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著讀杜牧的詩。
杜牧的好詩太多,著名的詩也太多,甚至很多詩入選中小學課本成了家喻戶曉的唐詩代表作品,但我們今天不讀名作,讀一首杜牧中進士之後寫給長安故人的詩,順帶介紹一下杜牧神奇的「高考」經歷。
(杜牧畫像)
一、光耀門庭的「進士」
前面介紹李賀時,我們已經說過,在唐代,如果要做官,中進士很重要,重要到什麼程度呢?據《唐摭言》記載:
「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以至歲貢常不減八九百人。其推重謂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艱難謂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舉個例子,唐高宗時中書省中書令薛元超,以門蔭入仕,他的官職是堂堂正正位極人臣的宰相,也是高宗朝的文壇領袖,但後來他回憶人生時,談到人生憾事,「不以進士擢第」(《隋唐嘉話》)仍是他心底最深的痛。
(薛元超)
如上所記,每年各地推舉去參加進士試的士子,甚至被稱為「一品白衫」,可見中進士是多光彩的事兒,其實據載,在唐時,中進士最直接的實惠就是進士及第者全家免除徭役,其他雜科僅中榜的僅免本人,不要小看這一點,要知道,免全家徭役這個待遇,在唐朝是五品以上的官員才有的特權,由此可見,唐時的進士試,比現在高考考中211、985什麼的院校難度高多了,因為進士科每年參加考試的「不減八九百人」錄取的名額只有三十名左右,更何況,趕上特殊情況,還有一個也不錄取的情況(比如杜甫就趕上李林甫當宰相那一科。很荒唐,理由是「野無遺賢」,關鍵是唐玄宗也信。你說,他是不是傻?),總之,中「進士」很光彩,很光宗耀祖,很有實惠。否則白居易不會洋洋得意著題詩說:「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孟郊也不會得意到「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二、「進士」的難度
進士待遇好,但進士十分難考,所以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話,從十幾歲可以參加考試起,就算到五十歲考中,還算得上是中進士人中的「少年」,難度可見一斑。
再往細了說,參加進士考試,除了中央國學推舉選送的「生徒」外,各地的考生先要獲得「鄉貢」資格,而各地的「鄉貢」人數也有限制,一般一個州府可以推送三十名「鄉貢」,如果是偏遠地區,比如韓愈被貶的潮州或嶺南地區大概幾個地區加起來的名額也不過十幾個。靠近中央的地區,比如杜牧所在的京兆府,一年就可以推送一百人左右,貴地人愈貴、賤地人愈賤,千古通理,其實,那個時候,就有所謂「高考移民」存在。
好不容易獲得鄉貢資格進京參試,進入考場後,要連考三天,每天考一場,內容全不相同,分別同貼經,雜文、試策。各有側重點,從四書五經到詩詞歌賦到時事策論,考試士子不同方面的才能。
關鍵是,這三天的考試,每天都是淘汰試,第一天考試通過,才能參加第二天的考試,能考完三場且榜上有名當然很不容易。何況其中還有兩條:
1、「避諱」。這一條看似簡單,其實很要命,如果考題中有家諱,士子就不能答題,只能託疾而出,退出考試(如果硬著頭皮不退出,被查出,要取消三年的考試資格)。我們前面說的倒霉鬼李賀,雖然通過了三天的三輪考試,且榜上有名,但因為他的父親名叫李晉肅,名字中的「晉」與進士的「進」屬同音,應在避諱範圍內,所以,他被取消了進士資格。
(因諱受累的李賀)
2、「投卷」。這一條也很另類,唐時進士試考試雖然很重要,但當時的考試並不糊名,考官不僅能看到答卷,同時也能看到考生的姓名,因此,考官完全不杜絕外來的影響,反倒敞開接受推薦,推薦也分兩種:一種是「公薦」,即台閣近臣了解到某士子極負才藝,即向貢院推薦,這帶有半官方性質;第二種是「通榜」,即通過關係密切的人給考官傳遞消息,提供特殊幫助。因為進士試考卷太多,當時的社會公信力也較高,這兩種推薦都能減少了考官的閱卷工作量,反倒成了廣受歡迎的推薦方式。不管是「公薦」還是「通榜」,前提條件都要求考生在考前大造社會輿論,證實自己有才,方法就是向有影響的人呈送詩文,這種方式稱為「投卷」。
我們介紹的這些詩人,不管是韓愈、白居易、劉禹錫、李賀、杜牧……都有「投卷」的經歷。據杜牧《樊川文集》載,他曾經把自己的「一百五十篇,編為一軸,封留獻上。」
三、柳宗元《小石潭記》里的吳武陵
柳宗元的《小石潭記》篇末記到:「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其他人不提,單說吳武陵,這個人對杜牧很重要,他是杜牧進士試的「通榜」之人。
