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博物館裡的銅鏡都是反面,原來收藏有講究

2019-10-08     樂途旅遊網

來到廣東大觀博物館、佛山市嶺南金融博物館,這是一家由民營企業家丁方忠及其弟弟丁芳桂創建,位於佛山市南海區的博物館,我們今天來看看位於二層的青銅器展品。

兩個博物館的總建築面積3700平方米,在這裡擁有藏品12000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757件,是目前國內一級文物最多的非國有博物館,這是其中一個鎮館之寶。

進入一樓,一面而來的就是這一面牆,上面清晰的寫著這座博物館的名稱,大廳內主要是展示就錢幣的前世今生。

走上二樓就開始打開了青銅器的序幕,這一件件青銅器都是通過私人在民間收藏而來,相信每一件都有很多故事,而我們的故事就是從這裡開始。

這些是進入唐代以後的陶俑,充分的展示了絲綢之路上,人們利用馬隊,利用駝隊進行商貿活動的場景。

而由於陶俑的也反應了當時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從展示的陶俑中顯示出的異域的各種風物、衣飾、形象,都被唐人吸納,成為時尚,加之厚葬風氣的日益興盛終於成就了唐俑的繁榮。

在唐代鼎盛時期,當時的外國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音樂、舞蹈大量湧入內地,促進了這一時期音樂、舞蹈的發展。

絲綢之路不僅使得唐樂舞廣泛吸收漢魏六朝以來傳統樂舞之精華,更重要的是融入了邊疆少數民族與異域樂舞之神韻,別創新聲。

宗教也同樣多元化的發展,尤其是唐朝時期的佛教,也使得佛教的雕像藝術有了更加深厚的發展,因此對於後世人而言,這些都是彌足珍貴的財富。

伴隨著青銅器的廣泛應用,青銅鏡成為一種更為獨特的生活藝術品,如今發現最早的是距今4000年左右齊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直徑6厘米,厚0.3厘米,鏡面有光澤,鏡背中央有一個橋形鈕,未施紋飾。

但是在佛山大觀博物館裡,我們發現了更為廣泛的青銅鏡應用,據史料記載,自商周時代起,古人就用青銅磨光做鏡子,光亮可照人,背面雕有精美紋飾。到戰國時已很流行,漢、唐時更加精美。

在這個博物館裡,我們看到了來自春秋戰國,漢唐時期的大量銅鏡,在古代,鏡子都是銅鏡或者青銅。

當然了,古代墓葬的隨葬品里,鏡子也是不會少的一樣東西,所以除了日常的梳妝之外,古人更賦予青銅鏡祭祀,和深遠的內涵,充滿神秘色彩。

古代人們認為人們死後靈魂是不會消失的,可以在鏡子裡的另一個世界繼續生活下去,而這也是為什麼博物館裡很多鏡子都是反正放的,當然了按照傳統的傳統的觀念,大部分的請銅鏡都是陪葬品,有陪葬的人就會有怨氣,鏡子會吸收著些怨氣,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還是不要看正面了。

當然了,在博物館裡所收藏銅鏡,已經經過了時間的打磨和浸泡,真正看正面也照不出什麼的,於是,真正有價值的還是讓人們多欣賞背後的雕花來的有價值。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佛山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一個人獨自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剛行路上 發布:2019.10.07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FBzq20BMH2_cNUgllO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