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簿書訟獄」之間修行|周琴娜法官的「知行合一」

2019-12-16     杭州檢察

浙江天平 今天

屬官:「先生之學甚好。只是簿書訟獄繁難,不得為學。」


先生:「簿書訟獄之間,無非實學。若離了事物為學,卻是著空。」


王陽明和屬官這段「格物致知」的對話,寧波市江北區法院慈城法庭庭長周琴娜再熟悉不過,如同為她十幾年法官生涯做了個完美的註腳——


審判工作無疑是「上乘修行」

格物致知之道盡在其中



她如痴如醉,在「簿書訟獄」中刻意練習「六不可」,在問題和難題中尋找、應對,乃至知行合一。



使法律事實無限接近客觀事實


「不可因其應對無狀,起個怒心;不可因他言語圓轉,生個喜心。」——《傳習錄》

周琴娜理解,即便經濟較好的寧波,仍不乏訴訟能力較弱的當事人,無力委託律師,起訴時書面證據短缺,所述詞不達意。法官如生煩躁之心,簡單駁回,雖可謂「法律事實」無誤,但也只「勉強無誤」。同樣,亦不能因一方提供借條、匯款憑證、收條等證據,對借款經過的陳述滴水不漏而生「喜心」,乃至掉以輕心。如若案件涉及職業放貸人虛假訴訟,一不小心,審判權反成不法者牟利的工具。

她曾不遺餘力主動調查一起借貸案件。

李某起訴趙某,要求歸還借款本息15萬元。趙某抗辯:「實際出借人為王某,並已按月利率10%支付了十個月利息。」但因涉嫌犯罪被羈而無法舉證。

李某全然否認,以為拿著借條穩坐釣魚台。

案件是否這麼簡單?周琴娜根據趙某提供的線索順藤摸瓜,經過兩個多月調查,先後作了8份筆錄,向銀行查詢四次,奔走於公安局、檢察院、居委會、電信局、趙某單位等,終於使案件真相逐漸浮出水面——被告抗辯屬實。

李某在大量證據面前不得不承認自己隱瞞趙某已還款的事。

趙某感激不盡:「若是沒有法官不遺餘力徹查案件,我輸定了,而且冤死無疑。」

周琴娜說:「法院的主動調查是司法實現其矯正正義功能在程序上的體現,我所有的調查毫無私心,問心無愧。」



不加意而治,不屈意而從


「不可惡其囑託,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請求,屈意從之。」——《傳習錄》


周琴娜理解,「法律邏輯是法律問題,再複雜的案件可以抽絲剝繭,將問題轉化為一定的事實爭點、法律爭點,並運用一定法學方法,對此予以解答。而一旦考量到裁判效果,就不再停留在問題層面,而轉化為難題,對法官的要求從知識上升為智慧。」

寧波一別墅小區交付不足半年陸續出現公共道路沉降,業主一直投訴,向媒體曝光,入住率極低。後開發商對其中一區塊進行修復,但業主不滿意,繼續對另兩個區塊進場修復時,因業主反對入場而未果。後業主代表訴至法院,要求開發商賠償遲延修復違約金100餘萬元,並要求賠償瑕疵修復所致房屋貶值損失等。

周琴娜搜遍裁判文書網,卻未曾出現類似案例,即無先例可循:開發商違約毋庸置疑,但損失該如何界定?業主不允許開發商進場修復是否合理,是否可能擴大損失?涉及250多戶業主,賠償額度低,業主可能不滿,存在維穩風險;而賠償額度高,則總量巨大,是否可能拖垮企業?

種種問題及難題擺在面前,裁判才是真正的考驗。房屋遲延交付可以參照租金損失賠償,那麼遲延修復道路影響對房屋的使用是否可參照適用?別墅出租信息少,但在雙方無法提供進一步參考信息的情況下,是否直接參考網上招租信息?開發商已進場施工,如業主無充分理由否認修復方案,是否可認為業主擴大損失,由業主自行承擔?根據上述裁判思路,根據房屋面積判決開發商向每戶賠償約20萬元損失。

判決一經作出,便在業主群傳開。雖然與最初預期存在差距,但絕大部分業主還是對裁判理由予以接受。其中一位業主代表說:「這份判決說理最周全。」

待判決生效後,其他業主參照生效判決確定的賠償標準、期限等原則,一一達成調解,悉數獲得賠償,總金額逾8000萬元。

持續數年的糾紛得以化解,周琴娜的智識也在修煉。



讓每一份裁判成為「免檢產品」


「這許多意思皆私,只爾自知,須精細省察克治,唯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杜人是非。這便是格物致知。」——《傳習錄》

