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紅頭機加持,謳歌RDX的情懷看來不怕現實

2019-07-18     速度周刊

本田K20的紅頭機被JDM粉、本田粉封為「一代神機」,就連我這個德系控也一度被本田的「V-TEC」折服。

不愧是高轉王!V-TEC全稱是:可變氣門正時和升程電子控制系統,在這套「黑科技」下打造了無數本田神車,TYPE-R,S2000,NSX……但是,在如今的本田產品序列中,雖然很多機頭上都標有i-vtec,但是事實上,並不是每一款都帶有「升程技術」,正宗的V-TEC隨著Eath Dream的推進變得越來越少。

還記得,北美第十代雅閣上市時,搭載有著TYPE-R同門K20發動機匹配本田最新10AT變速箱的2.0T版本讓國內的本田粉不禁激動起來,想著很快就要實現自己的「神機夢」了,但是當第十代雅閣進入中國市場時,宣稱只會引進L15B的1.5T動力版本時,這一盆涼水澆得,那叫一個透心涼啊!

可是,正當這個節骨眼,默默無聞的本田豪華品牌謳歌,突然引進本品牌在北美非常暢銷的新款RDX車型,而且這款車搭載的正是本田粉口中津津樂道的「紅頭機」——K20C5,與之匹配的是本田自家的10AT變速箱,並且四驅版本還搭載了本田最強的公路四驅系統SH-AWD。在國產後,當然這套動力總成必須是原裝進口的,價格區間基本控制在三四十萬,直接與BBA的GLC,X3,Q5L進行抗衡。

當時從看到這款車型發布到正式在國內進行量產,我對它一直都抱有很大的興趣,「不走尋常路」的我對於這種「異行者」的實際表現更是特別好奇,再巧就是想為家中老途觀選一位「繼任者」,所以結合日常用車場景,對這款車進行了多次各種路段的試駕(城市道路,高架,高速),我倒是想看看,在「現實」面前,「情懷」是否依然能夠「屹立不倒」。

當我拿到配置表的反應就是,儘管相比北美版的272馬力有些許降低(265馬力380牛米),這個帳面參數還真的不差。

在我實際駕駛中,這套動力總成的動力響應包括動力儲備都不錯,發動機雖然只有4缸2.0t,但是中後段加速並不慫,比起大排自然吸氣毫不遜色(也許這就是tec的優勢),與此同時,在咱們日常的城市工況中,走走停停,低扭表現其實也沒問題(想到S2000上的純高轉V-TEC,在低扭幾乎可以被夏利碾壓,真心擦汗)。

剛開始聽說是10AT,其實內心會超級揪心,它這麼多擋位,換的過來嗎?不過事實上,這個變速箱還是比較聰明的,不是榆木腦袋,在100km/h時就能輕鬆掛上10檔,整個換擋過程還是挺平順的,幾乎日常駕駛感覺不到啥換擋動作。同時呢我也給它出了些難題,下手不再那麼溫柔了,但是在「摧殘」下,它的整體響應和邏輯並沒有讓我失望,急加速時,降檔邏輯也是特別「異類」,它是先會降一個檔,然後假如還需持續加速,再馬上繼續降兩到三檔,的確,這樣就不會產生太大的頓挫感(很多非Bimmer常抱怨的寶馬zf8at急加速時直接降下四檔帶來的頓挫在RDX上時不會出現的)。

但是,憑藉著四驅版RDX這麼好看的動力參數,為啥在我對比功率比它小的Q5L,X3高功率車型是,它的加速成績並沒它們好呢?這個其實是和它的四驅系統其實是有一定關係的,由於橫置發動機,它無法和傳動軸直連,所以在傳動過程中的動力損耗要比縱置發動機要更多,所以,就這一點,真心感到有點惋惜。

SH-AWD是橫置平台四驅,這個其實讓我有點擔心這套四驅系統會不會是一個擺設(偏前驅的適時「假四驅」),在經過各種查資料後發現其中「別有洞天」。雖然正常行駛時,這套四驅的動力分配是前70%後30%,的確是偏前驅的,但是當需要過彎或者進行急加速暴力駕駛時,它的前後分配可以根據需要立馬進行改變,最多甚至可以達到前30%後70%,成為偏後驅的四驅,這種情況更多的只會在縱置平台的四驅上出現(像福克斯rs上那套橫置平台四驅也屬於這種很牛逼的類型),還不僅僅如此,單側車輪的動力分配範圍還可以為0-100%,比如在過彎時,外側車輪會智能得根據速度,彎的急緩分配到比內側更多的動力,使過彎時更有信心,有更強的信心在彎中再次加速!

