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廣東天氣乾旱,很多地方已經很久沒有下過雨,尤其是沿海地區。
我國有三個半島,其中之一是雷州半島,自古以來,更是十年九旱,嚴重缺水。民間流傳著「有女不嫁下田仔,年年苦旱產量低,日夜車水不能睡,雙腳踩腫眼熬紅」的民謠。
在廣東湛江市廉江市有個鶴地水庫,看起來像杭州的千島湖,又像廣州河源的萬綠湖,水清草綠,總面積達1440平方公里,總庫容11.51億立方米。這條水庫的水,流經廉江、 遂溪、海康、吳川、等縣及湛江市郊,從它建成之後到現在,一直是湛江人民農田灌溉和飲用的水源。
這座水庫,可以說是雷州半島人民的生命之水。因為當初修建水庫的人多為年輕人,因此又被稱為青年運河。
時間倒退到1958年。
為了解決雷州半島的乾旱問題,人們打算在運河的上游建造一座水庫,這樣就可以將九洲江40%的洪水攔截起來,從而解決下游的乾旱和用水問題。當年,人們大致評估了一下工程量,假如20萬人每天出工的話,大約需要150天才能完成。
實際上,當動員大會一開,聽說要建水庫,人們紛紛積極響應,那些前來支援雷州興建水庫的人,不僅有駐湛的解放軍、當地的群眾,甚至還有青少年。
除了雷州半島,還動員了全國各地黨政軍民學30多萬勞動大軍。
要建水庫了,先頭部隊先進場,住的是草棚,吃的是紅薯和土豆,他們需要先搭建工棚,為後面的工期做提前的準備。僅僅用了20天時間,就搭建了286座民工工棚和指揮部工棚。看到這個場面,有沒有想起武漢僅用10天時間就建起的方艙醫院呢?
當年大部分工程都依靠人力,但沒有人喊苦也沒人喊累,個個幹勁兒十足,幹活的場面真正可以用「熱火朝天」來形容。
人們團結一致,萬眾齊心,一心只想早點把水庫建好。「日食工地,夜宿山崗」,拿天地當被,什麼烈日、雨淋都不是問題。
1958年,中國還不怎麼富裕,國家能夠提供的資源有限,一些物質供應都需要依靠當地自己解決,怎麼辦?當時的人們,有啥捐啥,什麼大白菜、糧食、油,還有汽車、耕牛、木材等等,全部依靠人民和單位無償支援。沒有人計較個人得失,也沒有人計較回報,全部大公無私的提供出來。
當時的工程基本都是依靠鋤頭挖土,用扁擔挑土,這種完全依賴人力的工程進度太慢,效率也太低。一些人就想著,能不能製作一些機械設備來幫忙?
還真是被一些頭腦靈活的人想到了辦法。他們發明創造了千秋架式起土機、腳踏式起土機、空中運土車、索引車、人力踏土車等等一大批先進的勞動工具。將問題一個個克服、解決。當初,從堤壩的低處往高處運土十分困難,有人就創造了人絞列車。從高處往低處運土,便發明創造了木軌火車。這些先進的工具不僅省時省力,還大大提高了工程的效率。
勞動人民的智慧充分被挖掘了出來。
在整個工程進度中,沒有一個人想到偷懶。有的人剛結完婚,第二天夫妻二人便一起來到工地幫忙,還有的一家三代人都來幫忙,甚至還有小朋友們也比著看誰幹的多。
鶴地水庫從1958年6月開始動工,到1959年8月完工,歷時一年零2個月。整個青年運河工程1960年5月建成通水,1964年5月全部完工。這條運河主幹河6條,長277公里,干、支、斗、毛渠4039條,長5300多公里,各類渠系建築物3200多座,設計灌溉農田200萬畝,有效灌溉146萬畝,涵蓋湛江市除徐聞縣以外的8個縣及茂名化州市,是廣東第一大灌溉區。
據說挖出來的土可繞地球16.6圈。
這是一個偉大的工程,擁有前人載樹,後人乘涼的豐功偉跡。當青年運河建成之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紛紛前來視察並給予了極高的評價。1960年2月,鄧小平親自題寫了「雷州青年運河」幾個大字。
至今,這條青年運河依然承載著雷州半島人民的生計。它就像一座豐碑,記載著老一輩人送給子孫後代的一份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