(柳宗元《小石潭記》)
吳武陵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的進士,他中進士的過程非常戲劇化:
《雲溪友議.因嫌進》中記載了吳武陵的中進士的事:
元和二年,崔侍郎邠重知貢舉,酷搜江湖之士。初春將放二十七人及第,潛持名來呈相府,才見首座李公。公問:「吳武陵及第否?」主司恐是舊知,遽言:「吳武陵及第也。」其榜尚在懷袖,忽報中使宣口敇,且揖禮部從容,遂注武陵姓字,呈上李公。公謂曰:「吳武陵至是粗人,何以當其科第?」禮部曰:「吳武陵德行雖即未聞,文筆乃堪採錄。名已上榜,不可卻焉!」相府不能因私訕士,唯唯而從。吳君不附國庠,名第在於榜末。是日既集省門試,謂同年曰:「不期崔侍郎今年倒掛榜也。」觀者皆訝焉。
(柳宗元的小石潭)
大意是:當年的主考是禮部侍郎崔邠,崔邠在放榜之前,拿著錄有二十七人新科進士名字的名單,按慣例去找宰相李吉甫過目,李吉甫與吳武陵有隙(原文有交待,此略),因此,李吉甫未接名單,先打聽吳武陵是否上榜,崔邠誤以為李吉甫屬意於他,毫不遲疑地稱吳武陵已經高中。恰在此時,有宦官前來傳旨,崔邠就不慌不忙地在名單最後添上了吳武陵的名字,事後,李吉甫略有異議,但並未強求,吳武陵就這樣陰差陽錯地中了進士。有意思的是,等到放榜時,吳武陵一看自己名字在最後,竟還口出豪言:「想不到崔侍郎今年把榜排倒了。」意思是說,他該著中狀元。吳武陵寫得一首好散文,算唐代有名的散文大家。曾拜翰林學士(是正經的翰林學士,跟李白的翰林供奉差別很大,以後再說。)
四、吳武陵為杜牧「通榜」
就是這個吳武陵,在杜牧參加進士試那年(828年)已經是太學博士,在學界算知名人士,就是他,替杜牧真正「運作」了一把,過程也十分精彩:
大和二年的進士試,由崔郾主考,說也湊巧,就是前面說的崔邠的弟弟,考並,百官為崔郾送行,酒至半酣,吳武陵騎了頭毛驢來了,這是學界名人,又是哥哥的門生,崔郾當然重視,趕緊上前搭話,結果,吳武陵開口大聲背誦杜牧的《阿房宮賦》(那是杜牧的成名作),問崔郾,這文章怎麼樣,《阿房宮賦》當然是好文章,崔郾嘆服,吳武陵更進一步,直接開口向崔郾要狀元,要說這一段,《唐摭言.卷六》的原文更精彩:
(阿房宮)
武陵曰:「請侍郎與狀頭。」郾曰:「已有人。」曰:「不得已,即第五人。」郾未遑對。武陵曰:「不爾,即請比賦。」郾應聲曰:「敬依所教。」既即席,白諸公曰:「適吳太學以第五人見惠。」或曰:「為誰?」曰:「杜牧。」眾中有以牧不拘細行間之者。郾曰:「已許吳君矣。牧雖屠沽,不能易也。」
推薦的人敢推薦,當主考的也敢應承,吳武陵替杜牧要狀元不得,但卻要了個第五名,雖然有人提出不同意見,但發榜之日,杜牧果然就是第五名。
也就是說,當杜牧參加「高考」之前,考試的結果已經提前定好了,他的考試,實際上就是走個過程。當時的社會風氣如此,最頂頂重要的,當然還是杜牧自己有真本事,不是誰都能在23歲時寫出《阿房宮賦》這樣的錦繡文章的。
五、杜牧的進士詩
大和二年的進士試,是在洛陽(洛陽是大唐的東都)進行的,對於戶在京兆府的杜牧來說,他實際上是「出關」應試,因此,當春初二月放榜之時,洛陽的牡丹花還沒有開(現在洛陽牡丹花會也都在四月上旬舉行,相當於舊曆的三月),天氣也還很冷,三天精疲力竭的考試下來,總算換了個不錯的結果,杜牧對自己的第五名成績當然是滿意的。於是寫了一首《及第後寄長安故人》,全詩如下:
(洛陽牡丹)
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秦地少年多釀酒,卻將春色入關來。
這首詩的詩意淺顯,不用多說。首句交待放榜的時節,次句交待中榜的人數,第三句詩人讓自己長安的故人多準備一些酒,備酒當然是為了慶祝,都不須多說,這首詩的關鍵句是第四句,因為這第四句,一語多「關」:
(出入關的來歷:函谷關的地理位置)
1、他自己邁過了進士這個「關」。這是杜牧的心病,他可是正經的宰相之孫,註定是要走仕途的,門蔭入仕已經不可能,他家並非長房,流外入流慢慢熬終歸層次有限,胥吏之家出個宰相,當然光宗耀祖,但宰相之家出了個胥吏,則是奇恥大辱了。所以,他幾乎只剩下了一條路,就是走通科舉之路,如今願望達成,說不高興,怎麼可能。
2、他要入「關」回長安了。在冬天離開長安,在春天料峭的寒風裡應試三天,朋友們,我要回來了,你們多準備點酒啊,我們一定要痛飲歡醉一場!
(杜牧畫像)
3、進士試之後,上榜的進士並不能立即獲得官職,還要進行吏部的「關」試,過了關試,才算是真正獲得當官的資格。他期待著自己接下來的關試也能順利過「關」。
(【唐詩閒讀】之193,圖片引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