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是農業大國,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 治國之要。設立農民豐收節, 是新時期國家發展和建設的重要戰略部署, 其蘊涵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它是對中國傳統農本思想的傳承和發揚, 有利於促進農業的發展和現代化轉型;它是對中國農耕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有利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它是對農業社會人們形成的優秀品德的傳承和發揚, 有利於全社會精神文明的提高;它是對鄉土文化的記憶和再造, 有利於具有各地特色的充滿鄉音鄉情鄉風鄉俗的新農村的建設。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 將極大地調動起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 對加快「三農」問題的解決, 早日實現農業強大、農民富裕, 農村美麗的鄉村振興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經黨中央批准, 國務院批覆, 自2018年起, 將每年農曆秋分這一天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由國家通過行政批文發布設立一個節日, 顯得非同尋常, 它將極大地調動起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 一方面是在延續傳統節日歷史, 另一方面突顯出新時代的文化創新, 使節日形式更加豐富, 內容更加具有時代性, 主題更加鮮明, 節日更具儀式感。農民以至全體人民享受節日的歡樂, 有利於促進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和睦、團結和發展。目前我國傳統節日出現了節日氛圍淡化和過分商業化的現象, 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 必將喚起人們對傳統節日蘊含的歷史文化的記憶, 挖掘它的文化價值, 同時賦予它新時代的內容, 讓它發揮記憶歷史、娛樂性情、傳承文化, 培育感情、凝聚人心的作用。為農民設立一個慶祝豐收的節日, 其蘊涵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一、對我國古代「以農為本」的農本思想的傳承和發揚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農業是國家的根本、國民經濟的基礎、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古人很早就認識到農業的重要性。在殷墟甲骨文中, 就有占卜「受年」的卜辭, 如:「甲子卜, 來歲受年, 來歲不其受年」。「年」指糧食豐收。《說文解字》對「年」的本義注釋是:「年, 谷熟也。」 占卜「受年」, 即問卜糧食是否能夠獲得好收成。商王室的農業區主要在華北平原, 這裡乾旱少雨且雨量四季不均, 是否風調雨順直接關係到農業的豐歉, 因此祈求時雨就成為王室乃至商王所關注的大事。殷墟甲骨文中也有卜雨的卜辭, 如:「己酉年, 粟年, 有足雨。」「帝令足雨, 貞, 帝令雨弗其足年。」這些都反映了商代對農業生產的重視[1]。
約公元前五世紀成書的《尚書》, 在《洪範》篇中, 就把「食」列為古代國家施政的首位, 所謂「洪範八政, 食為首政」, 顯示了古人早就認識到了農業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各代帝王對農業的重要性有著清醒的認識。《漢書·文帝紀第四》記載:「二年……春正月丁亥, 詔曰:『夫農, 天下之本也。』」「九月……詔曰:『農, 天下之大本也, 民所恃以生也。』」《漢書·景帝紀五》記載:「三年春正月, 詔曰:『農, 天下之本也。』」 《貞觀政要·務農》記載:「貞觀十六年……太宗謂侍臣曰:『國以民為本, 人以食為命, 若禾黍不登, 則兆庶非國家所有。』」《宋會要輯稿·食貨一》記載, 宋太祖說:「朕以農為政本, 食乃民天, 必務穡以勸分, 庶家給而人足」。《元史·食貨·農桑》記載:「世祖即位之初, 首詔天下, 國以民為本, 民以衣食為本, 衣食以農桑為本。」《清世宗實錄》 (卷五十七) 記載:「農為天下之本務。」
古代對農業的重視, 從設藉田就可看出來。古代帝王設藉田的目的, 既是為天子祭天祀地提供醴酪粢盛, 也藉以宣揚天子身先天下, 倡導以農為本。《國語·周語上》記載:周宣王即位, 不設藉田, 於是虢文公就向他進諫, 講了一番農業的重要性:「夫民之大事在農, 上帝之粢盛於是乎出, 民之蕃庶於是乎生, 事之供給於是乎在, 和協輯睦於是乎興, 財用蕃殖於是乎始, 敦厖純固於是乎成。」可見設藉田意義的重大。古代的藉田禮, 是帝王於春耕前親往農田示耕並祀先農、有勸農祈豐收之意。帝王耕田雖是象徵性的, 但能率領諸侯, 親執耒耜, 且有自己的親耕之地藉田, 就顯示了帝王對農業的重視。籍田之禮商代 (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 已有, 漢朝以後, 逐漸形成一種國家禮儀, 其後歷代延續此禮, 或置官署, 或設專員, 掌藉田事。籍田禮這種作為國家禮儀制度, 皇帝親自參與實施的典禮, 充分說明了古代帝王對農業的重視, 是古代重視農業的重要標誌[2]。
