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會讓年輕人失去什麼?
「⊙ 降低生活質量吧。養孩子的花銷可想而知。
⊙ 可能會失去工作。對女性來說,職場本來就有性別歧視。
⊙ 說不定就沒命了吧。生孩子不就是在鬼門關走一趟麼?
⊙ 自由。」
高壓時代,生孩子越發成為年輕人避之不及的事。
01
「高額補貼、彈性辦公,這屆年輕人依舊不想生」
日前,韓國統計廳發布《2018年出生統計》,合計生育率僅為0.98,即平均一名女子終生生產不到1名子女。韓國成為世界上唯一出生率進入「零時代」的國家。
來源:網絡
知乎博主說,幾乎所有對生育率不利的條件,韓國都有。
人口密度大、社會壓力大、國民普遍受教育程度高......
的確,韓國自身社會體制會導致生育率低下,但縱觀全世界,韓國可不是個例,生育率下降已經逐漸成為大趨勢。以往最高的台灣也不到1.2,香港1.14,新加坡1.07,日本1.42。
面對生育率持續走低的現狀,各國都在出台激勵政策。
韓國從2006年起,根據「低生育高齡社會基本計劃」投入了124萬億韓元;
產後一年內女性每月可領不低於30萬(人民幣3000多)的補貼;
縮短工作時間,允許撫養8歲以下兒童的父母每天少工作1小時;
增加全國各地的日托中心數量並延長開放時間;
針對單身人士開展各種職業培訓等等。
中國也一樣。
江蘇省委機關報《新華日報》提議:可規定40歲以下公民不論男女,每年必須以工資一定比例繳納生育基金,生不出二胎就直到退休返還。
遼寧政府提出:將建立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兒養育等全面二孩配套政策。完善生育家庭稅收、教育、社會保障、住房等政策,探索對生育二孩的家庭給予更多獎勵政策,減輕生養子女負擔。
各種生育政策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但效果卻微乎其微,並不能讓女性對生孩子這件事產生幸福感。
不敢生、不想生,已經成為當代年輕人的執念。
02
「養孩子太貴,必然降低生活質量,但我不想」
之前,Angelbaby因為一段生育言論遭到炮轟。
她在採訪中說:
「生孩子不需要做太多準備,想想孩子20年後可以照顧自己就很開心。女孩子不用想太多,找到了對的人,就趁年輕趕緊要個孩子。」
但顏姐只想說,畢竟財力確定自由度。生孩子對她來說,是「想做就做」的事。但放到普通人身上,顯然複雜得多。
前段時間,濟南一家長曬出了孩子的年度教育帳單:
供讀3年40萬,燒掉1套首付錢。
奧數、小提琴、舞蹈、主持人、英語......幾乎都是3萬起步,上不封頂。
來源:都市快報
不止這些,前兩天不是還有新聞爆出,大學生要求父母一個月給4000塊生活費嗎?4000!可能是工薪階層一個月的工資。
當然,也有人說,這就跟裝修房子一樣,10萬和100萬,都能裝出來,改變不了房子的本質。但咱們現實一點來說,看著別人家孩子享受更多優質的教育資源,而自己能給孩子的少之又少的時候,內心真的能波瀾不驚嗎?
為什麼這麼多年補習班一直受到詬病,卻始終存在?很簡單,無論你多排斥,但競爭始終存在。
在首爾的中產階層中,孩子每月的補習費用,經常占到大企業月薪的一半。
知乎上有個問題: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連一胎都不想生了?
高贊答主胡大曰說:
「在農業社會,孩子相當於一個大牲口,五六歲就能幫家裡幹活,飼養成本不過桌上多加一雙筷子,粥里多加一碗水罷了。
現代社會想要培養一個合格的勞動力,成本可要比古代社會高多了。最重要的是,以前生產資料都在你手裡,你兒子必須要給你幹活受你剝削。現在生產資料都在資本家手裡 ,你兒子要給資本家幹活受資本家剝削。你為啥要花那麼高的成本生個兒子出來給別人剝削?」
不可否認,生育的確會產生高額「消費開支」,普通家庭要維持收支平衡,只能縮減其他開銷。
有了這種前提,為什麼還要生呢?
BBC曾經採訪過一些韓國未婚女性:
為什麼不願意結婚生孩子?
最多的一個回答是:
不願意降低生活質量。
生不起,養不起。何必讓一個新生命出來,跟著自己一起折騰。那些投資到孩子身上的錢養活自己也算是綽綽有餘了吧。
02
「生了孩子,我就回不去職場了」
韓劇《未生》里,女員工有孕吐反應,被上司斥責:
「你這麼愛生孩子,幹嘛不幹脆回家?」
職場女性有多苦,顏姐說過很多次了。事實上,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呼籲要優待職場女性,但現狀卻仍舊堪憂。
就拿韓國來說,儘管政府給出了五花八門的補貼,但也改變不了它就業形式的嚴峻。
韓國企劃部財政部預測,如果就業環境無法改變,到2021年,將產生130萬的青年失業者。
在這種現狀下,女性的生育恐懼只會有增無減。
雖然政府規定女性有3個月的帶薪產假,最多可以休到一年,但事實上,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敢休這些假,因為擔心離開公司太久,就被替代了。
上個月,#孕期被辭退並被索賠13萬#的新聞爆了好幾天。
女員工就職於某電子公司,懷孕後就接到調崗通知,將她從質檢崗位調到接觸化工膠的車間貼膜作業,女員工擔心膠水對胎兒不利,拒絕調崗。
之後,該公司不給女員工安排實際工作內容,辦公室不讓進,中午也不讓她在公司就餐,同時給她發出消極怠工的警告通知,並認定她給公司帶來巨大損失,要求賠償13萬。這波操作,都在變相讓她主動離職。
要知道,她也是一名在公司待了5年的老員工。
來源:澎湃新聞
而這種現象還不是個例,評論區很多人都表示感同身受。有的人雖然沒被辭退,但也面臨降薪調崗,失去晉升機會。
職場女性一旦懷孕,必然面臨或多或少的窘境,這是不爭的事實。
降薪、沒工作,拿什麼養活孩子?
