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柔軟但不軟弱,7位藝術家做成意想不到的藝術品

2021-04-01   一夜美學

原標題:棉花柔軟但不軟弱,7位藝術家做成意想不到的藝術品

《Temps couvert》,Perrine Lievens,2015

由「H&M抵制新疆棉花」引起的棉花風波鬧得沸沸揚揚,棉花雖柔軟,其中潛藏的巨大力量被釋放出來之後卻可以以柔克剛。聚沙能成塔,一團一團棉花聚在一起也能產生同樣的能量,這一奧秘其實早已被藝術家們發現。今天我們想分享 7 個以棉花為材料製作的裝置藝術,看看藝術家藉助棉花這個載體進行過怎樣的表達。

01

只有棉花盛開的中國花園

去年五月,在北京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通透的白色空間裡,藝術家 趙趙的展覽《白色》悄無聲息又聲勢浩大地開幕。整個空間裡堆滿了巨大的棉花,它們是同一件,也是在場唯一一件作品—— 《中國花園》(Chinese garden)

1982 年出生的藝術家 趙趙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長大,從初中到高中,「撿棉花」是義務勞動里唯一的內容,棉花在他生命中一直占據著特殊的位置。

2016 年,從塔克拉瑪干回來後,趙趙開始構思他的棉花花園,棉花不只是兒時勞作的對象,更成為一個牽動個體到社會的時代發展意象。趙趙這樣形容棉花的重要性:「棉花不僅是中國的事情,作為人類經濟體的發源和萌芽,它有一個想像不到的龐大經濟貿易活動,甚至超過了工業文明。」

整個現場就是由棉花和鋼架搭建的巨大迷宮,棉花堆高低錯落,人穿行其中不一定能看出全貌,這也正符合「花園」之意。

棉花層層疊加在一起,趙趙讓它們看起來像考古學裡的土層狀態,「站在不同角度,棉花給你帶來的心態和感受力都會有所不同」。不鏽鋼架是他給棉花最堅硬的結構支撐,「柔軟作為它的內核,凸顯了這種矛盾性和對立性。」

整個白色棉花迷宮被趙趙取名為《中國花園》,並有輔助的英文名稱「Chinese garden」,在趙趙看來,中國人本身其實沒有「中國花園」的概念,西方人對東方美學的敬畏讓這個概念出現。「『中國』這兩個字在國際輿論上是一個概念,『花園』是另一個文化概念,『中國花園』又是一個概念,它其實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

02

關於棉花的一切都是關於棉花

康雅築是出生於台北的藝術家,她曾在日本、秘魯、泰國和印度研究紡織品文化,從事過織物藝術教育,並出版了《紡織地圖》,我們要分享的 《關於棉花的一切都是關於棉花》就是她的「棉花研究計畫」的第一章。

在《關於棉花的一切都是關於棉花》中,康雅築展示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與棉花相關的工具,比如印度聖雄甘地在獄中發明的攜帶式手搖紡紗機、台灣的有機棉、木棉,以及棉花的代替物──化纖。

康雅築強調:「 棉花看起來是不起眼的日常物,但它不只是材料,它牽涉栽種、採摘、編織,與經貿、全球化息息相關。」這一觀點在此次棉花風波之後再看,也許能更輕鬆地被理解。

03

棉花鋪開城市的亂序

從前面兩件藝術品顯而易見,藝術家以棉花為材質創作絕不只是看重它獨特的質感,棉花與經濟、政治都緊密關聯。來自日本廣島的藝術家 岩崎貴宏(Takahiro Iwasaki)就用棉花創作過兩件藝術品,以不同的場景,共同反映了城市變化中的一種亂序。

《Out of Disorder (everything is constantly changing)》,2012

岩崎貴宏很擅長用廢棄物做微型雕塑。在玻璃窗內,髮絲被做成了電線桿和船廠的起重機,棉花和白色毛巾則組成山坡。實際上,這白色的微縮景觀就是復刻了窗外的景觀,島的形狀、船廠的位置都一樣。島上慢慢變化的風景和人們的記憶都保存在岩崎貴宏的作品中。

