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姓氏文化研究會崔會長要我寫有關城村的故事,關於城村我知之甚少。思量再三就寫道聽途說的城村傳奇吧。
城村屬於洛寧縣河底鎮,在縣城東北約30公里處。村內有張家大院,2006年張家大院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8月,城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目錄。還有石橋、石坊等古蹟。
城村最早叫什麼村名今天無人能說得清。但據愛追根刨底的城村朋友講,他聽祖輩相傳城村最早是任姓人家在此居住,但年代不清。任姓人家何時遷移也無從考證,城村現今已無一戶任姓人家。取而代之的是王姓,張姓遷入時村內唯有王姓。
有史料表明城村張姓是由張光全從大明村遷移來的。自康熙年間張淳開始家族開始興旺。張淳被封為奉直大夫,其子張九思被誥封為中憲大夫,張九思的子孫也多被誥封為朝議大夫,奉政大夫等。
據說,張家人遵奉「學而優則仕」的人生理念,走一條行醫經商入仕、商儒結合的道路,逐漸成為一方名門望族。張九思時期就在各大城市開設店鋪,經營中藥材等貨物。鼎盛時期田過千頃,佃戶過萬。經商足跡幾乎遍及全國各地,僅在豫西永、宜、陝、澠、盧五縣年收租稞就有萬石有餘。
豫西首富張九思,生於清乾隆19年(公元1754年),卒於清嘉慶23年(公元1818年),享年64歲。明未,始遷祖張光全一擔兩筐討飯定居此地。單傳六世,自祖父張如彥起,家族開始興旺。如彥生六子,家族迅速壯大起來。祖如彥學中醫、精歧黃,醫德高尚。救治病人以慈善為本,一生救活數千人。其醫術、醫德傳至子孫,子孫將其發揚光大。至清嘉慶、道光年間即為張姓鼎盛時期,在永寧有良田千頃,朝廷曾授《良田千頃》匾額。但張家不願張揚,一直藏於家中不曾懸掛。
譜載張九思有二子八孫。長子張師禹生長孫張鳳池,張鳳池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授山東登萊青兵備道。次子張師周,生七子均繼祖業,務農桑,行醫濟世,開設藥行。
相傳,張家人興旺起來後,原來的房舍已不夠住,遂買下了王姓的房舍,張九思就住在買王家的房舍內。
張九思生次子張師周時,按當時當地人的習俗:生男孩衣胞(胎盤)必須埋在屋內。在家人埋衣胞挖坑時卻意外挖出兩大缸銀元寶。張家人、財雙喜,當然十分高興。可他們卻分毫未動缸中銀兩,而是去找房屋的賣主王家,告訴王家說在屋內挖出兩缸元寶。並強調張家買的只是王家的房子,地下的銀兩應歸王家所有。可王家卻說,我既然把房舍賣給了張家,也包括院落地皮,如今張家從地下挖出元寶,應歸張家所有,是張家有福人應得之物,王家不敢受用。幾經交涉,讓來讓去,王家人就是不肯接受。
消息不徑而走,張家和王家人的誠信感動著四鄰八鄉的鄉親,都夸這個村的人誠實。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都稱這村叫「誠村」。「誠村」這個村名就這樣傳開了。
一位遊方道人得知這一奇聞,告訴村人說:這孩子是貴人,生來帶財,一生有甲子旺運,只有三天霉運。
真巧,張師周活了六十歲無病而終。他一次去三門峽收租稞時家中失火,大火燒了三天,燒毀不少房舍。
如何使用這些銀兩卻成了張家犯難的事。直到咸豐年間世道混亂,匪患四起,襲村擾民。張家鳳字輩伯仲八人同族人商議決定:官土打官牆,用這些銀兩修寨牆保護村莊,如不夠用張家再出。鄉親們聽說張家要出銀兩修寨牆倍受鼓舞,奔走相告,大家群策群力,紛紛參與,並不辭勞苦。結果把寨牆修得又高又厚,高聳宏偉,堪比城牆。且西、南、東三個方向被深溝圍護,也象城壕一樣。村人為彰顯村子的聲望,提升村子的品位,則稱村名為「城村」,一直沿用至今。
人們常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天佐貴人」,「天道酬勤」是亘古不變的古訓。「善為本,誠立身」是做人處世的準則,誠望世人切記!
作者簡介:馬老虎,生於1948年,洛寧縣城郊鄉在禮村一組人,69年參加山東曲阜防山炮兵部隊,74年退伍後歷任村幹部,2015年出版文史資料《在禮百年》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