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前看升旗,長安街上拍個照,幾乎是每個北京遊客的標配。
如果說天壇、故宮、鐘鼓樓這條南北中軸象徵著中國的過去,那麼長安街這條東西軸則是新中國的現在,甚至是將來。
中南海、人民大會堂、中國人民銀行等中央政府機構設在這條街上,新中國成立後好幾次大閱兵式也在這裡舉行。
2009年國慶閱兵在北京長安街上舉行。
長安街,不僅僅是「神州第一街」,更蘊藏著一座城市的記憶和一個國家的抱負。
一百多年前,長安街是皇帝的私家路,普通人連在這裡堵車的資格都沒有。
天安門前,在清朝時有一個圍在高高宮牆內的T型廣場。
明清時期的T型廣場。
T的一豎是南北走向的千步廊,兩側有100多個廊房,是內閣各部辦公場所。
T的一橫,東西連接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這段土路看似普通,卻是御道,只有皇帝才能走,平民百姓和受皇帝召見的大臣都不許走。它僅僅寬15米,卻隔開了封建皇權和市井煙火。
從長安左門至東單牌樓,名為東長安街。從長安右門至西單牌樓,名為西長安街。街名取自盛唐都城,寓意「長治久安」。這兩段街道,組成北京長安街的前身。
清末民初的東長安街和西長安街。圖 / 嚴思遠
每逢皇帝經過長安街,要「黃土墊路,清水潑街」。而尋常百姓,要想從西面的復興門到東面的建國門,只能繞過小半個皇城。
辛亥革命的炮聲,轟開了皇城的大門,也打破了長安街的封閉格局。沒多久,北洋政府拆掉千步廊,打開長安左門和右門,東西長安街貫通無阻。
1940年代,東長安街外,羊群過馬路。圖 / 北京日報
從此,皇城根下的老百姓總算可以從東單徑直走到西單,在長安街上自由往來。
接著,土路修成柏油路,再鋪上鐵軌。有軌電車每天從東單到西單,鐺鐺地行駛。
1954年,鐺鐺車經過長安街和王府井大街的路口。
公交車也在這15米寬的街道滿滿當當地開著,交警不時要出來指揮交通。
長安街是20世紀初整個京城電氣化水平最高的地方。
1950年6月,交通警察在北京長安街指揮交通。圖 / 新華社
1949年,新中國成立,長安街的地位瞬間特殊起來。
長安街的建設,最早是1949年底由蘇聯專家提出來的。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機關迫切需要安定下來辦公。長安街邊上剛好有幾塊空地,原來是用來做練兵場和飛機場的。
蘇聯專家建議,把行政中心放在舊城區,可以沿著長安街建樓行政樓。
這一方案遭到梁思成和陳占祥強烈反對。他們認為這種「長蛇陣式」的辦公樓,會帶來交通問題,存在弊端。
梁思成。
與此同時,他們拿出「梁陳方案」:
多保留一些有價值的城門、牌樓、琉璃宮門等建築,保存北京城的獨特景觀。
1948年拍攝的北京城西北角城牆,現西直門至積水潭一段。
同時,在月壇與公主墳之間的地區建設中央行政中心區,並在其南部規劃了一個商業區,形成了北京多中心平衡發展的模式。
「梁陳方案」規劃示意圖。圖 / cityif
蘇聯專家vs 民國才子,結果我們都知道了。
長安街的改造,打響了「改造北京城的第一槍」。
1951年,公安、紡織、燃料、輕工和外貿部辦公樓在沿線拔地而起。
為了疏導交通,先拆長安左門和右門,再拆東西單牌樓。
1902年東單牌樓。
拆長安左門和右門當天,梁思成默默垂淚。
1950年國慶,青少年遊行隊伍經過長安右門。
長安街一覽無餘,少了一些老古董,多了一些新大樓。
梁思成極力爭取保存下來的景德牌樓,現藏於北京市古代建築博物館內。
到國慶5周年前夕,針對長安街的寬窄問題,爭論再起波瀾。
對於一條街道的寬窄,領導想到車的需要。
當時負責北京規劃的領導多次強調「道路不能太窄」,不能讓道路設施,限制城市的生產效率。
儘管北京當時只有不到一萬輛小汽車,但規劃時要吸取國外經驗,設想將來有上百萬輛汽車時是什麼樣子。
北京路寬,但在早晚高峰照樣堵成停車場。圖 / 視覺中國
建築師則想到人的需要。梁思成說過:「百米健將都要跑10秒才能跑過去,我們老太太、老頭怎麼過街,當時還有很多裹著小腳的,怎麼過街啊?」
軍方考慮戰備的需要。假如道路很寬,打起仗來就可以做飛機跑道。一旦發生爆炸起火,也能做隔離帶,防止火災蔓延。
同時也受國外的影響。據說當時決定建世界上最寬的街道,定了100米,到國外城市轉一圈,回來後又加了20米,最後長安街的紅線定為120米。
1953年,長安街的寬度規劃為100米,帶配套停車場。
1959年3月,長安街改造。新華社
借著國慶10周年之際,長安街上的有軌電車線路被拆掉,路面加寬到100至120米,能同時通過120人橫列的遊行隊伍。
北京長安街最寬處120米。
到80年代開始,規劃建造長安街的經驗,快速複製到全國各大城市的主幹道上。號稱「中華第一街」的長安街,純論寬度都未必能擠進全國Top5。
西安唐延路,最寬處(含綠化帶)約188米。
建國初期,人們從交通功能的角度來看長安街。到50年代末,人們談論長安街的時候,談的是政治。
長安街的改頭換面是籌備國慶10周年之際。