把自己和孩子的口糧都寄托在另一半身上嗎?別鬧了,就算伴侶能承擔,自己也不願意當個被圈養的家庭婦女。這類故事聽的還不夠多嗎?
03
「催生的那些人,從沒告訴你生孩子是九死一生」
幾天前,爆出了一段主持人李艾生產的過程。
待產時強烈的宮縮陣痛和李艾媽媽揪心的哭泣,都讓很多人大呼:
「看完真的不敢生孩子了。」
「不想生女兒的原因,就是不想讓她經歷這種痛苦。」
來源:頭條新聞
那些勸你生孩子的人,當然只會輕描淡寫的告訴你:沒事,一會就過去了。
但事實卻是,生孩子是九死一生,養孩子是單打獨鬥。
你要做各種各樣的檢查,唐篩、胎位胎心、發育,時刻提心弔膽;
生產時,要經歷各種疼痛,大概也就是姨媽痛十級的樣子吧;順產讓你筋疲力盡,剖腹產需要漫長的恢復期;生完孩子還有有可能會尿失禁,喂奶時,還要接受旁人的審視:奶水夠不夠多?
好點的情況就是像李艾一樣,老公張徐寧一直陪伴在側,帶著她一起做瑜伽緩解陣痛。但也有很多人是,老公不聞不問,婆婆只關心生男生女。
而大多數女性生完孩子後,都被母親的角色綁架一生,男性卻好像只是多了個陪產假。
無論時代怎麼發展,社會總是願意把女性等同於完美母親:
因為你是女性,不成為母親就不完整;
因為你是母親,就有義務和能力無條件照顧孩子,為孩子犧牲。
只有這樣,你才是標準女性,才算個合格媽媽。
反之,再看看大多數男性。
有了孩子後,最大的感受可能就是生活開支多了,掙錢壓力大了。除此之外,更多的是享受和孩子一起玩耍的時間。
有個很普遍的現象:
為什麼孩子跟爸爸親?因為媽媽是保姆+育兒師+營養師+學習輔導員,而爸爸是玩伴。
包括前段時間,顏姐寫過的袁弘晉升為新時代好老公之一,發現一個很悲哀的現象,有不少人都稱讚張歆藝命好,顏姐自己也反思了一下:
照顧孩子和坐月子的老婆,難道不是一個男人的標配嗎?
說到底,還是放大了女性的生育責任,弱化了男性的缺席後果。
04
「生孩子是權利,不是義務」
雖然生育恐懼無處不在,生育率持續走低,但我仍覺得比較慶幸的是:
女性獨立的越來越徹底了,無論生不生,她們都逐漸掌握生育選擇權。
有一部分人,不再把結婚和年紀當成生子的前提:
前不久,阿sa參加活動時,自爆已經完成凍卵。並表示取卵的數量與質量全部達標。
包括新京報提過的《到海外選精生子的女人》。越來越多高級白領選擇在美國、俄羅斯選精,通過試管懷孕生子。
還有一部分人,選擇了不生。
因為《小歡喜》再度翻紅的柏林影后詠梅,考慮再三選擇了不生。
她說:
「結婚晚、不生孩子只是我的個人選擇,並不能代表什麼。女性生育這件事有很多面,不應該被標籤化。」
來源:詠梅微博
著名舞蹈家楊麗萍結婚多年卻一直沒要小孩,因為她為了舞蹈一直瘦身,擔心累積的脂肪量不夠影響懷孕,因此主動放棄生孩子的計劃。
但她也從不覺得這是一種犧牲和遺憾。
在她看來,有些人的生命是為了傳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體驗,而她是生命的旁觀者。
來源:楊麗萍微博
所以,如果你要問不生孩子有錯嗎?
我的回答是:
生育是權利,不是義務。任何脫離實際情況和違背個人意願的生孩子,都是不負責任。
的確,這個時代,要堅持不婚不育,是得做不少抗爭。得說服那些害怕你孤獨終老和要求你傳宗接代的人。也得接受女性當丁克一族明顯的劣勢,畢竟男人到了5、60還有生育的可能性,但女性過了年紀就成高齡產婦,有能力提前凍卵的就不提了。
所以,生孩子始終是自己的事。千萬別因為什麼「養兒防老」、「我幫你帶」、「拴住老公」之類的話所蒙蔽。孩子不是交換條件,更不是恐懼、脅迫下的產物。
預估自己承擔風險的能力,明確自己生與不生的理由,夫妻雙方都能做到為結果負責,才能正確行使生育權。
馬東說過:
「生活的樂趣就是盡力而為。」
生孩子這件事也一樣,永遠不要為難自己。
關於生育率持續走低,你還有哪些想分享的呢?評論區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