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波蘭政治體制入手解讀波蘭遭受瓜分的原因

2019-10-22   吟風社

凡習歐洲史,便無法繞過波蘭。波蘭作為歐洲大國存在了數百年,直到1795年被普魯士、俄國和奧地利瓜分而滅亡。許多人都知道這一歷史,但具體波蘭是如何淪落到被瓜分的境地卻鮮有人知,即古波蘭衰亡的內在邏輯。波蘭的特異之處在於滅亡前5年,仍然領有巨大的疆域面積。從宏觀歐洲地圖來看,碩大的波蘭幾乎瞬間消失,而不同於其他國家是被一步步蠶食至滅亡的。本文嘗試從政治體制方面解讀波蘭為何會被瓜分,對這一歷史事件進行深入剖析。

波蘭王國被瓜分

眾所周知,許多國家在衰落的過程中,其國土面積是不斷縮小的,是被對手逐漸蠶食,壓縮的過程,這是常規意義上的軍事征服滅亡。而波蘭的滅亡應該屬於國際政治謀劃的結果,在瓜分的過程中沒有發生重大戰爭,僅僅是三國代表密謀簽字,就可以輕鬆地把本國邊境向波蘭縱深推進,實現擴張。

這就引出了兩個問題:

一:波蘭政府為什麼在國際政治中沒有話語權和主權;

二:波蘭軍隊為什麼無法抗擊外敵;

問題的本源很簡單,即波蘭的權力在晚期是非常分散的,是無法被中央政府聚攏起來的。波蘭絕大部分土地的人口、稅收和軍事資源都被當地的貴族巨頭壟斷,這些資源無法被政府取用。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波蘭中央政權極度虛弱,就像一棵大樹的樹枝異常粗壯,但樹幹接近枯萎。當樹幹衰弱到無法承載樹枝,波蘭的政治結構就陷入崩塌,具體表現為韋廷時期的無政府狀態。

那核心問題就是,為什麼波蘭會出現這種局面?這其實與波蘭歷史上幾次重大變故息息相關。

早期皮雅斯特王朝的政治結構和其他中西歐國家沒有區別,因此他們的發展軌跡也都相差無幾。波蘭在形成統一國家政權後,因為繼承權問題引發了分裂,進而發展成割據混戰,經歷蒙古西征,直到14世紀中葉才在"偉大的"卡齊米日三世的努力下重新統一。

皮雅斯特王朝標識

波蘭歷史上第一次變故出現在卡齊米日三世末期,這位君主沒有留下合法的男性繼承人,結果皮雅斯特家族主脈斷絕,後繼無人。於是匈牙利國王路易一世便通過政治鬥爭獲取了波蘭王位,因為他是外國人,統治基礎不穩。為此他必須籠絡波蘭貴族承認他的地位,路易一世做出了政治讓步,即《科希策特權》,貴族稅收被大幅縮減、廢除貴族修建城堡的義務,增加貴族豁免權等等。

路易一世去世後,《科希策特權》仍然生效。此後波蘭就進入君主為獲得貴族認可而政治讓步——貴族越來越跋扈的惡性循環。到卡齊米日四世時期,貴族就敢公開和國王叫板,在與條頓騎士團的戰爭中,貴族以撤兵相威脅,逼迫國王簽署了《涅沙瓦特權》。但卡齊米日四世通過強化瑟姆和地區議會的政治權力,變相壓制了日趨膨脹的大貴族。在雅蓋隆王朝中期形成了以王權—議會權—貴族三權鼎立互相制衡的權力架構,保證了波蘭的政治穩定。

儘管王權受到削弱,但波蘭的統治者仍然維持了平衡,波蘭國家運轉基本正常。

16世紀後期,雅蓋隆家族的齊格蒙特二世因摯愛亡妻而不願與新王后生子,導致雅蓋隆家族絕嗣。波蘭從等級君主制變為貴族民主制,從雅蓋隆家族世襲罔替變更為選舉君主制,這個改變打破了波蘭的政治平衡,貴族開始一家獨大。

