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聲」聯合「視知」推出的「知莢學院」系列訪談第二期——兔叭咯
2019年5月,此前一直在B站直播學習的兔叭咯正式上傳了第一個視頻。拍攝這個視頻前,他特地貸款購置了一套專業設備,配電腦、買攝影機,花了近一萬元。
兔叭咯抓住了一個平台的的紅利。2018年上市後,B站迎來了飛速擴張的新階段,新用戶和活躍用戶的同步增長為新一批內容創作者提供了機會。與此同時,作為品類擴充的重要方向,知識類視頻格外受到B站的關注。
一直以來,網際網路信息的碎片化都被詬病為「娛樂至死」,但碎片輕內容就應該與浮躁墮落劃等號嗎?其實,我們也從許多數據和現象看到年輕人學習的熱情不減,知識內容的需求依然存在,而各大平台也在運營策略方面主動往這方面傾斜。
一年半的時間裡,兔叭咯製作上傳了近200個視頻,在B站擁有超過354.7萬粉絲,在知識內容創作者中,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當擁有80萬粉絲時,兔叭咯也遇到了增長的放緩。最終,在多種嘗試後,兔叭咯選擇拓展內容寬度,擁有醫學博士背景的他開始在學習經驗之外分享更多專業知識,通過通俗幽默的語言,講解日常問題背後隱藏的醫學機制,《新型冠狀病毒可不可怕?和SARS有什麼區別?》、《如何做到每天合理睡眠?I 如何解決一學習就困?》等視頻在B站的播放量均突破400萬。
在B站上,還有許多創作者並不像兔叭咯一樣是有著科學領域教育背景的「高知人才」,但他們同樣在自己的領域內有所成,有所積累,也有所可分享他們的職業可能包括金融業從業人員、普通辦公室文員、廚師,甚至全職創業做視頻。
在B站獨特的生態中,面對最具粘性但也最「挑剔」的用戶,作為從B站成長出的,並將B站作為唯一平台的原生UP主,兔叭咯要精準抓住他們的趣味,並提供不輸於行業大拿們的專業性。當話題涉及敏感的「恰飯」問題,難度更是成倍增長。
突破粉絲增長瓶頸,做別人做不了的
最開始是分享學習經驗。我當時剛考上博士,但我從小其實是個不愛學習的孩子,一步步從本科到碩士再到博士,就是因為有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所以想到把這套方法教給大家。
粉絲漲到80萬的時候,增長就停滯了。之前只用了3個月時間粉絲就漲到了80萬,但到了5個月,還是80萬的粉絲。
對於學習品類和教育品類來說,粉絲也差不多就是這個量級了,繼續從學習方法出發,其實我也輸出不了太多東西了。那必須得變,去拓寬一個新的方向,我去看市場上需要什麼,我拿手的又是什麼。
但是我固定了就是在知識品類,只是看在這個品類下,除了學習方法我還可以教別人什麼。知識是一個硬工具,一個強有力的工具,你懂知識,你可以做任何東西,不懂知識,就只能做感興趣或者擅長的事。知識和經驗相比,需要有具體化、概念化、凝聚化的能力。我堅持知識品類,就是因為我稍微有那麼一點點學習能力,有能力吸收知識再優化輸出成內容。
知識內容創作,不變的是搞笑和娛樂
最開始確實需要追熱點,緊跟時事。比如像羅志祥事件的時候,大家都在討論羅志祥的黑眼圈,就和大家講講黑眼圈的形成;有一陣子對狂犬病的討論很多,就講狂犬病,這些選題都是有時效性的。但與此同時,你要觀察這個平台的用戶,他們多大年齡,他們關心什麼,他們的性格是什麼樣的。到現在,等你做出了一點點影響力,就可以去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沒有話題,你可以把它做成話題。
用戶對知識內容主要有兩種需求,一是獵奇,二是實用。我可能更偏向實用一些,我教大家如何辨別一種病,用什麼方法治療。我希望每期給大家呈現的東西都是不一樣。有時候我們就正經講病,這個病是怎麼回事,有時候就說一些稀奇古怪,大家平時看不到的。
這其實就像處對象,肯定會有熱戀期和煩惱期,粉絲和我也一樣,一直保持一種風格一種類型,大家喜歡著也就不喜歡了,一個能夠不斷變化的內容創作者,永遠能做得好。
這個過程中不變的是搞笑和娛樂,我給自己定的方向就是娛樂,要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幼兒園化。想做到這點,你首先自己要吃透這方面的知識,然後再把它變成大家通俗易懂的東西,這就是你自己的能力了。有一些人可能是我學明白了,然後給你複述出去,那我看書好不好,找老師行不行,為什麼要看你呢。
什麼時候硬核,什麼時候點到為止是很重要的。比如針對一個話題,一般我會講背後的機制、用法和注意事項等等,但很多視頻可能把機制都簡化掉了,直接講怎麼應對。但是如果你不講機制,不講這個東西是怎麼來的,我為什麼要相信你呢。
內容的深淺要看用戶的需求,比如我講一個病背後的機制的時候,這個機制大家聽到這裡就可以了,再往深講也沒什麼意思,那就不講了,講到最淺層就可以。但是如果這個機制會引出下面更有意思的東西,比如一些歷史小故事,那就再往下講。
必須先講大家最關心的東西,比如你不穿秋褲到底會不會得老寒腿,如果不會什麼機制導致不會,這個是肯定要講的。但具體它的機制是通過哪些通路,就沒必要講了。
