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丘故事——陳橋驛

2019-06-23     楚門看新鄉



陳橋驛位於縣城東南13公里處陳橋鎮陳橋村。公元960年,後周殿前督點檢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建立北宋。宋太祖黃袍加身處亦稱東嶽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22192平方米,圍牆內面積15184平方米。陳橋驛在唐朝為上元驛,是上都至汴州的大路驛,後晉天福五年(940)改為都亭驛,後漢為陳橋驛,宋初更名為班荊館,北宋末,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改為顯烈觀。歷金元至明正統十二年(1447)趙冕捐資倡修大殿、大門、東西廡、寢宮、子孫殿、太尉殿,從景泰元年(1450)至天順三年(1459)落成。清順治十六年(1659)九月楊九德主持重修,清乾隆九年(1744)重修十殿閻羅神,咸豐九年(1859)再次重修,光緒十年(1884)三月重修大殿。1955年,縣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11月,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面積22192平方米,圍牆內面積15184平方米。現存文物有大殿、東西廂房、山門、系馬槐、碑刻和古井一眼。



大殿面闊3間,進深1間,前面兩山牆有檐柱12根,帶走廊,單檐歇山九脊殿,紅牆綠瓦,滾龍盤脊。大門正中上懸「顯烈」匾1塊。殿內供奉宋太祖塑像1尊,約3米高,展櫃中陳列北宋9位皇帝和包拯、王安石、寇準、范仲淹等重臣的畫像,牆壁上懸展有關趙匡胤及其家族故事展板4塊。山門為仿宋建築,面闊3間,進深1間,懸山卷棚頂,門上懸掛「陳橋驛」匾額。東西廂房面闊各5間,進深1間帶走廊。室內陳展《陳橋兵變》故事圖14幅及皇帝出巡用的鹵帛1套。



系馬槐是當年趙匡胤拴馬的一株古槐,高丈余,樹圍5.4米,北魏時期所植,1983年秋枯死,為古樹名木。



宋太祖黃袍加身處碑石刻有碑4通。「宋太祖黃袍加身處」碑高1.7米,寬0.57米,正面是「宋太祖黃袍加身處」8個大字,書者不詳。背面有古越金夢麟的《題系馬槐》詩:「黃袍初進御,系馬耀軍威。翠蓋開皇極,清蔭護紫薇。風聲驚虎嘯,日影動龍飛。千古興王地,擎天一柱巍。」古槐前側立「系馬槐」碑,清乾隆時河南(洛陽)伊張松孫書。碑高1.32米,寬0.57米。《滿江紅》碑詞云:「何必江南,堪俯仰,六朝遺蹟。只此地,淒涼滿眼,銅駝荊棘。五夜秋風花石冷,萬家春水金堤溢。笑書生,多事說興亡,添追憶。朱仙鎮,陳橋驛,相望處,城南北。這兩重公案,有誰參得。前後班師同假詔,金牌自映黃袍色。送廠圭門,雪浪抱香孩,魂空漵。」作者清康熙時舉人顧貞觀,無錫人,官秘書院典籍。《念奴嬌》碑詞云:「市冷沙荒,怪應有,古殿崔巍金壁。下馬看碑,知道是,點檢龍興舊跡。身上黃袍,袖中禪詔,大業真倉促。說曾系馬,枯槐蘚痕猶濕。當時香氣蟠營,紫雲陰蝶,盡向塵埃識。笑殺華山,龍蟄叟,小劫懵騰三百。艮岳煙平,臨安花謝,滿眼興亡跡。濁河留恨,向冰柱僵立。」作者清康熙時進士張德純,江蘇吳縣人,官常山知縣。大殿東山牆外,鑲一石碣,上刻金液詩一首,因年深日久,石質已風化。

大殿西北隅,有古井一眼,水旺味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Q21X2wBUcHTFCnfdaR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