緊接著法國人亨利三世被選為波蘭國王,他簽署了《亨利特權》,該特權做出了令人瞠目結舌的讓步,王權被極大稀釋,分給了瑟姆議會。瑟姆後期被大貴族操控,實際上就是分給了大貴族,這是對王權的又一次打擊。

亨利三世

瑞典王室,具有一半雅蓋隆血統的齊格蒙特三世開創了瓦薩時代,他窮兵黷武發動了一系列戰爭,導致波蘭外交局勢直線惡化。他的兒子瓦迪斯瓦四世意識到國家的巨大問題,也試圖改革,但以失敗告終。瓦迪斯瓦夫四世死後,哥薩克爆發起義,這是烏克蘭大貴族對哥薩克壓榨的後果,但歸根結底還是波蘭王室無法壓制大貴族,是王權衰落的惡果之一。

由赫梅利尼茨基大起義引發的瑞典入侵和俄國入侵被稱為"大洪水",波蘭全境幾乎被占領,在付出慘重代價後,波蘭終於打敗了入侵者。但隨後又爆發了反對君主改革的魯博米爾斯基魯博米爾斯基叛亂,國王慘敗,幾十年積累的改革力量煙消雲散,貴族權力無限膨脹,縱使文武雙全的索別斯基也無力改變局勢。波蘭即將跌入無政府狀態的深淵。

薩克森的韋廷家族試圖用外力強制改革波蘭,但被瑞典和俄國打斷。18世紀中葉的波蘭幾乎倒退回封建割據時代,貴族互相爭鬥,議會一盤散沙,政令不出華沙,常備軍因長年拖欠工資而軍心渙散。直到第一次瓜分,一部分人終於被淪喪國土的切膚之痛喚醒。在法國啟蒙運動與亡國之危的影響下,救亡圖存的啟蒙運動拉開了帷幕。在經歷兩個世紀的災難和衰落後,尤其經歷了第一次瓜分的恥辱和破壞後,貴族終於意識到國家危在旦夕的現實。

在這樣的背景下,經過國王和改革派的努力和貴族的妥協,象徵救亡圖存,恢復王權的《五·三憲法》終於誕生。然而這時的國際形勢早已發生變化,普魯士和俄國不能容忍波蘭崛起,也更懼怕專制制度受到破壞。由普魯士挑唆,俄國作為主力的衛憲戰爭爆發,儘管波軍浴血奮戰,也無法彌補兩國過於懸殊的力量差距。作為懲罰,波蘭遭到第二次瓜分。

愛國將領科希什邱科發動的大起義以失敗告終,三國便合力給奄奄一息共和國的心窩子插上最後一刀。從965年梅什科二室受洗基督算起,到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蘭從歐洲版圖上徹底消失,享國830年。

我們會發現,波蘭的歷史軌跡是符合該國發展邏輯的。從部落到早期封建時代,從封建君主制過度到等級君主制,從貴族民主制到貴族寡頭制,再倒後面的近乎無政府狀態。期間的每一次疊代變遷,均來源於某件重大歷史事件,如特權,如絕嗣。波蘭的歷史上有無數個如果,如果卡齊米日三世有一個健康合法的嫡長子,如果瓦迪斯瓦夫三世在瓦爾納冷靜沉著,如果齊格蒙特二世願意親近他的妻子,如果亨利三世認真統治波蘭,如果齊格蒙特三世奪回了瑞典王位,如果楊二世戰勝了作亂的魯博米爾斯基......

齊格蒙特三世

後人可以隨意假設,但無法改變已經鐫刻在歷史齒輪上的痕跡。

波蘭歷史學家耶日·盧科瓦斯基說:"貴族民主政治的實驗走向終點,成為一次徹徹底底的失敗。繼續存活下去的是一個貴族國家的遺憾,儘管被撕裂、瓜分,但是她仍然感到自身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並在最後幾年間,也曾感受到來自文化和政治復甦帶來的一份新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