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里隱藏的職場大道理:先有付出,再問收穫

2019-10-12     遇見懶茶

有朋友說,《道德經》實在太難了,讀不下去!

而羅大倫說,不是你讀不下去,而是你得自己去悟。

每個人悟到的道理,都不盡相同。

他認為:「《道德經》的源頭應該是上古時代,國家君主在治理國家過程中,總結出的領導者法則。」

旨在告訴一個組織的領導者,應該有什麼樣的品性,如何修煉自己,才能成為一個好領導。

道德經,一直被譽為聖人之書,尤其在管理和帶人上,關於「爭與不爭」,自有其獨到見解。

可以說,一本《道德經》,就是一本「領導力法則」。

01

先有付出,再問收穫

道德經第七章有曰: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什麼叫後其身而身先?

西安交大韓鵬傑教授提到,你越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後面,大家覺得你這人可交,覺得你領著大家,大家不會吃虧,大家越往前推你。

一個團隊的領袖,如果什麼好處都想搶在自己手上,什麼利益都想自己獨占,那麼久而久之,團隊一定很難齊心,最後會被他人推倒,而選擇更好的領導跟隨。

而當你越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後面,大家就越願意跟隨你。

新東方的俞敏洪曾講這樣一個故事。

他創立新東方後,初期發展順利,公司也已初具規模,但他需要尋找更優秀的合作者,把整個蛋糕做大,把教育培訓的市場做得更強更穩。

於是他跑到美國和加拿大去找他曾經那些大學同學。

為了讓同學們相信自己有實力,他大把大把地花美元,表現得自己很有錢,公司未來很有賺錢潛力的樣子,期望以「錢」來打動同學的心。

後來,同學們果真回來了,但理由卻令俞敏洪十分意外。

他們說:

「俞敏洪,我們回去是衝著你過去為我們打了四年開水。」

「我們知道,你有這樣的一種精神。所以你有飯吃,肯定不會給我們粥喝,所以讓我們一起回中國,共同干新東方吧。」

原來,大學四年,俞敏洪每天堅持打掃宿舍衛生,每天為同學們打開水,風雨無阻。

他不覺得這是個什麼苦事難事,而是,力所能及的小事而已。

沒想到,他曾經承包了打開水的活,多年後,竟成就了今天的俞敏洪和新東方。

看過《中國合伙人》之後,有很多人感慨,什麼時候能找到合伙人?

但卻很少人思考,你怎樣做,才能成為別人心中的合伙人?

所謂「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正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很多時候,正因為你沒考慮自己的私利為大家做事,結果,大家都來幫助你,成就你,最終,你的利益可能是所有人里最大化的。

一個有境界,有智慧,有長遠規劃領導者應該怎樣的?

首先,他應該是一個「先有付出,再問收穫」的人。

領導力,從來不是你去強迫別人,而是你以自己的「無私」,去團結大家,協同奮鬥,為大家擋風遮雨。

就像下雨天打傘一樣,你不為人遮風擋雨,誰把你舉在頭上了?你不曾付出,又何談收穫?

02

不爭,是為爭

《道德經》有言:「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意思是,越是無私的人,其實最後更容易成就自己的私心。

很多時候,作為一個團隊領導人,不能太過於看重眼前的利益,而更應從長遠出發,去發現一些道理,釐清一些事實,堅定一些目標,部署一些戰略。

而從公司層面來講,領導者要更多地放下自己的名利,儘量為員工謀福利,如此,以不爭求爭,結果大家都願意來投奔你,來成就你,是以,事業越做越大,也就不足為奇。

這就是我們所理解的,前後相隨,也就是,「不爭,是為最大的爭。」

前段時間,我參加了某平台的話題活動,需要發表相當數量的文章。

說實話,一天二天還行,若堅持發一個月,真的很耗費精力,說「不殘也傷」也不過分。

但大家聚在一起,熱火朝天地奔著同一個目標,不問前程,但求無愧。

這種「擰成一股繩」干一件大事的豪情,我已多年不曾有。

歸根結底,還是團隊的主理人帶得好。

不但代墊資金先獎勵爆文作者,更時不時發紅包激勵大家……一群人幹勁十足,激情澎湃。

記得他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並感嘆,大家都成長起來,每一個小帳號都成長為大咖,就是對我最好的回饋!

功夫不負有心人。

那次的話題活動,我們團隊以少勝多,大獲全勝,他也得到了應有的獎賞。

可謂,眾望所歸,與有榮焉。

英文里有一句諺語,叫「NO PAIN,NO GAIN」,意思是,沒有苦痛,就別想收穫。

這裡的「苦痛」,不單指字面上的辛苦和艱難,其實還有付出心血和放下自己的利益時,當下內心裡暗藏的掙扎與取捨,而正因為有舍,才會有得的可能。

一個領導,想要在前邊領導大家,懂得把自己的利益稍微往後放。

這樣的領導,一定會有收穫的一天,也一定會吸引更多的人跟隨。

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是」,人之常情也。

03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有曰:「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樂推而不厭,意思是大家都往前推,不厭煩,不討厭。

所以,越是無私的人,其實最後更容易成就自己的私心。

這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要認清的事實和現實。

經營之神稻盛和夫,在他27歲的時候創業。

他說創建公司的初心,就是為了全體員工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幸福而努力,所以他對員工非常好。

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的時候,公司未來6個月的訂單下降了90%,但他要求所有員工正常上班,然後工資按時發放。

當時,很多別的公司都辭退員工,只有他的公司,沒有任何動作。

他如此照顧員工,員工也竭力回報他,拚命為公司做事。

所以,在這次危機中,稻盛和夫公司的所有人,不懈怠,不放鬆,一絲不苟往前走,最後,公司股價不升反跌,飆升為全日本第一。

為何別的公司萎靡不振,而稻盛和夫的企業,卻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呢?

稻盛和夫說,眾志成城,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至關重要。

他能放下自己的私利,完全為員工去考慮;另一方面,員工也更願意為他的企業拚命。

既成就自己,也成就公司,而公司股價飆升,也能更多更好地回饋員工,三贏。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也就是說,你放下自己的私利,為大家做事,反而得到更大,成就更大。

古往今來,這樣因為不爭而取得更大利益的故事,不勝枚舉。

就像馬雲,很多年前,有人採訪他說,你的競爭對手是誰,他說沒有。

沒有競爭對手,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04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很多人認為:「《道德經》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來悟的,結合生活,工作,經歷等等,去猜透它。它就像是一把尺子,哪裡做的不好,哪裡做的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

確實,《道德經》可以說是一本智慧之書,上到萬物起源,下到為人處世,老子對這些問題的本源都想的非常通透。

而全書的「文眼」,則在它的最後一句:「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你位置高,你做的事情大家都看得見;

你越不爭,大家越往高舉你;

你越不爭,大家越往前推你。

所有的一切,還是回歸到「為而不爭」。

大道至簡,其中深意,其實早已在你心中。

《道德經》,短短五千言,卻博大精深,涵括百家,包容萬物。

給後人在領導力等多方面以無限的啟迪與智慧,可以說是一筆無價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所有人鑽研深入學習,並與實際結合,提升自我,提升領導力。

作者:懶茶,有書、富書、慈懷讀書會、卡娃微卡等多平台原創作者。願以最真摯樸素的文字,打動你最柔軟的內心。

懶茶原創作品,感謝閱贊,盜用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3klwW0BMH2_cNUg9k7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