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疫情過後,醫患關係是否會有改善?

2020-02-14   不執著財經

這次疫情過後,全國人民都會對醫護人員肅然起敬,我們的白衣天使們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不顧疲勞,在缺少防護服的情況下,也要衝在了對抗疫情的第一線。有的人在等電梯時睡著了,有的人累得倒在了手術台前,還有的年輕護士母親過世了,她卻不能回去再看最後一眼。

白衣天使們的努力和付出,減輕了不少病患的痛苦,拯救了不少病患的生命,事跡讓人垂淚。還有李文亮醫生,這個作為此次肺炎疫情的第一個吹哨人的事跡,讓人感到年輕生命剛剛逝去時的那種痛心。就連世界衛生組織也用了極為精彩的「謝謝你曾嘗試拯救地球」這句話來由衷的感謝和哀悼李文亮醫生。

可以這麼講,這次疫情過後,全民對醫護人員的印象會改善很多,對他們的救死扶傷的品德感到讚賞。未來估計醫療科研人員的收入也會得到一定的改善,社會各界也會開啟更加尊重醫生和護士的好風氣。現在大家更把抗疫第一線,勇於付出的鐘南山、李文娟等人,奉為自己的偶像。社會風氣也將為此一變。

但是醫患關係緊張,我們並不認為會輕易的結束,這其實是制度的問題,不是醫生的問題。1998年,中國將醫療、教育、住房等完全市場化,卻忘記了對貧困群體進托底。特別是醫療制度規定,醫生的收入是與藥品或業績掛鉤,那麼人們就難免會懷疑我看病時,醫生是否讓我有過度檢查,過度配藥的嫌疑呢?我有一同事眼睛發炎去醫院看病,醫生直接問他身上帶了多少錢,爭取是身邊帶了多少錢,就儘量給你配多少藥品。我這同事從此對醫生的印象跌至低谷。

我們認為,如果將以藥養醫,改為醫生靠技能收取診療費,來養活自己,將醫和藥分開,這樣病患可以心甘情願的支付診療費,醫患矛盾就此化解。如果繼續把醫生收入和業績掛鉤,那即使是醫生的社會地位再提高,醫患矛盾是很難改變的。因為,患者家屬覺得自己在治療上吃了虧,一股氣是要出在醫院和醫生身上。

實際上,要解決醫患關係問題,是需要我們國家在醫療上面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多拿一點財政支出投在公共醫療,提高百姓健康福利待遇,讓有能力的醫生既能享受到較高的薪酬,又要讓患者及其家屬能夠安心看病,爭取用最少的支出,換來最大治療效果,這樣醫生和患者都能獲得各自所需要的東西,達成共贏。這樣醫生的社會地位才能得到提升,醫患矛盾緊張關係就會划上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