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方案》出爐

2019-10-29     青白江區交易中心

​​開放新門戶,正在崛起。

《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去年底出爐,成都成為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之一。這意味著,成都一直努力建設的陸港型物流樞紐,躍升成為「國家隊」。

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如何規劃,如何建設?將為成都帶來哪些機遇?

10月24-25日,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工作現場推進會在成都召開。《成都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方案》(簡稱《方案》)出爐,樞紐核心區為本次國家物流樞紐申報範圍,總用地11.89平方公里,建成區總用地規模8.86平方公里,建成成熟度75%。

未來,這裡將以打造蓉歐國際鐵路物流樞紐、發展陸港型特色樞紐經濟為目標,通過整合升級構建形成「一核兩片雙引擎」功能空間結構。




升級為「國家隊」 核心區11.89平方公里

《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選擇127個具備一定基礎條件的城市作為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規劃建設212個國家物流樞紐,包括41個陸港型、30個港口型、23個空港型、47個生產服務型、55個商貿服務型和16個陸上邊境口岸型國家物流樞紐。

其中,陸港型、空港型等四類成都均占有一席之地。這一次,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工作現場推進會第一次在成都召開,重點探討了成都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

《方案》提出,綜合考慮成都國際鐵路港總體發展格局,結合成都國際鐵路港當前空間拓展能力,立足金青新大港區發展戰略,確定成都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分為樞紐核心區和功能拓展區。其中,樞紐核心區為本次國家物流樞紐申報範圍,總用地11.89平方公里,建成區總用地規模8.86平方公里,建成成熟度75%;功能拓展區作為陸港型樞紐遠期發展用地,分別位於成都國際鐵路港內(21.71平方公里)和淮州新城(3.5平方公里)。

本次成都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以樞紐核心區為主,已建成鐵路場站、鐵路口岸、多式聯運海關監管中心、保稅物流中心(B型)、貨櫃物流、公路港、分撥配送、冷鏈物流、電商物流、大宗物資倉配交易基地、綜合服務等基礎設施。成都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功能拓展區)當前處於規劃階段。

功能空間結構 「一核兩片雙引擎

《方案》明確,成都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以樞紐核心區、功能拓展區(國際鐵路港)為重點,依託成都鐵路貨櫃中心站和大彎站,在現有鐵路場站、口岸保稅、貨櫃物流、冷鏈與商貿物流、區域分撥配送等設施基礎上,以打造蓉歐國際鐵路物流樞紐、發展陸港型特色樞紐經濟為目標,通過整合升級構建形成「一核兩片雙引擎」功能空間結構。

其中,一核為國際物流發展核;兩片為核心物流功能片區、延伸配套功能片區;雙引擎為鐵路貨櫃中心站(主引擎)、大彎貨站(副引擎)。成都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樞紐核心區)重點發展七大功能,包括樞紐場站功能、國際物流服務功能、多式聯運功能、分撥配送功能、供應鏈集成服務中心、商貿物流中心、綜合服務中心。

尤其是,成都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將打造蓉歐樞紐、泛歐泛亞經濟高地,以創新、協同、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加快推進「蓉歐+」戰略,強化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全球要素配置功能,打造國際領先、亞洲一流的內陸鐵路樞紐,通過「蓉歐+快鐵網絡」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城市,形成連接泛歐泛亞速度最快、距離最近的陸路環線網絡,依託鐵路樞紐、快鐵網絡,以發展適鐵適歐產業為重點,打造高端產業聚集區,創新培育發展陸港型樞紐經濟。

建設25個項目 構建「7+11+5」國際物流骨幹體系

如何建設成都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

從項目規划上看,成都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共計25個項目,其中:鐵路場站類項目4個、多式聯運轉運類項目2個、綜合信息平台建設項目1個、通關保稅類項目7個、區域分撥配送項目4個、集疏運體系項目3個、綜合配套服務項目5個,總投資150.44億元。其中,已建成項目14個,改造升級項目6個,新建項目5個,已完成投資125.15億元,投資完成度約為79%。

成都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採用「軸輻式」布局理念,通過與國際國內重要物流節點的合作,實現成都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為核心的班列組織、干支運輸的「7+11+5」國際物流骨幹體系,包括7條國際鐵路幹線,11條國內鐵路幹線和5條區域鐵路支線。

建立班列合作模式 「蓉歐+」深入歐洲腹地

成都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還將考慮樞紐協同發展,加強鐵路貨運班列開行力度,創新樞紐間幹線業務聯通模式、分撥網絡與幹線對接模式,從市域、區域、國內、國際層面展開全面協同合作,推動形成干支銜接緊、覆蓋範圍廣、運作效率高的區域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和集疏運體系,提升社會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

區域協同方面,將建立以成都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為核心、省域重要城市物流園區為支點的「蓉歐+城市」的班列合作模式,形成西部共享鐵路物流樞紐。

市域樞紐協同方面,將推動成都陸港型與空港型、生產服務型和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之間的互聯互通,構建「空鐵公水」四位一體多式聯運服務網絡,提升成都在國際國內的資源要素配置能力。



打造「蓉歐+」樞紐經濟適鐵產業中心 規劃三種樞紐經濟模式

成都將以陸港型物流樞紐帶動產業發展,打造「蓉歐+」樞紐經濟適鐵產業中心,以樞紐物貿通道推動中歐適鐵產業在成都落地,針對性發展相關服務,帶動高附加值、外向型產業成都聚集。

成都還將建設國際貿易門戶,以樞紐物流通道促進跨境電商等貿易發展,打造開放型區域貿易中心促進區域融合和經濟循環,滿足西部地區消費需求。

成都還將建立起東至日韓,西至中亞、歐洲,北至俄羅斯、蒙古,南至東協、澳洲的洲際物流網絡。

國際鐵路第一港將打造多式聯運的立體成都港,暢聯國內25個樞紐城市。成都將形成西南區域集散中心,輻射西部廣闊的經濟腹地和消費市場。

物流模式業態方面,「蓉歐+網絡」戰略下形成鐵路直達和鐵海聯運兩大主要物流模式。鐵路直達運輸是依託馬拉舍維奇、托木斯克和阿拉木圖3個一級節點開通3條鐵路直達班列幹線,由成都國際班列或與國外公共班列共同完成。鐵海聯運是依託瓜達爾港、新加坡港、巴生港、河內港4個一級節點開通4條鐵海聯運通道,由國內幹線運輸班列和相關戰略合作企業共同完成。

樞紐經濟方面,成都將依託樞紐的核心業務,帶動城市相關產業發展,主要有三種模式:橫向樞紐布局驅動產業布局變動;縱向樞紐服務推動產業組織聯動;樞紐要素與產業形態融合創新催生新技術、新模式產生新經濟。

(成都商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BapFW4BMH2_cNUgdg2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