周琴娜理解,作為一名民商事法官,多的是調停雞毛蒜皮的無奈,但從裁判中體味是非人情,了悟社會百態,學會兼聽、平衡,完成被他人說服到說服他人的過程,個中細節「只爾自知」,省察克治「私」的不二法門為「不爭不惑」,唯不爭而衡平,唯衡平而不惑。

2004年,出生普通農家的周琴娜從華東政法大學畢業,考入江北法院。上班前一晚,母親囑咐:「孩子,我們可以清貧一輩子,但你一定要當個好法官!」母親告訴她,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萬不可做遭人唾棄之事!

帶著如此囑託,周琴娜到了法院。不管是最初在政治處的組織人事工作,還是2008年被調往民二庭的審判工作,她都要求自己交出「免檢產品」。

剛到民二庭,周琴娜無疑是個「小白」法官,萬事從零開始。庭審程序不熟怎麼辦?她就四處搜集院內法官的庭審提綱、兄弟法院、上級法院的庭審規範,居然成了院裡庭審規範的起草者。第一份判決書交由時任庭長呂曉峰審簽時,呂庭長委婉地批評:「裁判文書不是講故事,當言簡意賅,突出爭點。」她仔細翻閱、研讀了一摞摞文書,當第二份判決書送審時,呂庭長几乎未改動一字,就簽上「發」!

如今,她的判決書常在評比中拔得頭籌,早已是青年法官參考樣本。


創造性解決應對辦案中的難題


周琴娜除了研究辦案,還喜歡閱讀,每次都在書中「心有戚戚」。讀蘇力《大國憲制》,被其中一語打動:「問題會有答案,難題則沒有答案,只能解決,創造性地解決,更多時候,則只能應對。」

「太對了!」她拍案叫絕,被點中了的感覺。要知道在辦案中發現難題,她最會「折騰」。

江北轄區內鋼貿企業聚集,鋼鐵買賣合同糾紛多。「主要涉及到合同主體、貨物數量、違約金高低等問題,爭議大。」周琴娜分析,這類案件判了這麼多年,怎麼問題還是重現?法官就這樣重複機械辦案,任由案子紛至沓來?

她聯繫了寧波市鋼鐵行業協會。一對接,協會早已想要規範經營,正是求方無門。於是,周琴娜選取典型案例開庭邀請旁聽,進行座談,針對問題給協會發出司法建議。

之後,因合同簽訂、履行規範,爭議小了,當事人服判率提升,上訴率下降。

她再接再厲,用該模式與租賃、物流、保險、銀行、二手車等行業協會都建立了良好互動關係。她說,通過一個案件規範一類案件,減少糾紛,實現司法對社會的治理擔當,不失為訴源治理的有效途徑。

常有律師和周琴娜說,到法院領取訴訟材料面臨各種難:費時多,停車難,法官接送難,法院能否寄快遞,郵費可到付?

制度沒規定,但律師的理由很正當。周琴娜沒有簡單拒絕,她2012年就註冊了公共郵箱,方便法院及當事人、代理人相互送達訴訟材料,高效、便捷、經濟。

隨著庭審改革推進,沒有書記員記錄,怎麼辦?周琴娜就推行庭前會議表格化,由法官或法官助理主持庭前會議,告知訴訟權利義務、固定訴辯意見、證據交換、確認無爭議事實及爭議焦點等。小小表格有大作為,還被評為2017年度寧波法院創新成果優秀獎。


全身心投入案牘的「心流狀態」


從一名法科生到十多年審判生涯的法官,周琴娜發覺自身已悄然改變,不再動輒孟德斯鳩,少了些揮斥方遒的銳氣,卻多了些沉穩與冷靜,越來越能夠面對乃至接受現實,越來越能夠體會到「司法實踐的本土化」性質。

對於辦案越來越有感覺,在全身心投入的「心流」喜悅中,帶領團隊披荊斬棘。

江北法院民二庭,平均年齡不足30歲。而她主持工作時,剛滿30周歲。

善於思考的她,自有一套。對新人,周琴娜制訂《商事案件審理程序規範細則》,類似員工手冊,明確分工及工作要求。

對於審簽的判決書中發現的問題,她會另列一張紙,細細述來,要求承辦人對所列問題進行思考。她總是強調:「不要為了辦案而辦案,一定要多思考總結,辦一個案件要學會辦一種類型的案件。」

有些人思考不深入,判決書甚至改了十稿才通過。當精益求精成為團隊自覺意識時,管理就輕鬆了。

隨著司法改革的推進,根據「審理者裁判,裁判者負責」的審判權運行機制,作為庭長的她,工作重心從庭務管理轉向了審判,無須再對庭里其他員額法官的裁判文書審核,一度,她覺得「輕鬆了不少」。但漸漸地,她發現,案件發改率越來越高。

周琴娜的神情變得凝重。怎麼辦?

