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陣痛隱秘在《大約在冬季》,青春文學關於愛情的再一次嘗試

2019-11-17     軌道電影

談起饒雪漫,大家可能首先會想起電影《左耳》,上個月《中餐廳第三季》中楊紫調侃蘇有朋,當年面試《左耳》劇組落選,牽扯出當時該片女主競選的火爆,雖然最終影片在豆瓣評分5.5分,但是最終票房卻獲得了5億元的好成績。由此看出青春類型影片的市場空間。

本次饒雪漫再次操刀《大約在冬季》,一方面源於她早年對齊秦的喜愛,另一方面則是齊秦看重饒雪漫擅長青春文學體裁,並且具有相關的改編經驗,兩者一拍即合,這就是電影《大約在冬季》的由頭。

齊秦的《大約在冬季》歌曲本來是寫給當時在香港的王祖賢,由於工作繁忙聚少離多,他們的相見只能「大約在冬季」,歌曲中充滿了惆悵和略帶憂愁的感懷情感。這份情感延續到了電影中,化身為北師大學生安然與齊嘯的兩地分居。

作為總策劃的齊秦和饒雪漫為影片付出了很多,饒雪漫光劇本就寫了將近一年,而齊秦更是營造了萬人演唱會的實景,並將影片打上濃郁的個人色彩。齊秦的歌適合各個年齡段的朋友們,其中關於愛情、親情、成長主題有饒雪漫的小說中同樣的情愫,因此兩者的結合應該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饒雪漫善於深度挖掘成長主題中的各種剖面。看似《大約在冬季》講述的是一個愛情故事,但是這個愛情故事跨度有28年之久,而影片中文淇飾演的安然之女仍然被困於成長的問題。關於影片涉及的成長主題,在我看來就是齊秦和饒雪漫對於成長主題的個人化表達。

01、成長中的叛逆精神

我相信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有一段時間極度不安分,想要擺脫家長的束縛,尋求個人的自由成長。作為一名80後,九十年代其實是思想解放的時期,正是因為想要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在思想上追求新奇特,想要給生活增添一些不一樣的色彩。比如有些人過早談起了戀愛,頭髮染上了黃色、紅色等各種奇怪的顏色,喜歡唱齊秦、齊豫的歌曲。

對於北師大高材生安然來說,她同樣叛逆,這種叛逆不光體現在不想待在家中,還體現在不屈服於既定規則的束縛。好朋友孫瑤瑤告訴她,想要留在北京,最好的選擇就是和教授的兒子,自己的同學于楓結婚。可是安然斷然拒絕了,在她眼中,愛情不是交易的籌碼。

在孫瑤瑤成立公司之後,她毅然決然辭掉了雜誌社鐵飯碗的工作,而當她看到孫瑤瑤需要整晚陪伴富商喝酒、唱歌,她頭也不回地離去。這種規則讓她噁心,她的反叛精神再次發作,慶幸的是,她沒有委曲求全地屈從於這些規則。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其實都會有低頭的時候,當領導一遍遍暗示你應該這樣做的時候,當銀行卡上的存款連吃飯都成問題的時候,當每個人都嘲笑你夢想的時候。有多少人能夠像安然一樣毅力不倒呢?這其實是影片想要質問觀眾的難題。

饒雪漫還算仁慈,她並沒有將事業和家庭的困境都擺在觀眾的面前,而現實中,這樣的狀況遠比影片還要殘酷和艱難。正是因為對理想抱有了一絲希望,所以影片在深度上仍然沒有擺脫掉理想主義的帽子,導演的主旨也圍繞在了愛情這條主線上,模糊了現實主義存在的根基。

02、對於愛情的憧憬一次次幻滅,女人始終感性,而男人卻過於理性

安然有知識有文化,是典型知識分子的形象,越是對於理想有追求的人對於精神世界的要求越高,即使在追求的路途上也不能免俗。很多和我同齡的朋友們應該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對於某位明星異常喜愛,臥室里貼滿他(她)的海報,專門收集他(她)的音樂卡帶,會哼唱他(她)的每一首歌曲。

其實那個年代,明星更多的是榜樣的作用,他們依靠自己的努力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這本身就是一種激勵。安然與齊嘯的第一次見面就在齊秦的演唱會上。安然無法買到齊秦演唱會門票相當失落,而齊嘯女朋友缺席多出了一張票。於是他們有了一起看演唱會的機會,也成為了安然憧憬的愛情的開端。

在那個年代,感情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齊嘯很帥,門票分文不取,還熱愛攝影。這些特點都讓安然心動,她向齊嘯索要照片,一個原因是齊秦,另一個原因就是想保持聯繫。所以她才會一次次在宿舍門口徘徊、焦慮的等待,在愛情面前,似乎安然更加主動。

這種主動並沒有隨著歲月而所有改變。確定關係是安然先吻了齊嘯,齊嘯消失是安然主動去找齊嘯,齊嘯離開她堵在機場不讓齊嘯走,再次見面她四處尋找齊嘯,齊嘯因為葉雨辰要走安然說「怎麼要輪到我了吧」。可以看到,安然對於愛情的努力從未改變,在她心中,愛情大過一切。

而反觀齊嘯,他總是閃爍其詞,逃避應有的責任。他口口聲聲說著愛安然,在合伙人離開,父親生病,他不是讓安然陪他回家,而是一聲不響的想要逃脫。在組建了家庭之後,他還和安然藕斷絲連,置家庭的責任於不顧。他從來沒有放棄想念安然,可是卻用行動一次次傷害著她。他的感性永遠建立在利益渠道之下。

安然成名前,對齊嘯百依百順,安然成名後,可以因為齊嘯放棄工作,留在台灣。我們在安然身上看到了一個卑微、勇敢、堅持自我的女性形象,為了愛如飛蛾撲火般奮不顧身。而齊嘯在父親生病時,因為「孝順」選擇葉雨辰,在財務困難時顯然葉雨辰能夠提供更多的照顧。在返回北京後與葉雨辰的婚姻被媒體報道時,選擇了復婚,顯然葉雨辰能夠更好地照顧兒子和父親,這是他的再次妥協,他的所有行為都是在反覆權衡之後的產物,而缺少了愛情中的激情元素。

03、想要天長地久,應該選擇愛你的人還是你愛的人?

