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莞市石龍鎮濱江東路體育館,有一名成年男子溺水。幸好搶救及時,溺水男子無生命危險,但救人者卻沒有留名,悄悄離開了。事發後,眾多媒體發布了相關新聞,引發社會關注。
7月4日,終於有市民報料稱,他目睹事件經過,並認識已72歲高齡、救人不留名的姚雲。
目擊者接受採訪
兩人溺水,二話不說去救人
6月30日傍晚,在石龍的沙洲公園的沙灘邊上,有不少市民在游泳戲水,在微波中暢泳,非常愜意。
突然有人大聲呼喊:「出事了!出事了!你們看那裡是不是有兩個人溺水了。」一時之間,大家的目光都看向水中。此時溺水的兩人只能看到一點點,眼看就要沉入水中,情況非常危險,當時在岸上幾名有著多年游泳經驗的泳客二話不說地跳進水中向溺水者方向游去。
救人者姚雲(左)和目擊者丁先生(右)
有人趕忙尋找救生圈,可是現場只有一個,拿著救生圈的救人者很快游到最近的那個溺水者身邊,一邊把救生圈給他,一邊用力拉著他往回遊,這個最先救上的人沒有大礙,後來也無需送院治療。而另外的人則直接游去救較遠的溺水者。
「當時,那個獲得救生圈的溺水者,很快就被人救了上來,他上岸時意識清晰。可是另外一個救人者游到他身邊時,他臉色紫黑,處於不清醒狀態,把他救上岸時已經沒有了呼吸。」據當他們回憶,後來獲救者情況相當兇險。
目擊者泳友丁偉洲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時表示,當時真的太可怕了,意外就在瞬間發生,「有人還沒反應過來,一名老人已經衝進河裡向溺水者游去。他身上沒有救生圈,和幾個人一起徒手把那個失去知覺的溺水者拖回岸邊。」
這名施救者,就是已年過七旬的老人姚雲。
伸出竹竿救人的泳友
眾人合力救下溺水者
據了解,當時姚雲和一位泳友聽到岸邊有人呼叫拯救溺水者,立即從岸邊趕到兩位溺水者附近進行施救。在施救的過程中,姚雲與泳友體力有些不支,無法到達岸上時,幸好有另一名泳友在岸邊利用竹竿拉回姚雲等人。上岸後,姚雲和泳友們接力對較嚴重的溺水者進行心肺復甦。
及時趕到的救人者
期間有人撥打了報警電話。不到8分鐘,警員趕到現場,發現溺水男子已被熱心群眾救起,120醫護人員也趕到現場開展搶救。經過前期搶救,溺水男子恢復了呼吸,但仍處於昏迷狀態。
此時,醫護人員拿來擔架,民警與鐵騎協助醫護人員把溺水者抬上救護車,由鐵騎開路以最快速度護送救護車到醫院。幸好搶救及時,目前,溺水男子無生命危險。
10天救5人
姚雲愛好游泳,多年來始終堅持每天都到江邊游泳。他身體強壯,精神霍爍完全沒有古稀老人的老態。他說:「很多人問我當時為什麼要去救溺水者,這非常危險,你都這把歲數了,要是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把自己搭進去,但我找不到不救他們的理由,在我看來選擇救人並不難決定,但選擇不去救人,眼睜睜看著一個活生生的人在眼前死去,那才是最難的。」
據姚雲和他的泳友介紹,近十天來, 他們一起已經救起了5名溺水者,而這一次的情況最為兇險,人救上來時已經昏迷沒有呼吸,幸虧搶救及時。
有泳友說,已經在這裡遊了接近20年了,姚雲是他們非常敬佩的人,在那麼危險的情況下,已是古稀之年還能不顧一切英勇救人,真了不起。
「我不求什麼報答,如果真的要說要的話,那我想聽一句謝謝就可以了。」姚雲說。這麼多年雖然他救過不少人,但只要聽溺水者或者家屬一句謝謝就足夠了。
到了夏天
不少人熱衷於游泳
但下水時必需要注意安全
一旦遇到溺水千萬不要慌張
如果不慎落入水中,可以這樣實施自救:
利用漂浮物:儘可能利用水上漂浮物,如開口盒子、球類、盆、水桶、塑料瓶等。將其開口部壓在水面下,或把口封住。
仰漂:身體(面部)朝上,抬起下巴,將雙手舉過頭頂,這樣重心會往上移,人體可漂浮在水中。
注意:千萬不要手腳亂蹬,以免體力過早耗盡,從而加速身體下沉。
如果看到別人落水,可以這樣進行施救:
岸上救護優於水中救護:有人溺水,不要盲目下水,可通過呼喊、報警等方式找專業救生員來救助。
尋找漂浮物或拉扯物:在溺水者還清醒時,為其提供漂浮物和拉扯物,如木棍、繩子、樹枝等。
救出溺水者後,可進行以下急救步驟:
將溺水者救出後,先清理口鼻內的泥沙、雜物;如呼吸心跳都有,可控水將其置於自己屈膝的腿上,讓其頭部朝下,使勁按壓其背部。
如呼吸心跳停止,立即進行心肺復甦:胸外按壓30次,按壓頻率為每分鐘至少100次;每做30次心臟按壓後,人工呼吸2次,反覆交替進行。
按壓部位:胸骨正中,雙乳連線中點。
安全提醒
清楚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平時四肢就容易抽筋者不宜參加游泳或不要到深水區游泳。
在有救生員在場的情況下,再下水游泳。
下水前應先做一做熱身運動,把肌肉和關節都打開。
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覺得身體不舒服,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被污染(水質不好)的河流、水庫、有急流、兩條河流交匯處,以及差大的河流等水況不明的水域都不宜游泳。
天氣惡劣,如雷雨、颳風等情況下,不宜游泳。
來源:綜合i東莞 記者 張喜林
石龍供圖/視頻
編輯:李達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exDIHMBfGB4SiUwzHw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