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本網編輯
四川新聞網遂寧12月17日訊(袁方緒 黃艷)四川省遂寧市安居區分水鎮,是一個典型的「插花式」貧困地區。走在村舍田埂、居民院壩間,常常會看到一名精神矍鑠的老人正在為群眾作宣講,胸前鮮紅的黨徽映襯著他的初心,手中厚厚的稿紙踐行著他的使命,他就是遂寧市安居區分水鎮退休幹部楊秀才。
楊秀才,男,漢族,中共黨員,1939年7月出生,遂寧市安居區分水鎮人大原主席。
「不能愧對黨和政府對我30多年的培養。」正是憑著簡單而又純粹的信念,退休後的楊秀才22年如一日,致力鄉土文學創作,大力宣傳黨的政策,投身脫貧攻堅工作,無私幫扶貧困群眾,為鄉村振興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先後近百次受到各級表彰獎勵,先進事跡在多家媒體進行報道。
以讚歌傳頌黨恩 扶貧先扶志
楊秀才人如其名,從小就勤奮好學,對鄉土文化充滿著濃烈的摯愛,記下了厚厚的讀書筆記,寫作手稿堆集在一起超過人高,一直鍾情於鄉土文學的創作和宣傳,著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先後創作了通俗易懂、貼近生活又接地氣的詩歌、快板200餘首,在群眾中廣泛傳唱,大家都親切的稱呼他為「鄉土詩人」。
「共產黨,真英明,帶領我們奔前程,立黨為公辦實事,執政一心為人民……」黨的十九大召開後,楊秀才創作了《十九大精神閃金光》,以「三句半」的形式,把「大道理」轉化為「大白話」,及時把十九大精神宣傳到群眾中去,2018年1月3日的人民日報頭版對此進行了報道。他還編寫了《實現中國夢的正能量》《閒時雜韻錄》二書,自費2萬餘元印製,無償贈送給貧困戶、村社幹部和學校師生,引導幹部群眾銘黨恩、感黨情、跟黨走。
「落後的觀念不改,不好的風氣不變,窮根就拔不掉」,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楊秀才心裡十分著急。黨中央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讓楊秀才思潮澎湃、激動萬分,對自己堅守的事業有了全新的認識——「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
「隔壁3社有家貧困戶的兒子一直沒談成對象,就是因為姑娘們對嫁給貧困戶有顧慮。貧困並不光榮,勞動致富才光榮。要依靠黨的好政策,自力更生把貧脫,自家娃娃的婚姻大事就不愁了。」楊秀才一席接地氣的大白話,讓貧困群眾感同身受,「楊秀才講的話,聽得懂、有道理,莫為了貪圖扶貧政策的蠅頭小利耽擱了自家娃娃喲」。在脫貧宣講、助力鄉村文化振興路上,楊秀才正在大步前進。
以腳步丈量真情 濟困於急難
「每戶貧困戶致貧的原因都有不同,我們要逐一了解,因戶施策,才能真正實現精準幫扶。」楊秀才始終秉持著這樣的理念。作為分水鎮退休幹部黨支部書記,自2016年起,楊秀才帶領支部23名黨員與大碼口村的貧困戶「結對子」,3年來,他堅持走村入戶找貧根、爬坡上坎尋對策,行走1萬餘里,為貧困戶解燃眉之急、克急重之難。
楊秀才發現很多鄉親有點小病小痛,卻捨不得去醫院就診,最終病情加重導致家庭貧困。楊秀才在走訪貧困戶的過程中,將他們的病情詳細了解並記錄下來,一有空就向醫生請教診療方法、學習醫療知識,還經常自掏腰包給貧困戶買藥送藥。日積月累,楊秀才自學掌握一些常見疾病的防治方法,常常向患病群眾普及診療知識,指導他們科學用藥,不讓易治小病發展成貧困群眾的拖累。他還帶領家人和支部黨員為勞動力缺乏的貧困戶助耕助農,為因疫情導致養殖失敗的群眾購買雞苗、鴨苗,在鄉村糾紛調解、環境整治等現場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看見有因貧失學的兒童,楊秀才都看在眼裡急在心上,絕不能讓貧困代際傳遞。他向貧困學生送文具、送書本,每年向2名貧困高中生資助2000元生活費用,先後幫助11名因貧失學兒童重返校園。
以黨性凝聚人心 幫貧重長效
第一次到大碼口村,楊秀才就發現這裡良田撂荒情況突出,這件事情就像針一樣扎在他的心上。他與村「兩委」商議決定,再難再苦也要把良田復耕。楊秀才發揮黨性強、威望高的優勢,一戶一戶走訪做工作磨破了嘴、跑累了腿,協助村「兩委」破除了工作中遇到的各種阻力,全村最終實現復耕撂荒地300餘畝,年收稻穀10萬餘斤,桃子、核桃2萬餘斤,貧困戶戶均年增收300餘元。
「要鞏固脫貧成效,必須要發展產業。」楊秀才多次到成都、重慶、綿陽等地,通過分析家鄉資源優勢、成本優勢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講述家鄉故事,動員在外成功人士回鄉創業,成功引進遂寧「辛農民」糧油有限公司落戶分水鎮,實現了全區油菜籽的本地回收,分水鎮的油菜籽回收價格比市場價高出0.2元/斤,實現了企業和農戶的雙贏。嘗到「甜頭」的楊秀才更是將產業脫貧、產業興鎮放在了首位,在他的促進下,分水鎮建立了「老乾支部+回鄉創業支部脫貧攻堅示範基地」,先後引進四川萊信諾食品有限公司等企業6家,發展養殖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共28個,回引資金3.6億元,助推全鎮貧困戶戶均年增收600餘元。大碼口村也於2017年成功通過了省級脫貧驗收。
楊秀才始終心繫家鄉貧困群眾,善舉傳遍分水鎮各個角落,但他和老伴卻僅有一間16平方米的小房子。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深刻詮釋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初心不改、使命不渝的情懷,在決戰脫貧攻堅、助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書寫出一道夕陽正紅的靚麗風景線。(安居區委組織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