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911擦肩而過,病床上躺了一個月的我為何要去做公益教育?| 造就Talk·潘江雪

2020-08-10   造就

原標題:與911擦肩而過,病床上躺了一個月的我為何要去做公益教育?| 造就Talk·潘江雪

潘江雪 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發起人、理事長

大家好,我是潘江雪,曾經是一名金融從業者,在金融行業歷練了13年。從深圳到香港,最後定居上海,接觸到的都是躊躇滿志的金融精英,感受到的是最繁榮的城市生活。

為什麼我會放棄這個「金飯碗」,舉起如今的「要飯碗」?這要從20年前說起。

兩次死裡逃生

2001年9月,我和公司總裁在紐約華爾街拜訪金融機構,就住在紐約世貿中心的萬豪酒店。我們本來預定的返程航班是9月11日8:05分的UA77號航班。我覺得航班太早,於是改為9:05的航班。

9月11日起飛的UA77號航班

2001年9月11日飛機延誤到十點才從杜勒斯機場起飛。剛升空不久,忽然廣播就傳來「Hijack Hijack」,隨即飛機開始迫降。當我們拿上行李湧向候機大廳時,發現所有人都盯著機場的電視,前一天我們還住過的世貿雙子大廈被2架飛機撞塌了。

在我們前面八點鐘起飛的UA77航班,剛剛撞向了五角大樓!落地後聽說我們的飛機上也有恐怖分子,他們要拿這個航班去撞白宮!能迫降下來真是不幸中的萬幸!

一次大難不死,好像還不夠。10個月後,在雲南麗江的山路中,我翻了車,受了重傷,在麗江住院一個月,在病友們斷胳膊斷腿的日夜哀嚎聲中,拿網友們的話來說,思考人生。

我讀了索甲仁波切的《生死無懼》。你想啊,12個月裡面與死神兩次擦肩,這裡面難道有什麼隱喻,似乎有什麼未竟的事業,要我留在人世間?我想出院後要是能恢復健康,我一定要換種活法,找到它。

躺在病床上思考人生

那些看見,改變了我

2003年我的工作正式從香港轉到上海。當時我在一家外資基金管理公司工作,負責設計一款面向年輕父母的投資基金產品,第一次在東西方兩個視角下完整地思考兒童的全面成長。

設計產品需要做市場調研和田野調查。於是,我一時在北上廣深訪談家長,一時換上衝鋒衣,走向這個國家美麗而荒涼的中西部。

踏上旅程,那些看見,改變了我。舉幾個到今天都忘不掉的例子吧。

2006年在四川甘孜州走訪,路上碰到一個20歲的藏族小伙。他沒上過學,從5歲開始,每年有兩個月在山上挖蟲草,剩下的時間就站在路邊,看車輛來往。

我問他:「你想去上海嗎?」

「想。可不知道怎麼去,去了又能幹什麼。」 說著話,這個黝黑壯實的藏族小伙,露出了小孩子般膽怯的眼神。

站在路邊的藏族小伙

在阿壩羌藏族自治州馬爾康市的松崗鎮,當地婦聯主席帶我們去一位藏族女孩家。女孩說,她的夢想是當一名老師。出門的時候,奶奶悄悄說,下個學期不給她念書了——雖然那時候上學不要學費,讀書國家還有補貼,但是這家人覺得多上一年學,改變不了什麼。

面臨輟學命運的藏族女孩

大山深處、高原之上,孩子們的境遇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

在城市家長調研中看到的教育焦慮,和藏區田野調查時看到的反差,讓我開始反思教育的本質。這些年,通過國家持續地投入、社會各界捐資支持像「希望工程」這樣的教育民間投入,已經解決了讓每個孩子「能上學」的問題。但如何讓每一個孩子願意留在學校,「上好學」就成為當下最迫切的問題。

我是個樂觀的行動派,與其高談闊論,不如躬身入局。

從「金飯碗」到「要飯碗」

2007年夏天,我告別了金融機構,從黃浦江邊的寫字樓,搬到張江一個廠房改建的小隔間,正式開始了我的公益創業。

過去我做基金,如今我做基金會,一字之差,天壤之別。從前在高檔寫字樓里,吹著空調,看著電腦,幫別人理財掙錢;現在是在廠房的小隔間裡,計較花好每一分錢去幫助更多的孩子。

辦公室的門沒有鎖,裡面也沒有空調。當時基金會的所有家當都放在一個背包里,上班的時候拎過去,下班的時候帶回來。每天穿梭在出版社、建材市場和物流公司,為孩子們選擇圖書、購買教具、安排配送。在那個炎熱的夏天,我平生第一次長了痱子。

搬到張江一個廠房改建的小隔間,躬身入局

當時的念頭很簡單,希望能夠儘快在馬爾康的學校里建一間孩子們可以看最新圖書、上網學習的現代化教室,為他們打開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激發孩子們對學習的興趣,點燃他們對未來的夢想。我們把這間教室叫做「夢想中心」。

我希望他們長大後,不管在家鄉務農還是來城市工作,都可以自信、從容、有尊嚴地生活。

半年後,第一家夢想中心在川北藏區馬爾康第二中學落成。我至今清晰地記得開業的日子,是2008年3月18號。孩子們走進夢想中心,直接湧向書架,手捧嶄新的圖書,情不自禁地大聲朗誦;我還記得他們穿著鮮艷的民族服裝,在夢想中心裡載歌載舞的樣子,我的眼淚流了下來。

那一刻,我覺得半年來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那一刻,我覺得所有辛苦都值了

比起當初捐錢助學,要把幫孩子「上好學」這件好事做好,其實比想像中難。尤其是我們選擇了教育公益中最難的骨頭啃——幫助孩子們培養科學求真的精神、健全有愛的品格、敢於追夢的能力,以迎接未來生活的挑戰,而不是為了提高分數。這是「育人」的大問題。

還記得去年的那部電影《少年的你》嗎?講的是校園霸凌話題。不知道你在校的時候,是否也遇到過同學之間那一場場驚心動魄卻又隱秘的體力較量呢

《少年的你》

還有在疫情之後,報道中日益增加的青少年輕生事件等等,這些社會熱點事件所映射出的,正是我們課堂上的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存在著一個巨大的鴻溝,孩子們的情感教育、生命教育缺失,與成人之間缺乏平等溝通,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樂趣和幸福感低等問題。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在易變的、不定的、複雜的、模糊的時代,我們今天的孩子要如何自處?又如何與外界共處?