僅1958年,一個月內有10129間房屋拆掉,為天安門廣場擴建和長安街拓寬讓路。
1958年,紀念碑矗立在天安門廣場。中華門還在,轉過年便拆除了。圖 / 北京日報
數萬人夜以繼日地勞動,在長安街兩側建起了人民大會堂、革命歷史博物館、軍事博物館和民族文化宮等建築。
1959年新建成的人民大會堂。
北京火車站擴建前的樣子。
北京工人體育場。
這些紀念碑式建築,和之前的部委大樓一起,使長安街成為一枚妥妥的政治ICON。
1964年,長安街規劃會議召開,全國76名專家圍坐一起,暢想長安街未來的樣子。然而,所有的美好設想遭遇長達十年的雪藏。
緊接著三年困難時期,之後又卡在那個「十年」。長安街的建設,暫時收住腳步,靜靜觀看國內風云:
全國各地年輕人高舉著紅本本路過,北京群眾臂纏黑紗送總理,人群夾道歡迎美國總統訪華,還有人們自發組織「四五運動」……
1966年11月3日,各地年輕人聚集在天安門廣場。圖 / 新華社
1976年1月11日,群眾在長安街邊上送總理。
隨著改革開放的來到,人們的心思轉向經濟發展,長安街上的建築也悄然變化著。
1988年,長安街上的「自行車洪流」。圖 / 王文波
上世紀八年代,長安街上寫字樓租金蹭蹭地漲,開發商都想到街邊蓋樓,各大銀行也蠢蠢欲動。
許多國家機關和大型文化設施,無力承擔拆遷費,自覺躲開長安街。婦聯只留一小部分來辦公,其餘賣出去建酒店。原規劃在西長安街的教師之家、青少年宮都讓給商業寫字樓。
90年代,長安街新建的21座建築里,有14座是金融商務寫字樓。而在50年代,政治和文化建築占絕對優勢。
當資本「炸街」,人們一時間接受不了。
東方廣場,坐落於長安街的絕佳位置。
東長安街上的東方廣場,距離天安門僅1200米。
90年代的設計里,樓高80多米,嚴重超過限定高度一倍多。一旦建成,天安門和人民大會堂,就都會變成了「孫子輩」。
爭議聲中,東方廣場作出妥協,大樓分拆成3棟,矮了一截。
從90年代開始,金融工商逐漸在長安街上占有一席之地。如今,長安街沿線聚集了多個重要商業區,例如,王府井步行街、朝陽CBD、金融街、東單和西單等。
北京CBD,500強中國總部的聚集地。圖 / 視覺中國
聽到這些地名,仿佛聽見金幣碰撞的清脆響聲。伴隨催人奮鬥的BGM,不斷給被擠成相片的身軀打氣。
到了21世紀,長安街成了中外建築大師的前沿實驗室。造型爭議和網絡暱稱,成了長安街上建築新秀的最低門檻。
一條長安街,儼然是一部中國近現代建築歷史。
從公主墳沿長安街向東走,左側的軍事博物館,是最早的蘇式建築。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圖 / 博物館官網
走過復興門橋,接連見到民族文化宮、電報大樓。它們建於上世紀50年代,渾身帶著史達林式新古典的氣息。
上世紀初落成的民族文化宮。
中華世紀壇「後現代主義」,央視總部大樓「解構主義」,國家大劇院「超現實主義」……各種主義扎堆長安街上,這裡有最中國的建築,也有最西方的建築。
國家大劇院,這顆「玻璃蛋」曾飽受爭議。
每當春分和秋分傍晚,攝影愛好者會守候長安街天橋上,捕捉夕陽穿過「大褲衩」的景象。圖 / 廖俊元
地鐵1號線橫貫長安街沿線。
每天乘坐的人們往往會產生一種人生的感慨:
在國貿,羨慕著繁華;經天安門,幻想著權力;過金融街,夢想著發財;於公主墳,追思著華麗;再到玉泉路,想像著長生……
這時,廣播會不失時宜地提醒我們:「下一站,八寶山。」
隨著北京一環接一環地攤開去,長安街也在變長。
最初的概念是「雙單」,從東單到西單。全長為3.7千米,四捨五入稱作「十里長街」。
建國十周年前夕,延長到「兩門」,建國門和復興門之間。
到上世紀60年代,長安街西至石景山,東至通州,全長40多千米。
到國慶70周年前,西延至門頭溝,全長約55千米,升級稱為「百里長安街」。
從京西定都峰上遠眺長安街。
新中國成立前,長安街是挑起古城的骨架,如今是貫穿北京7個行政區的動脈,緊緊連接著中心城區與副中心。
長安街大變樣,中國也不再一樣。
70年前國慶,新中國僅有17架戰機,飛兩趟才撐起閱兵的場面。成百上千人的遊行隊伍,堵在當時狹窄的長安街上,從早上到下午都過不了長安左右門。
近日國慶演練的戰機。
即將到來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遊行,戰機成梯隊飛過長安街沿線,夜空中煙花璀璨,拼出「70」「人民萬歲」等字樣。儘管夜空的煙花火力還沒全開,守候長安街兩旁的人們,心裡卻感動莫名。
共和國的下一個70年,長安街上又會有怎樣的精彩絢爛?
期待,期待,期待。
版權聲明: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編輯 / 城君
實習生 / Aki
· END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BWObm0BJleJMoPMMqN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