農業的重要, 在於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人類社會需要農業提供糧食。農業是一切事業的基礎和保障。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革命中, 親身感受到糧食問題對奪取革命勝利的重要性;抗戰時期的大生產運動, 也說明了解決糧食對爭取抗戰勝利的重要性。
新中國建立後, 黨和國家領導人一再強調農業的重要性。1957年1月27日, 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明確指出:「全黨一定要重視農業。農業關係國計民生極大, 要注意, 不抓糧食很危險。不抓糧食, 總有一天要天下大亂。」 1957年提出了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的思路。1960年8月10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黨動手, 大辦農業, 大辦糧食的指示》開頭就指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糧食是基礎的基礎。糧食生產是比工業生產還要費力的事情, 糧食問題的解決, 不僅直接關係到人民的生活, 而且直接影響到工業的發展。因此, 加強農業戰線是全黨的長期的首要任務。」在第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向全國億萬農民祝賀時強調指出:「我國是農業大國,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他一再強調糧食問題的重要性:「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我國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國, 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歷史經驗告訴我們, 一旦發生大饑荒, 有錢也沒用。解決13億人吃飯問題, 要堅持立足國內。」 從1982年起, 中央連續多年發布以「三農」為題的中央「一號文件」, 逐漸形成了「三農」問題在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現已成為中央重視農業的代名詞。
今天, 我國有近14億人口。據自然資源部2017年《中國土地礦產海洋資源統計公報》公布, 2016年年末, 全國耕地面積為20.24億畝, 人均僅1.4畝左右, 且呈逐年減少趨勢。農業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問題。解決和保障近14億人的吃飯問題, 尤顯重要。由此可見, 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 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 有著牢固的實踐基礎, 更有著現實發展的迫切需要, 是對我國有史以來農本思想的傳承和發揚, 彰顯出新時代農業在我國政治、經濟、民生上的重要地位, 以便喚起全國各族人民、各行各業對農業的重視, 夯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基。
二、 對中華農耕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中國是農業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 有著上萬年的歷史, 從未中斷。農業不但養育了中華民族, 在長期農業生產中, 先民們還形成了一種適應農業生產、生活需要的農業制度法令、農事節日禮俗等, 創造了燦爛的中華農耕文化, 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基礎。從全人類和長時段的角度看, 中國對世界最大的貢獻, 還是農耕文化時代產生的基本思想[3]。所以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 是對中華農耕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1. 對節令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先人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 與天地互動並對氣溫的變化、物種的生長過程進行觀察, 認知到在一年之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 從而形成了一套關於節氣文化的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它深刻地揭示了四季輪迴的客觀規律, 顯示出中國人認識自然的獨特的能力, 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創造性智慧。
二十四節氣的形成, 與古代農業活動密切相關, 這從它的名稱如穀雨、小滿、芒種等中就可以看出來。在農耕社會, 農業生產的節奏與大自然節律有著同步性, 就是春種、夏長、秋收、冬藏。二十四節氣是農耕時代的產物, 指導著農耕生產, 當今仍發揮著它的作用。如農諺:「不懂二十四節氣, 白把種子撒下地。」「立春要晴, 雨水要淋。」「寒露到霜降, 種麥不慌張。」「雨水有雨莊稼好, 大麥小麥粒粒飽。」這是民眾豐富智慧和普遍經驗的規律性總結。有些農諺對人還具有啟迪教育的作用, 如:「季節不等人, 一刻值三金。」「人誤地一時, 地誤人一年。」「人勤地不懶。」教人要珍惜時間, 勤勉努力。
