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相當特殊的省份,它特殊在哪裡呢?我大家說一點吧,國際標準組織把漢語當成一個語族並分為十三種語言:閩東語、晉語、官話、莆仙語、徽語、閩中語、贛語、客家話、湘語、閩北語、閩南語、吳語、粵語。
有人說這不是胡說嗎?漢語是語言,這些都是方言…這其實看怎麼說,其實語言和方言的劃分本來就沒有一個確切的標準,比如拿歐洲來說吧,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呢?互通程度很高,說話基本能聽懂,但是一般分為兩種獨立的語言;而漢語內部呢?粵語和北京話完全不互通對吧,但是基於自古以來的大一統特性,中國人決不允許把這說成是不同的語言,而且中國的漢字有個特點是不受語音限制的,所以無論哪種方言,用的漢字文法都一樣(當然,粵語和吳語等南方方言有時候會用漢字進行一些特殊表述,但這即使是在當地方言區內部一般也被認為很不正規),所以這些都是漢語方言。
有些組織把晉語從北方方言(官話)中分開,閩方言分5種
一般分語言和方言有一個特點就是看你能不能互通?什麼意思,舉個例子吧,筆者是江西人,大學的室友是河南人和山東人,河南人和山東人往家裡打電話,雖然我能聽出其說的不是普通話,但大致也能聽懂,因為他們說的也是官話;但是筆者說家鄉方言(江西某贛語縣),室友是不可能聽懂的,因為這屬於贛語的一種,和北方官方完全不互通。
剛剛介紹了這些,大家再看一看剛剛那十三種語言吧,最大的一支是官話,東北,華北大片西方,西南地區說的都是官話,因為北方地區地緣相對完整,後來又影響了西南地區,所以出現大片的官話區,其中山西例外,因為山西在北方相對被山脈封閉,地緣相對獨立,所以有些分法就會把晉語單獨分開。
而中國南方被山脈河川分離,所以南方一些板塊會出現其他的語言大區,比如吳語,粵語,客家話,贛語等。
但大家再注意一下,這13種語言中,竟然有5種位於同一個省,這就是福建!閩東語、莆仙語(通行於中國福建東部沿海的莆仙地區(又稱興化地區),包括今日莆田市轄區、仙游縣兩地)、閩中語、閩北語、閩南語都是在福建!
福建大嗎?真不大,福建其實是中國面積偏小的省份之一,12萬平方公里的樣子,人口將近4000萬,但這麼個體量,竟然出了13種語言中的5種,這是什麼情況啊!
這其實體現出福建地區的兩個特點,第一,相對於外面,福建比較封閉,所以會形成較為獨立的本土文化,而不會和外面連成片,這一點從地形就能看出來,福建附近都是山,所以古代入閩很困難,這導致福建地區其實開發很晚,而且,一旦進入了福建在這裡扎了根,很快就會本地化。
山脈崎嶇的福建省,能發展成經濟強省確實厲害
第二,即使是福建省內部也是被各種山脈河川劃分地支離破碎的,福建不像四川,有天然的核心四川盆地(核心是成都平原);也不像浙江,浙江雖然山地也偏多,但好歹也有個相對大一點的杭嘉湖平原;福建沒有,福建境內山地丘陵面積約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90%,平原則只有9%左右,福建省內有閩西與閩中兩大山帶大體平行,其相對大一點的平原還是沿海的福州平原、興化平原、泉州平原、漳州平原(這也是福建主要城市和經濟產出所在地)。
各種閩語分布,青色為閩東語通用範圍,藍色為閩南語,紅色為閩北語,黃色為閩中語,中間那一小塊為莆仙語。
所以,福建內部也是相對分離的,由於山嶺阻隔,福建的文化,特別是語言極其多樣化,因為各地方交流不暢,所以一個省出現這麼多不互通的語言,閩東語通行於中國福建省東部沿海(閩東)以及浙江東南部部分縣域,包括福州地區和寧德地區以及浙江南部溫州的泰順縣及蒼南縣東北部;閩北語通行於福建北部地區(閩北地區),包括武夷山市、建甌市、松溪縣、政和縣,浦城縣南部,以及南平市區大部分、順昌縣的大部分地區;閩南語在閩南地區(漳州,廈門,泉州,這裡只說福建),是相對最大的一支,畢竟漳州廈門和泉州在福建相對大一些,而且因為古代漳廈泉地區的移民往台灣和東南亞大量移民,所以其在台灣島和海外華人地區影響也很大;閩中語分布在中部山區部分縣市,包括三明市市區、永安市、沙縣;莆仙話則是通行於中國福建東部沿海的莆仙地區(又稱興化地區),包括今日莆田市轄區、仙游縣兩地,以及其附近福州市下轄的福清市、永泰縣部分地區。
除了方言,福建在戲劇等當面也呈現相當的多元性,福建的戲曲包括閩劇(福州)、薌劇(漳州)、梨園戲、高甲戲(泉州)、莆仙戲(莆田)、木偶戲(傀儡戲、布袋戲)及漢劇等24個劇種。
作者:雲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