于楓和齊嘯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愛情觀。于楓為安然畢業操心,就業找工作盡心盡力,時刻陪在安然身邊。他不知道安然的感情嗎?顯然他知道自己並不是安然喜歡的類型,可是他放棄了嗎?顯然沒有。

齊嘯呢?在得到安然愛情之後,數次挽留都沒有留住,再見後依然成為了那個負心的人。他的不珍惜恰恰映證了于楓的專情。從價值觀上來看,于楓和安然是一類人。他們可以為所愛之人赴湯蹈火,只要那個人能獲得幸福。

在現實中,有多少人明明有很多人追求,卻偏偏愛上負心漢。比如張愛玲和胡蘭成,亦或阮玲玉和唐季珊。在感情中,安然付出的遠遠超過齊嘯,她心甘情願成為感情中的奴隸,任憑齊嘯在她心口一刀刀劃出傷痕。

影片並沒有過多描述于楓,但是觀眾卻能體會到他的痴情。在安然心情最差的時候,總是于楓陪在她身邊,正如安然一次次回到齊嘯身邊。于楓的痴映襯出安然的傻。

安然一次次想要忘記齊嘯,她在機場的轉身離去,她把手機扔向大海,她將所有精力放在事業。可是一旦又看到齊嘯的雙眼,聽到他苦苦哀求的呢喃,她又會義無反顧地回到那個傷害她的人身邊。

李宗盛在《給自己的歌》中曾經唱過「想得卻不可得,你奈人生何。想得卻不可得,情愛里無智者」,這首歌是對人生情感的高度提煉,也是對於安然經歷的最好概括。

對於愛情,究竟應該選擇愛你的人還是你愛的人?每個人都有答案。對於齊秦和饒雪漫來說,他們的答案是:選擇愛你的人。愛情不但要有激情還要有長久的陪伴。那些人在曹營心在漢的人永遠不可能有長久的愛情。所以安然選擇了于楓,而她的生活也非常幸福。

對於開放結尾,其實導演依舊偏向於愛你的人。儘管安然已經流淚滿面,但仍然停在原地,她已經不再是那個執著、感性義無反顧的女孩了,因為于楓的愛,她開始懂得理智與順其自然。有些感情無法強求,有些人在愛情中無法理智。安然釋懷了,這正是生活應有的樣子。

04、這世間的生離永遠好過死別,講述異地戀中的別離是常態,相聚是奢華

「這世間的生離永遠好過死別」這是馬思純對於「安然」角色的理解,也是她最喜歡的一句話。生離證明還有希望,留有對朋友的思念。這句話影響了安然的一生,她也用生命踐行著這句話。

她認識齊嘯時並沒有有考慮過異地戀問題,從初戀到熱戀再到結婚的整個過程是漫長的,會有太多因素將他們分開。而所謂的異地戀在我看來其實是個藉口。哥哥入獄、父親重病,作為兒子理應肩負起照顧的責任,可是這卻成為逃避責任的藉口。

對於生活中的異地戀,往往痛苦大於幸福。女孩遇到問題無法感受男孩的肩膀,生病了無法得到男孩的照顧,只能以相思取代。最幸福的就是見面的時候,卻往往時間太短,表達太長。對於兩情相依的感情來說,永遠是生離好過死別。可是對於安然來說,生離卻是一種痛苦的折磨,因為這種相似是單方面、無條件的。

葉雨辰懂得駕馭愛情之法,所以她遠在台灣不放心會跑到北京,看到安然留下的寄信地址會偷偷扔掉,接到安然打給齊嘯的電話會故意說「我老公在洗澡」,葉雨辰為的就是避免因異地戀帶來的男友變心,所以看似她以結婚取得了愛情的初步勝利。

這又回到愛情的本質,那就是兩情相悅。任何一方的變心都會給另一方帶來巨大的痛苦和折磨。齊嘯的結合其實有不情願的地方,可是他的左右搖擺傷害的卻是兩個女人。而處於劣勢的自然是遠在北京的安然。

但是距離並不能成為感情薄弱的擋箭牌,如果齊嘯真的愛安然,不會讓心愛的人苦等。距離反而成為了鑑別真心的絕佳試劑。儘管「別離是常態,相聚是奢華,但有心人總會試圖拉近兩顆心的距離,不因異地戀而使感情基礎有所動搖。

結語:

《大約在冬季》中有齊秦和王祖賢的影子,當年他們相約冬季,甚至已經到了成親的地步,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最終私生子成為攪局者,王祖賢傷心過度躲到加拿大療傷,自此「異地」再次阻隔開他們的感情。在成長過程中,人總要學會面對,面對父母、愛人和朋友。安然沒有和齊嘯走到一起是命運安排,也是一種幸運,真正愛她的人永遠不會讓她「受一點點傷」。于楓也是幸福的,得其所愛終其一生,這個故事似乎與林徽因、梁思成的姻緣也有幾分相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8m3f24BMH2_cNUg-t4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