實際試駕中,我刻意做了模擬連續繞裝測試,緊急併線測試,車身跟隨性非常不錯,絕對不會感到臃腫拖沓。在過一個很小的彎時,甚至直接地板油加速通過,然而這款車並沒有任何的推頭,甚至輪胎也沒有任何抓不住地非常穩健,可以很負責任的說,同級別suv幾乎很難做到。除了這種極限情況以外,在上海試駕這款車時,正逢中到大雨的天氣,路面濕滑,但是即便如此,在以一個比較快的速度過一個「高速彎」時依然能夠很有信心。其實,可見,本田對這套四驅的定位就是個公路四驅,意在提升公路駕駛性能,保證雨雪天氣安全行駛,從來沒想過去用它越野,畢竟那是「硬派越野車」乾的活兒。

整體來說,轉向手感偏重,但是指向性不錯。方向圈數比較少,可變轉向比在調頭時可以提供不錯的輔助,打較少的圈數就能獲得較大的轉向幅度,所以轉彎半徑比較小,車身較大但是在窄路調頭時不會太吃力,可以作為「買菜」用途。

油門的話設置偏松,但是好在初段不會太過於賊。但是剎車踏板是需要去適應的,初段相對比較松,但是再踩下去會變得非常緊(這個邏輯有點~),不過這個絕對不會影響制動力的輸出,整個剎車過程還是能保證比較線性。

底盤給我的感受是最深的,對比了同級的QX50,XC60以及BBA的老三樣,RDX的底盤在舒適模式下高級感非常足,很厚實,過濾掉了絕大部分的顛簸振動,無論大顛簸還是小顛簸都非常從容,過大顛簸時,會有一種船過浪的感覺,而不是一屁股砸在地上的生硬感。

但是當調整到sport+時,懸架會釋放更多的路感到車內,但也就是僅僅是為了讓駕駛者明白當前的路況,不會過度渲染。底盤的這種調教總體也給了我更多的信心去做一些比較「激烈」的動作,在高速過一些彎道時車身不會有很誇張的側傾,或者讓我感到有任何失控的錯覺。

謳歌RDX畢竟是豪華品牌,它的舒適性,做工,配置肯定是我會去考量的方面;座椅包裹性都沒話說,後排的話座椅靠背角度還是稍微偏直了一點,但是坐墊長度ok,腿部的支撐還是到位的,從後排座椅舒適性上,比qx50 glc好,略不如q5l。

但是對於隔音降噪方面……首先,模擬聲浪~是不可以關閉的,在深踩油門急加速時會很明顯,我想,這種標定,對於完全追求舒適的客戶來說,也會把它視作噪音,對於有本田情懷的客戶來說,這叫激情;不過,長途行車中,後排的乘客貌似不太會喜歡這種「激情」。本來我想說這一代RDX的噪音控制還不錯,但是當我把它駛上高速,風噪會是最主要的噪音,對這方面的控制,在同級對手中並沒啥優勢,甚至還有些許落後。

再來看一下「表面功夫」做的怎麼樣。內飾外觀設計它有它自己的風格,我是覺得內飾還是比較有設計感的,立體有層次,外觀設計吧,說不上好看,但很有「個性」,其實最期待的就是能引進A-Spec版本的運動外觀,so cool!總比各種鍍鉻更顯檔次吧。

對於細節方面,車內經常能摸到的,絕大部分都是皮質覆蓋,不過,會根據摸到幾率的減小,用料硬度也開始遞增,從搪塑到硬質塑料……外觀覆蓋件接縫,和同門雷克薩斯比,略大了,我不太安心,本以為是不是國產的原因,結果對比北美車型,都一樣誒。看來在北美爆款的RDX,的確很接當地地氣。

好在配置上讓我看到了細心,誠意的一面。ELS Studio16揚聲器音響,這款音響是為RDX量身定製開發的,不同於某些品牌上的所謂的高級音響,那只是~(非定製貨),所以在環繞表現,hifi上可以說是震撼,該級別可以媲美的只有xc60上選配的寶華偉健(高音更強)~然後這款車上不僅配有自動空調,連座椅加熱通風也有自動,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座椅溫度,超級貼心的;主動被動安全配置也是很齊全,基本達到全系標配(乞丐版少一個併線輔助)。

雖然謳歌屬於非常小眾的豪華品牌,RDX在國內並不為大多數人知曉,我給它起綽號為「長安王」(標太像)。但是在北美市場憑藉著自身實力絕對是搶手貨,在國產後的實力依然不容小覷,我個人不喜歡suv主要是因為操控,但是RDX依然可以讓我體會到駕駛一輛性能車的樂趣,謳歌的四驅永遠不要小看,現在可以說基本碾壓奧迪quattro(同級別里的q5L,四驅基本就是個擺設)。所以在40w區間內,RDX具有絕對的性價比,在機械素質上有著教科書般的存在。畢竟,現在本田把它的黑科技精髓都注入在了謳歌品牌上(國內情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dxRPGwB8g2yegNDIGS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