二十四節氣不僅指導著農事活動, 還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使人們認識到人應敬畏自然, 親近自然、尊重自然, 形成了一種順天應時,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具有無法磨滅的文化價值。
2. 對「天人合一」思想的傳承與發揚。
農業的出現, 使人類擺脫採集漁獵的遊蕩生活, 轉入定居農耕畜牧生活。在整個馴化動植物過程中, 人們必須依賴於自然環境、氣候條件、動植物資源, 這樣才能生存發展。人與天地產生了不可分割的聯繫, 也為 「天人合一」思想的逐漸形成提供了實際的物象。在實踐中人們也認識到, 自然環境以及人對自然的態度, 都影響到作物的生長和收成, 從而影響到人的生存, 這從農諺中就反映出來, 如「寒露到霜降, 種麥不慌張。」「清明前後, 種瓜種豆。」 《孟子·梁惠王上》曰:「不違農時, 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 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 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雖講的是王道, 但它講了農業生產與時節相關的事實。
生產生活方式不斷改進, 社會不斷變化, 人的認識不斷提高, 促進了思想文化的大發展。到了春秋戰國時期, 湧現了不同的學派, 形成了天下學術百家爭鳴的局面, 其中老子的「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莊子的「天地與我並生, 萬物與我為一。」 (《齊物論》) 「天與人不相勝」 (《大宗師》) 的思想, 使人與自然不可分割且應和諧相處的理念, 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觀念通過人們參與的農業活動, 得到具體體現。「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 進入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 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這其中農業生產實踐功莫大焉:「夫稼, 為之者人也, 生之者地也, 養之者天也。」[5]「天人合一」觀念展示了人與自然關係的終極歸宿和最高境界。在當今自然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 它可以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指導原則。它也會對西方征服自然的理念起到補正的作用, 有利於世界各種文化相互借鑑, 取長補斷, 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有利於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3. 對「合和共生」理念的傳承與發揚。
任何文化的形成, 最初都與生產勞動密切相關, 主要是農業勞動。農業生產在辛勤勞作之外, 還要順應天時, 需要老天幫忙、風調雨順與一個和順的環境。農業需要人與天地合作, 與自然和諧相處, 慢慢地形成了人們追求平和、和諧, 避免極端的處世態度。在《說文解字》中對「和」的解釋能使我們聯想到農業生產和生活對文化形成的作用。「和」在口部書作「和」, 解為「相應也」;「口」解為「人所以言、食也」;「禾」解為「嘉穀也」。「和」在形態上可看作是「口」「禾」的結合, 那麼, 「和」似可理解為「穀物入口, 口物相應」。這就是互相適應, 就是和諧。「和」的概念在經歷了由實轉虛的演變過程, 逐漸從形而下的感官經驗抽象而為形而上的價值理念和精神訴求, 用來表達協調、調和、協和、和諧、和睦、和平、平和等思想觀念, 形成了稱作「合和」的文化理念。而「合」字, 《說文解字》解為「合, 口也。」人不論言或食, 都需要上下顎的張合配合, 協調一致。中華文化無不包含著和合思想, 蘊含著和合文化的因素, 影響到社會的許多領域的相互關係, 有著深遠的影響。《墨子·尚同中》曰:「方今之時, 復古之民始生, 未有正長之時……百人百義……是以人是其義, 而非人之義, 故相交非也。內之父子兄弟作怨讎, 皆有離散之心, 不能相和合。至乎舍餘力, 不以相勞;隱匿良道, 不以相教;腐臭余財, 不以相分。天下之亂也, 至如禽獸然。」《史記·循吏列傳》曰 :「孫叔敖者……三月為楚相, 施教導民, 上下和合, 世俗盛美……民皆樂其生。」《呂氏春秋·有始》曰:「天地合和, 生之大經也。」《後漢書·杜詩傳》曰:「海內合和, 萬世蒙福, 天下幸甚。」和合就是和睦同心, 就是相合, 配合, 以至混合, 才能發揮各自的作用, 產生一種人與人, 人與社會, 國與國, 不同文化, 不同社會制度, 人與自然之間的合生共處。