《Out of Disorder (In Flux)》,2018

2018 年,岩崎貴宏用棉花、線和漁網搭出虛構的風景,用來揭示香港的歷史。毛巾和襯衣做成的布條被起重機吊起,成為摩天大樓的形象,布條上精緻的店招也作為補充。地上則是大量棉花組成的蓬鬆棉床,敘述著香港曾經一度蓬勃發展的紡織業。岩崎貴宏用這種方式講述城市的瞬息萬變和重建。

04

把頭伸進雲朵里看看

《The Cloud》,2010

儘管我們都知道雲其實是由水滴、冰晶等聚合而成的,但在藝術想像中,柔軟的棉花仍然是最接近雲朵觸感的物體,你一定多多少少幻想過置身雲中的感覺。日本藝術家 Matsuri Yamana 就用棉花製作過一朵巨大的雲,並準備了一個梯子,讓你可以把頭伸進雲朵之中,享受被雲包圍的溫柔感。

在畫廊的空間裡,大量白色的雲漂浮,觀眾不免為之好奇,並通過樓梯的引導進入藝術裝置之中,觸碰帶來身體上的體驗。Matsuri Yamana 認為這個裝置探索了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之間的邊界,以及對生命有機和精神領域的隱喻。

05

對立的棉花塔

《Relatum – Cotton Tower》,2019

韓國藝術家 李禹煥是物派藝術家的代表,他的藝術重點關注物體、空間與觀者之間的關係。從 1968 年起,李禹煥開始創作雕塑,至今他所有的雕塑都有一個共同且唯一的名字 《關聯項》(Relatum) 。而在這一系列中,棉花與堅硬物體的組合併不少見。

《Relatum – Cotton Tower》,2014

《Relatum – Cotton Tower》,1969 / 1995-2015

「Relatum」是一個哲學用語,意指存在某種關聯的物體或時間。比如在棉花塔中,棉花和石材、鐵相互對立,通過這種矛盾衝突,李禹煥試圖探究物與空間,自身與世界的關係。他說:「 最高級的表達並不是從無物中創造事物,而更像是輕叩既存之物,從而呈現出這個世界更加鮮活的一面。」

06

我正處於自己的白色時代

土耳其藝術家 Fulya Alışır 曾在珠寶設計行業工作多年,但當她發現棉花和棉簽的藝術創造力時,她開啟了新的冒險,到現在已有四年多。

Fulya Alışır 對於身體情緒的變化尤為關注,在這些棉花藝術作品中,心理活動、腦功能、神經系統、DNA、細胞形成等都是她的創作靈感。

目前,Fulya Alışır 在自己的作品裡 只使用白色這一種顏色,白色也是棉花天然的色彩,這構建起了她的白色世界。

最開始用棉花進行創作時,Fulya Alışır 也曾使用過豐富的色彩,她說每種顏色對她都有同樣的價值,但她認為自己正處於一個「白色時代」,白色使她對生活的感悟更為深刻。

07

棉質的「大理石」雕塑

法國織物藝術家 Simone Pheulpin 則從小在棉花工廠長大,對這種材質的運用如數家珍。乍一看上面這個雕塑作品,你可能會以為它是用大理石雕刻而成,實際上,這是 Simone Pheulpin 採用棉布耐心編織的鬼斧神工。

用棉花做成棉布,再將棉布一點一點折起來,以別針固定,這樣異想天開的藝術實驗,Simone Pheulpin 嘗試了近 40 年才摘得果實。

棉布摺疊的褶皺構成雕塑的形狀、紋理,Simone Pheulpin 認為「這些摺疊就是記憶的形狀本身」。

77 歲這一年,Simone Pheulpin 終於碩果纍纍,她獲得了 LOEWE 羅意威國際工藝獎的特別提名,倫敦 V&A 博物館和一些個人藏家都購買了她的作品進行珍藏。據一位藏家表述,她認為 Simone Pheulpin 的作品「富有禪意、安靜、沉思、謙遜。「

你也許還想看,點擊圖片查閱

理想的日式生活

在設計圈裡走走看

擷取更多審美感悟

最厲害的大師永遠是下一位

情緒美術館商店,身邊的美術館,日常的紀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