為破此難題,在分管領導建議與支持下,周琴娜開始探索裁判要旨討論制度,只要法官認為案件有爭議,在宣判前均可提交討論,全庭法官、法官助理集思廣益,為獨任法官或合議庭提供參考性意見,並為專業法官會議、審判委員會「過濾」案件。討論要求反饋書面意見,倒逼參與討論者盡心盡責,同時,確保全程留痕。

從2018年7月至2019年11月,周琴娜所負責的審理疑難民商事案件的民事審判庭適用裁判要旨討論制度討論案件138件,一些案件討論結果改變了主審法官原來的意見,這部分案件無一被發改。同時,討論案件數量也呈下降趨勢,2018年半年討論71件,2019年11個月僅討論67件,即月均2019年僅為2018年的50%。

周琴娜說,這充分說明法官的司法能力有了質的提升,很多類型問題裁判尺度有了統一認識。看著整個團隊呈現出集體心流的狀態以及滿滿的獲得感,看到年輕法官、法官助理的成長,感覺很幸福。



法官的「知行合一」


法官的知行合一,不僅在辦案中,還在於日常生活上。遇到他人糾紛時是怎樣處理的?當糾紛與自己利益相關時又是怎樣的姿態?


周琴娜的深刻認識來自2015年的一次勸架。

那年某日清晨,她徒步上班,覺察路口有三五行人聚集,原來兩位大叔起了爭執。

各自騎著電動車,一位臉色白凈,著褐色羊絨大衣,連那電動車亦被整飭一新;另一位戴著頭盔,臉甚消瘦,布滿皺紋,身著灰色勞動服,連那電動車亦蒙著層厚灰。

一眼望去,她在心裡把二位分別稱呼:體面大叔、操勞大叔。

估計操勞大叔趕著上班,爭道搶先,體面大叔便罵了對方。

於是乎,雙方對罵,並作出互毆之勢,幸得協警勸架,二人遂各自走向坐騎。

紛爭既平,繼續前行。

不期,兩位怒火未息,依舊罵罵咧咧。體面大叔一個箭步衝到操勞大叔跟前,掄起拳頭狠狠砸向操勞大叔的頭盔。

雖有頭盔護體,瘦小的操勞大叔仍不由佝僂了身軀,眾目睽睽之下,隨即還手。

瞬間,二人扭作一團。協警忙於維持交通,無暇勸架。圍觀者,也是看熱鬧的多。

周琴娜已經走過現場十米開外。原想繼續前行,畢竟一嬌小女子勸架的大機率結果是挨拳頭。

可腳步還是不由自主往回折,口中勸叨:「小事而已,別把事情鬧大,好了好了……」竟生生將兩位大叔分開。

看著體面大叔騎上電動車,乘著左轉彎通行指示燈,罵咧著「勞什子」,一溜煙走了;操勞大叔一人,雖並不心甘,啐上幾句,也只得離開了。

周琴娜繼續走向法院——矛盾糾紛的聚集地。作為一名矛盾的調處者、糾紛的裁決者,雖對各種紛爭習以為常,但也怕、煩那種因雞毛蒜皮之事未及時有效處置而升級到不可收拾。故而,才有這番多管閒事。


見慣糾紛的人,不是怕糾紛,而是看不上糾紛。

周琴娜笑著說,只想說「不值得」。

真正彰顯氣度、涵養乃至智慧的,是在處理與自己關聯利益衝突時的表現。是斤斤計較,氣急敗壞?還是閒庭信步,退讓有度?

「這是一種知行合一。」她說,在那一年,生活中有些變故,她能越來越發平和、寬容、大氣,何嘗不是法官職業中習得的妥協退讓。「這種退讓,不是無原則的妥協,底線之內的退讓,未嘗不是得。」

因糾紛將良辰美景消耗殆盡,不值!

她在別人的糾紛里修行,最終解決了自己的糾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55aD28BMH2_cNUgPGq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