可以看出, 「和合」 就是先人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觀察, 思考, 提煉, 總結出來用以指導生產和生活的原則, 充分顯示出他們的智慧和思維的創造能力。「合和」理念首先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 發現它們的對立、矛盾、差異的性質, 但又認識到它們的互相依存, 是一個合體的事實。所以, 在思想文化方面, 「合和」理念成為中國特色的文化觀。孔子的「禮之用, 和為貴」 (《學而篇》)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篇》) 。《中庸》的「和也者, 天下之達道也」 (《第一章》) 。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公孫丑章句下》) 。這種理念一直指導著中國人思想和行為。「合和」並不是否定必要的鬥爭, 而是要考慮到彼此的不同, 認識到彼此的優劣, 將其限制在一定範圍之內, 不強加於人, 通過互利互惠, 互賞互鑒, 努力達成合作互贏。在《之江新語》中寫道:「我們的祖先曾創造了無與倫比的文化, 而和合文化正是這其中的精髓之一」。他在G20杭州峰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又說:「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基因, 也是東方文明的精髓」。這就是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文化基礎, 它必將顯示出強大的文化力量。
4. 對「與時偕行」觀念的傳承和發揚。
中國文化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 農耕文化是基礎, 而農耕文化是在農人們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農業生產的特點, 就在於它與自然的關係, 春種、夏長、秋收、冬藏, 這是一年中耕作的基本規律, 不可違抗。「清明早, 小滿遲, 穀雨種棉正適時。」「芒種不種, 過後落空。」這些農諺就反映了耕作與節氣的關係, 而這種關係是人力不可改變的。先民們通過長期對時序的觀察, 逐漸形成了「與時偕行」的觀念, 既不失時也不逾時, 後隨著思想認識的提高, 這一觀念逐漸上升到文化的層次, 指導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周易·益卦》雲:「凡益之道, 與時偕行」, 益卦的卦象, 上風下雷, 喻示風雷激盪, 相助互長, 雷風呼應, 交相助力, 相得益彰。從「益」的維度看, 它既含利益的共享與互生, 又含增益的創新與發展, 也含效益的增進和境界[6]。就是告訴人們, 要取得有益結果, 就要應時而動, 適時而謀, 把握時機, 與時俱進, 做出適於時代需要的判斷和選擇。
農業最懂得因時而動。我國農業在其發展進程中始終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 很早就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有著交流。原始時代末期, 我們的祖先就把水稻這樣一個高產作物奉獻給了全人類, 傳到朝鮮半島、日本、東南亞等地。隋唐絲綢之路開通後, 西域的優良畜牧品種、瓜果蔬菜傳了進來, 我們也把農業裡邊具有商品特性的絲綢和茶葉傳到西方。著名農學家石聲漢先生對植物名稱中冠有「胡」「海」「番」「洋」等字的來龍去脈進行分析, 得出帶有規律性的結論, 最能說明我國農耕文化的開放包容, 與時俱進的觀念:凡是名稱前冠以「胡」字的植物, 如胡桃, 是由絲綢之路引進的;凡冠以「海」字的植物, 如海棗, 是魏晉南北朝以後從海路進來的;凡冠以「番」字的植物, 如番茄, 是宋明開番司以後從泉州、廣州進來的;凡冠以「洋」的植物, 為1840年前後傳進來的[7]。在這些交流中, 不僅豐富了作物品種, 也提高了栽培技術, 並促進了各文化之間的互學互鑒、互相受益。這就是中華農耕文化與時偕行觀念的具體體現。
隨著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農業也進入了一個重要階段——農業現代化時代。這一方面要求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 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益;同時也要傳承和發揚農耕文化的與時偕行的觀念。在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農業的同時, 一定要認識到農業和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關係, 認識到土地和作物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現代化應當發揮現代科學技術的積極高效的作用, 因時、順時、隨時, 遵守自然規律, 保護生態環境, 造福子孫後代。與時偕行的觀念更啟示我們, 要緊緊抓住這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審時度勢, 與時俱進,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5. 對節日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中國節日中的「節」, 是指傳統習俗中具有特殊寓意和功能的日子, 是人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 是一種民族風俗和民族習慣, 寄託著人們的情感和祈願, 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內涵, 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它深深地根植於農耕文化。
