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第三季的《中餐廳》已經收官,正式的節目部分已經全部播出完畢,剩下的不過是一些花絮和採訪。回顧這麼多天的異國之旅,我想幾位明星都有不少的感悟,而在螢幕前看節目的觀眾想必也有很多話想說。就我而言,如果把節目比作是一篇作文的話,我覺得這個作文是不及格的。
如果我真的是一位語文老師的話,我會對此有一個「虎頭蛇尾」的評價,節目前幾期和後幾期就感覺不像是一個團隊在製作一樣。完全是兩種不同的風格,如果你看完前幾期後立馬看結尾這幾期,一種索然無味的感覺就會油然而生,這一切也都完美的體現在收官的話題和收視上面。
最為一檔弘揚中華傳統美食文化的節目,節目的中段很多人都懷疑明星和節目組是否已經忘了這回事,又是弄套餐又是減掉菜品的,雖然說這些措施都是想改變當時上菜慢的窘境,但是行為卻給人一種想要應付差事的感覺。在節目的後期也很明顯的看出,作為真的想要上節目弘揚文化的林述巍,跟幾位明星之間的觀念還是存在著不小的差異的。
這種差異在初期就表現為了嘉賓間存在的摩擦上,可以說正是因為這種摩擦,才讓黃曉明成功的吸引了萬千網友的「怒火」,才讓網友列舉出種種「明言明語」。在讓節目評分下滑的同時,也的的確確的為節目貢獻了非常多的話題和看點,導致很多人看節目就是奔著黃曉明去的。
或許是發現黃曉明遭受的壓力過大,節目後期明顯的感覺出了不一樣的剪輯風格。所有的剪輯似乎都在告訴大家,黃曉明真的很不容易,甚至到後期節目還常常出現,大家都在「欺負」黃曉明的場景,順利讓黃曉明的口碑快速回升,很多人都已經開始覺得黃曉明作為店長其實也不賴。
拋開黃曉明真實到底如何不談,這種剪輯雖然成功讓黃曉明變成了一位老好人,但也成功讓後面的節目變得有些無聊和絮叨。或許是為了避免輿論壓力,黃曉明在後期的鏡頭是越來越少,所帶來的則是看點的減少。節目甚至還「安排」林述巍來發脾氣轉移火力,但明顯林述巍無法撐起觀眾話題的爆點。
節目簡直變成了流水帳形式的劇情類綜藝,在加上後期節目有意的控制,鏡頭前大家都和和美美。如果說看明星第一次做菜會感到新奇,但一直都是做菜上菜還有什麼看點呢?對比節目初期的話題和節目收官時,差異簡直不要太大。
到了後期節目幾乎就像是拍了一個明星經營餐廳的紀錄片,提不起懸念造不出論點,一部全是主角的節目註定是走不遠的,一個沒有「反派」的節目也讓人失去了興趣。我們常說真人秀講究的是真實,不要有角色分工,那麼你覺得節目前幾期和後幾期哪個才更真實一點呢?
而且有細心的網友發現,這一季在工作人員一欄中特別出現了編劇一角,似乎印證了黃曉明的明言明語並非出自自己的真情實感,而是來自節目的安排。雖然此舉可能讓黃曉明擺脫被黑的境地,但是節目組有沒有想過會令很多觀眾感到失望呢?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在節目的後半段,幾位嘉賓確實都在為中國美食文化做宣傳,找廚師也好教中國菜也罷都是對美食很好的宣傳,不管結果如何,至少這一步會是一次正面而積極的影響。當然這位原餐廳的老闆做的餃子似乎並不美觀,看起來也不太好吃。
但在我看來,這一季的《中餐廳》吐槽大過讚美,缺點大過優點,爭議大過認同,剪輯大過真實。如果這一季讓我有什麼改觀的話,我最大的感受會是剪輯實在是個可以改變人物形象的一個工作。我想21天的生活,不可能讓黃曉明前後改變這麼大,而唯一讓他從遭萬千吐槽到慢慢變好的原因,只能是後期那些剪輯人員。
節目在全網對黃曉明爭議最大的時候,選擇了轉折,卻導致了後半段失去了最大的話題製造源。當然作為外人的我,是很難在這個選擇上作出最完美和最正確的選擇,但是從觀眾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做法既暴露了節目剪輯非一般的能力,又暴露了節目或許真的有劇本的可能,甚至最後將節目也變得有些索然無味。希望節目能在之後做的更好,能讓觀眾看的更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