寫稿子的時候,每個字、每句話都會摳細節,一句話都不能是廢話,也要講究起承轉合、張弛有度。比如一個大科普的稿子,如果一直說知識,即使你講得再好再有邏輯性,也會有疲憊的時候,因為一直在接受信息,這個時候你就要給一個休息的時間,比如說開一個玩笑,或是講一些容易理解的東西,然後再開始輸送知識。
做大家願意看的商單
我以前也覺得商單對付過去就完了,但現在我也很重視商單。因為我現在做商單是大家願意看的,不反感的。商單來了,我會把和商單相關的知識全列出來,然後分享出去。
最開始我也像廣告公司一樣,客戶說什麼就是什麼,客戶不滿意了再想。後來我發現不對,我不是廣告公司,不是只給客戶打工的,我的下面還有接收我內容的這麼多粉絲,我需要為他們爭取利益。我要給我的粉絲交代,他們有時候也會說,兔叭咯你這期廣告怎麼這麼差?什麼時候他會說你差,那些全是廣告,一點乾貨都沒有的,是差內容,也是差廣告。
我現在接的一些商單可能是廣告公司推過來的,他們有一些還是和以前一樣,客戶說什麼都聽。廣告公司如果還不能理解這一點,沒兩年就會被MCN等等其他認識到這個問題的機構取代。
舉例子來說,《如何科學失憶》這一期,是惠普電腦的一個商單,要講它的硬體。我們都知道硬體是怎麼來的,是用來幹什麼的。我發現這在原理上其實和人腦的大腦皮質有相似之處,就決定把選題放在大腦上。再思考,大家喜歡關於大腦的什麼話題,可能記憶力是一個點,就又框出了記憶力。記憶力其實很多人都講過,但我能夠自己的語言再轉化。比如我在開頭放了一個視頻,一個人一直問「我是誰」,這不就是失憶了嗎,最終梳理出了整個視頻的思路。
結語
目前,知識內容的重要性也已被行業提升到一個空前高度,各種「知識計劃」在各大平台被陸續發起。而科普越來越「香」,是因為科普離我們越來越近,無論是觸達我們的方式,還是內容的「平易近人」。各種新興的表現形式不僅為知識生產提供了土壤、空間,逐步建立起了立體化的知識內容生態體系,更是成為了未來各家內容平台保持長期生命力的制勝關鍵。越來越融入大眾的科普,提升著國民的科學文化素質,科普人和科普節目崛起的明天,便是知識中國的崛起。
以下是兔叭咯談爆款創作(精華版)
• 深入淺出,度的掌握是核心
兔叭咯經常會給大家科普非常多日常中會碰到的相關的醫學知識,雖然經常會說非常多的專業名詞,但是同樣會用一種比較搞笑和通俗易懂的方式讓人可以聽明白。
而內容的深淺主要是基於用戶的需求,必須先講大家最關心的東西,比如「老寒腿」這個主題下,不穿秋褲到底會不會患病,這個是首先要和觀眾講解清楚,而具體它的機制是什麼,要講到多深,這個取決於到什麼深度下就會因為太過硬核而失去趣味性和認知度,所以點到為止是很重要的。
• 有趣可否學出來?
兔叭咯曾說過,自己的幽默也是學來的。「中學的我實際上非常自閉,但是又很想讓大家注意我,那就只能努力提升自己的幽默感了,說話、開玩笑成為焦點。」每天兔叭咯晚上用卡帶機聽趙本山的小品,有時候聽著聽著就睡著了,不斷的重複和學習,兔叭咯發現幽默背後也有規律可循,也有方法可複製 – 早更的路徑思考、敘事的節奏、個人的表現力等,也就漸漸形成了自己的幽默的特質,並且複製和應用到了短視頻的創作中。而正是憑藉著一本正經搞笑的能力,兔叭咯現在收穫了300多萬粉絲,視頻種類也從學習延伸至生活和科普。
• 以傳達知識為前提的知識營銷才是有效的
在多個視頻里,兔叭咯都曾大大方方地說自己做視頻就是為了「賺錢」,戲稱自己為「廣告區up主」。而每次「恰飯」他都帶著一個被稱為「小藍」的玩偶,也坦誠地告訴大家「這是一期恰飯視頻」。但他從不「恰爛錢」,推薦之前自己都要試用,還要「薅羊毛」給粉絲送福利。
但有時候粉絲也會說,兔叭咯這期廣告怎麼這麼差?什麼時候他會說差,那是因為那些廣告一點乾貨都沒有的,是一期不合格的內容,所以也必定是一期不合格的廣告。
而優質的知識營銷,其中的知識傳達始終是核心,商品的露出其實僅僅是給觀眾一個可以購買的選項。有時,知識營銷中的知識會和商品息息相關,但這並不是必要條件,延展的次相關知識也會因為內容本身的優質性使得觀眾對於商品留下深刻的印象,兔叭咯為惠普電腦做的《如何科學失憶》這一期視頻就是一個經典的案例。
• 多變的我,不變的娛樂和有趣
兔叭咯的核心風格特點是娛樂和有趣,但其實每期給大家呈現的東西都不一樣。有時候正經分析病理,有時候講述些稀奇古怪的東西,有時候又呈現些大家平時看不到的東西。而千變萬化的背後,是兔叭咯關於他與粉絲關係的思考 – 和粉絲的關係其實就像談戀愛,肯定會經歷熱戀期、煩惱期、煩燥期,如果一直保持一個風格、一種類型,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會是因為新鮮感喪失而導致的厭倦感。
「做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到最好。」在摸索做視頻的過程中,兔叭咯也越來越重視視頻質量,除了內容有趣有價值之外,也要看起來很精美。從最開始的視頻講學習方法和感情經歷,再到後來加入吃播元素,甚至進入美妝界,他不斷拓寬涉及的領域,思考傳播背後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