五穀豐登, 國泰民安, 是古往今來人們的普遍祈求。民以食為天, 糧食就是人的命根子。所以期盼豐收, 慶祝豐收, 感恩大地和上蒼, 是人們的樸素感情和虔誠心愿, 從而演化出各種表達活動和儀式, 形成了祈豐收、慶豐收的節日。當今最為重要的節日是春節, 也叫「過年」。《春秋穀梁傳·桓公三年》曰:「有年。五穀皆熟, 為有年也。」「過年」就是古人以穀物一年一熟計時, 慶賀豐收, 喜迎歲首的習俗。對中秋節的來歷有一種說法是, 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 各家都拜土地神, 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秋報就是報答秋季得到的收穫, 就是慶豐收。歷代文獻中, 都有對古人慶豐收場面的反映。《詩經·周頌·豐年》詩曰:「多黍多稌, 亦有高廩, 萬億及秭。為酒為醴, 烝畀祖妣。以洽百禮, 降福孔皆。」其意是:那麼多的穀物, 那麼高大的糧倉, 真是數也數不清。捧上甜酒, 祭獻祖先。用虔誠的禮儀, 感謝上蒼賜福, 祈求多降福祥。寫的是周人豐收之後, 為報鬼神的庇佑, 舉行祭奠, 藉以娛神, 並喜慶豐收的活動。
農業生產離不開土地。在古代人們認識有限的情況下, 看到土地上能長出五穀, 具有神秘的力量, 對土地深懷崇拜, 並用一定的形式表達對土地的感謝, 於是就有了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就是「社日」。對土地的尊崇, 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信仰, 是中國人最樸素的知恩圖報之心的反映, 是流淌在中國人骨子裡的最深沉的文化血脈。《說文解字》對「社」的解釋是「地主也」。在社日到來時, 人們集會競技, 進行各種類型的作社表演, 並集體歡宴, 來表達他們對減少自然災害、獲得豐收的良好祝願, 也藉以開展娛樂。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四·八月》雲:「秋社日, 朝廷及州縣差官祭社稷於壇, 蓋春祈而秋報也。」明邱浚《大學衍義補·卷六》雲:「春祭社以祈膏雨, 望五穀豐熟;秋祭社者, 以百穀豐稔, 所以報功。」在社日詩中, 可以看到社日的熱鬧喜慶景象。唐人王駕的《社日》詩寫到:「鵝湖山下稻粱肥, 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歸。」雖無正面描寫, 而「醉人」的細節仍可以想像到農人們興高采烈, 開懷大飲的欣喜之情, 而這與「稻粱肥」的豐收景象是分不開的。宋陸遊的《春社》詩曰:「社肉如林社酒濃, 相鄰羅拜祝年豐。太平氣象吾能說, 盡在咚咚社鼓中。」詩人稱頌的太平氣象雖不一定符合當時的社會現實, 但描寫的社日祝豐年的心情和場景應是可信的。宋楊萬里的《觀社》詩曰:「作社朝祠有足觀, 山農祈福更迎年。忽然簫鼓來何處, 走殺兒童最可憐。虎面豹頭時自顧, 野謳市舞各爭妍。王侯將相饒尊貴, 不慱渠儂一餉癲。」雖無作社的具體描寫, 但仍描繪出了一派人潮湧動, 擂鼓吹簫, 登台競相, 忘卻艱辛, 祈福迎年的歡樂場景。
我國地理環境複雜, 氣候多樣, 民族眾多, 形成了不同地方、不同民族各有特色的民風民俗。目前我國有十幾個少數民族有慶祝豐收的傳統節日, 畲族的豐收節, 藏族的望果節, 彝族的火把節, 佤族的新米節, 壯族的十成節, 黎族苗族的收穫節等。盼望豐收, 是各族人民的美好願望, 慶祝豐收, 是各族人民喜悅心情的表達, 是對大自然饋贈的恩謝, 是對自己勞動成果的禮讚。
由此可見, 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 是對傳統慶豐收節日的重視和延續, 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根基。節日不僅僅是個儀式, 其中蘊藏著中華民族許多優秀的文化, 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 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對於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 提高人們的民族意識, 培育民族精神有著獨特的作用。
三、對農民優秀品德的傳承和發揚
自從先民們在萬年前創始了農業, 他們就一步一步地探索前進, 耕作由粗放到精耕, 作物由單一到多樣, 農具由石器到鐵器, 動力由人力到畜力。由靠天吃飯到利用自然、興修水利, 保產保收提高了作物產量, 發展了生產力。他們的耕作體系逐漸成熟, 各種農書問世, 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和思想文化。
農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優秀品德。但由於歷史的偏見, 社會的不公, 他們的一些可貴品德甚或成了愚昧落後的代名詞。對此我們應抱著「了解之同情」 (陳寅恪語) , 從歷史時代和生活境遇出發來看待, 做出歷史的合理的評價。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赤日炎炎似火燒, 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 公子王孫把扇搖。」這老少皆知、出口能誦的詩句, 真實地反映了農人的辛勞, 也告訴人們農人的勞動成果來之不易, 要予以珍惜。農人的親身體驗, 使他們深知收穫來自辛勞, 糧食來之不易, 自然就養成了任勞任怨, 勤儉節約的品德;他們常年累月「面朝黃土背朝天」, 辛勤耕作在厚實的土地上, 養成了默默奉獻, 踏實苦幹的品德;他們從耕作實踐知道, 人欺天一時, 天欺人一料, 收穫要人為, 豐收賴天時, 從而培育了他們忠厚善良, 知恩報恩的品德;他們深知一分耕耘, 一分收穫, 養成了樸實無華, 勤勞忍耐的品德;他們世代聚族而居, 相鄰守望, 追求安定, 養成了睦鄰相助, 誠實守信的品德, 等等。這些品德具有普適性, 永恆性;是任何民族, 任何信仰, 任何時代, 任何文化都應該堅守和培養的。尤其是在社會生活充滿商品化味道的當下, 這些品德尤顯可貴。
