣秀麗的風景是很大的一個原因。當然,桂林被誤認為是廣西首府,也是有歷史原因的。
「桂林」二字,最早出現在《山海經·海內南經》:「桂林八樹在番隅東。」但這裡的桂林並不是今天的桂林,就連秦始皇在嶺南設置的桂林郡也和它沒什麼關係。一直到到明代,才因為靖江府而正式得名桂林。
圖/圖蟲創意
雖然「桂林」真正得名較晚,但在史料記載中,漢代以來的廣西行政中心大都位於桂林。直到辛亥革命以後,舊桂系軍閥陸榮廷強行遷到了南寧,但在軍閥混戰的年代,南寧作為省會的地位並沒有持續多久。1936年年底,抗戰即將爆發的時候,以李宗仁、白崇禧和黃紹竑為代表的新桂系再次崛起,讓桂林又重新成為省會。
圖/網絡
相比於桂林得天獨厚的優勢和耀眼的歷史地位,南寧則平淡的多。
南寧,作為一個城市的存在始於東晉,唐貞觀年間名「邕(yōng)」,元泰定元年(1324年)定名「南寧」。南寧所處的嶺南地區,作為曾經的蠻荒之地,直到秦統一六國後,才開始有大量移民遷入。1950年,廣西全境解放後,中央最終決定將廣西的省會定為南寧。
圖/網絡
在成為省會城市以後,湧入南寧的外地人口大幅增加,各地域的文化在這裡碰撞融合,也造就了南寧來者不拒、寬容敦厚的性格。
南寧的街頭,隨處可見粵菜、川菜、湘菜和各種各樣的民族菜,而南寧菜並不是主流,唯有南寧人鍾愛至極的老友粉,作為一種小吃,依然毫不退縮地駐紮在這個城市的大街小巷裡。
圖/圖蟲創意
南寧,雖然位於南方,想像中該是一個充滿南國風情的特色城市,但實際上這裡滿是移民特徵,並不能在千城一面的中國城市中跳脫出來。相比桂林的個性,南寧則寬容的多,從方言里就可以看出端倪。
桂林人說起話來溫腔柔語,軟慢斯文,有很強的辨識度,而在南寧,除了「南普」,這裡還迴響著南寧白話、廣州話、平話、壯話、柳州話、桂林話、乃至瑤話和四川話……
攝影/吳越
一個寬容敦厚,一個氣質鮮明,相愛相殺的南寧和桂林總會被人拿來比較,常說的一句就是「桂林姑娘一枝花,南寧姑娘黑麻麻」。雖然兩地人經常互相調侃,但他們同有的平和、內斂、包容等共性,還是會令這兩個廣西宜居城市一南一北相互交融、遙相呼應。一起在評論區說說你對南寧和桂林的印象是怎樣的?
文丨包曉泉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