比起傳授學生知識,生命教育、批判性思考、同理心、傾聽與溝通的能力、媒體信息素養、大規模協作的能力……這些在我們的學校教育中相對缺乏的素養教育,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和緊迫。我們希望培養和訓練孩子們的人文素養,喚起他們內心最樸素的感情。

專業高效,公開透明

做公益,不僅需要一顆柔軟的內心,還需要理性的頭腦,頑強的意志來實現你想要的改變。

潘江雪和藏族兒童

在馬爾康的第一家夢想中心落成後的興奮勁沒持續多久,問題也來了:我們花了6個月才建成2家夢想中心,什麼時候才能讓100所學校的孩子都用上夢想中心?我們找來百貨零售業朋友加盟,決定向商業學習,把夢想中心建成「知識連鎖店」。

到2020年5月底,我們建設了3882間夢想中心,惠及到480萬師生。我堅信用專業、理性承載起來的柔軟,才更有力量、更有韌性。

有了專業高效,還要公開透明。大家出於信任把錢交給我們,我們要對親友負責。

當然我相信此時我站在這裡,無論如何講我們追求極致透明,也還是會有人會對公益組織提出質疑。公眾對公益組織的質疑從「郭美美事件「開始已經根深蒂固。但是,直面、回應、解答這類質疑是我們公益人的宿命,也是我們的使命。

潘江雪在造就的舞台上演講

從2009年開始,我們系統化、結構化地披露公益項目的進展,誠懇地反思公益探索的得失成敗,這是我們從公益透明2.0結構化披露向公開決策、過程透明的3.0進化的路徑。

我知道在追求公平正義的路上,我們也會犯錯,所以要誠實的面對真相,善於從錯誤中學習,持續改進。這就是「求真」,是我們的價值觀。

「面子」和「里子」

當你有了一些成績,就會有人說:其實她背後有人。是不是女人當一號位,常會被說成是「花瓶」呢?冷遇、拒絕、質疑、嘲諷,甚至惡意中傷……我默默地接住了。

這些年我體會到一個真正的創業者,必須捨得「面子」做足「里子」。因為我堅信自己在做的事情本身的價值和意義大過自己,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面子」終究只是一時,而實打實創造的價值才是一世。

所以我不參與關於如何做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的討論,那是給別人準備的題目。我只是心無旁騖地工作,公益不僅是我的志業,甚至成了我生活的享受。

這些年我不在乎什麼面子了,也不想再做「成功的證明題」。如果說要我還想證明什麼,那就是證明女性公益創業者,是可以堂堂正正地成為受人尊重的「社會企業家」的。

當然成長和收穫,背後也確實是有代價的。我們常聽人說,事業和家庭之間要如何平衡?我認為這兩者之間並不存在一種絕對的平衡。我女兒今年15歲,她的同學在寒暑假都是和家人出國度假,而她從4歲開始就跟著我去偏鄉僻壤,去孤兒學校,不是去探望孩子老師,就是去做師資培訓。

相較同齡人,我女兒或許失去了很多孩子之間可以炫耀的談資和話題,她偶爾也會有抱怨,甚至還說過:「我以後絕對不做和你一樣的工作。」從一個母親的角度,我有時會覺得對她有虧欠。

有一天傍晚,她在散步的時候突然對我說,「媽媽,等我以後工作賺了錢,也會去做公益的。」

潘江雪和女兒

在我身邊,這樣的成長不占少數。能見證一群人的成長,是讓我覺得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我們所做的素養教育,它可以影響幾代人的精神品質。弱勢和困境中的人們,不僅是接受資助的一方,而且必須是改變的行動者。

作為公益人、捐贈人和志願者也不是單方面付出方,是通過助人自助,成就每個人的品格之路。這條路上,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發光。這微光,就是愛。

我所追求的教育公益事業是一份有愛的事業,愛是一種珍貴的能力。我們要學會用愛、感知聯結他人,促進彼此成長。我和我的團隊也在這個過程中,學會成為有愛的、現實的理想主義。

很多人問我:江雪,自己為什麼會辭職做公益?你每天做這麼多事,堅持12年,你不覺得累嗎?

每逢這個時候,我都會想起茨威格(Stefan Zweig)的這句話:「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他的人生中途,還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使命。」

茨威格

我很幸運,能在36歲的時候,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為使命而活的每一天,我都覺得興致勃勃,充滿力量。

擔起「提升中國兒童素養教育」的擔子,我不僅有無知者無畏的勇氣,更有一份萬事抵不過我願意的自覺。歡喜做,甘願受,是因為我相信,相信青少年素養教育是接續未來幾代中國人精神啟蒙的事業。

每逢想到這裡,如同我心裡有一把火,在熊熊燃燒。我知道,那就是愛。因為熱愛成就改變,從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走著走著就有了一大群人,彼此成就。

我相信,愛,造就一切!

感謝上海市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上海市婦女聯合會對本次大會的大力支持和指導。

(本文未經造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