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 使農民受到全社會的矚目, 提升了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自豪感, 是對農民的尊重, 是對農民歷史貢獻的肯定, 是對農民勞動價值的認可。
四、 對鄉土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十九大報告提出:「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建設美麗中國, 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農村美是中國美的有機組成部分。新農村建設是要滿足農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這種需要既有物質的, 又有精神的;既要提升村容村貌, 更要提升村民的精神面貌;既要生活富裕, 也要心情愉悅。而要實現後者, 鄉土文化建設就是關鍵一環。然而現實情況是:較長時期以來具有中華文明特徵的傳統鄉土文化如集體主義情感、群體認同、歸屬感等, 不斷式微或正在湮滅, 而認同感、歸屬感是鄉村之為鄉村的根本所在。所以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 就是鄉音、鄉情、鄉風、鄉俗的建設, 就是鄉土文化的建設。
鄉土, 指的就是家鄉和故土。鄉土文化是基於鄉村的自然環境而形成的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精神契合, 這種精神上的結合是紮根於鄉土這個特定的區域環境, 是鄉土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共同孕育出來的產物, 是一種純原生態的文化。鄉土文化指導和規範著人們的社會實踐, 是人們共有的精神家園。其根源是對祖先文化的崇拜, 是對鄉土深深的眷戀而表現出來的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其核心的文化價值觀就是鄉土情懷和同根意識[8]。鄉土文化形式多樣, 內容豐富, 自然景觀、古建遺存、民俗風情、鄉賢鄉約、道德觀念、傳統技藝、鄉村氛圍等均屬其列。如鄉賢文化。它是紮根於中國鄉村的母土文化, 是對德行和才能的尊重, 是對在鄉村社會建設、風習教化、鄉里公共事務中做出貢獻的賢能之人的讚譽。傳承和發揚鄉賢文化, 呼喚新時代的鄉賢, 發揮其道德教化的力量, 對凝聚人心, 促進和諧, 崇德向善、尊法守禮, 培育文明鄉風具有重要意義。如鄉村氛圍。它是鄉村具有自身獨特的氣氛、情調、特色的展現。創建鄉村氛圍, 就是要做到乾淨的院落, 整潔的村容;和睦融洽的鄰里關係, 尊老愛幼的社會風氣, 安定有序的生活環境, 友愛互助的文明風尚, 健康衛生的生活習慣, 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田地種植有序, 山坡林茂草密, 河湖水清岸綠, 使人身處其中有一種神清氣爽、生活舒心的感覺。
鄉土文化的意義在於它是鄉村的「根」, 是鄉村的「魂」。鄉土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就是要保護其原始形態, 挖掘其歷史淵源, 解讀其文化內涵, 賦予其時代內容, 發揮其精神寄託、親和凝聚的力量, 把鄉村建設成生活富裕、鄉風文明、環境優美、根繫於斯的美麗家園。
五、結 語
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 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部署, 是一件具有深遠影響的大事。它是對中國傳統農本思想的傳承和發揚, 有利於促進農業的發展和現代化轉型;它是對中國農耕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有利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它是對農耕社會人們形成的優秀品德的傳承和發揚, 有利於全社會精神文明的提高;它是對鄉土文化的記憶和再造, 有利於具有各地特色的充滿鄉音鄉情鄉風鄉俗的鄉村文明建設。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 對加快「三農」問題的解決, 早日實現農業強大、農民富裕, 農村美麗的鄉村振興戰略將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作者簡介: 陳西 (1982-) , 男,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思想文化史。;
來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