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on Gudim是莫斯科插畫藝術家,他腦洞清奇、心思細膩,作品主要以單幅、兩格或者四格漫畫為主,沒有旁白,純粹把控畫面感。
作為紅遍社交網絡的插畫藝術家,他擅長用簡約的畫面描繪生活中讓人意料不到、有時甚至是荒謬可笑的現象,主題往往與職場、個體存在以及社會現象有關,時而讓人忍不住爆笑,時而迅速戳中人的痛點,繼而引發深思。
考驗智商的時候到了,來看看他玩壞了哪些生活中的場景。
01
有時候我只想給世界留下一個背影
02
我很好,只是暫時拋錨了
當Gudim在Instgram的粉絲數達到650,000時,她舉辦了個人首場展覽。
03
現代人口生產方式
Gudim居住在莫斯科,他形容這個城市是「熙攘的、時有灰霾的大城市」,他喜歡觀察城市的景觀,特別是與人的互動,他將這些場景轉化為他的思考背景:或是網際網路上的社交媒體世界,或者是現實中的職場生活,還有諸如咖啡店、地鐵、馬路、戶外、自己家裡等各式各樣的生活場景。
04
口罩
在2019年底爆發的席捲全球的疫情下,Gudim以他的視角調侃著口罩和新冠病毒背後的社會現象,帶著一種現實主義的詼諧色彩:在與病毒共存的新狀態下,人們需要認清自己究竟在害怕與焦慮什麼。
05
耶穌,你家裡有WIFI嘛
06
商場裡五折也可能是這個樣子
Anton是個很會講故事的人,幾乎不用傳統漫畫里的文字對話,只通過圖像和人物動作,就能把藏在你內心的小心思、你不為人知的心酸日常給挖出來。
看了他的很多漫畫,我一邊感覺扎心,一邊又在暗戳戳地想:他怎麼凈瞎說大實話!
07
今天,下床即勝利
確實在創作的路途中Gudim一直在「磨刀」。當在採訪中被問及如何保持自己思考狀態的敏銳時,Gudim回答:「需要訓練,將此作為一種技能(skill),並且不斷在操作中提高這種技能」。
08
3D遭遇了降維打擊
09
牽手了。。。嗎?
10
Baby in Car
Gudim的作品中經常採用二格漫畫來表象兩極分化的情境(ambivalence)
「諷刺」從一開始就帶有「風趣」(wit)。在中國文化里,諷刺往往以婉言隱語相譏刺。
與mock(譏笑)、irony(諷刺)不同,在創作上,比如文學作品中取用的是satire(諷刺),後者更多與社會、政治相關。這和Gudim作品中的影射是一致的。
11
預警!前方是可能是愛情的深淵
12
火車,來了!
13
你滑板下的浪可能是神仙麵包上的果醬
14
你有一條新的消息
15
今天吹一個有文化的泡泡
16
關上窗,繼續工作!
17
你看到的我過的很好
Gudim筆下的「喪文化」是對「高光時刻」的反向聚焦,以及功績後的「倦怠」現實。
Gudim的作品可以在中國找到豐厚的讀者群,因為有來自對自我存在狀態的深深的共鳴與認同——從19世紀工業革命的異化到如今的景觀社會,倦怠與喪的不斷累計。
同理,還有美國動畫馬男波傑克。Gudim的首本中譯本《人生很好玩,但有時也很喪》(so sad so happy)直接將他「諷刺的力量」變成一種「喪文化」的典範。
18
放水,泡個澡
19
大型愛情翻車現場
20
來個電話把我的APP都震掉啦!
21
這是不是健身房的你?
諷刺、倦怠、喪,如在此戛然而止,就會像呼吸出了氣,沒有繼續吸入一般的尷尬。
在Gudim的作品有一股可以輕易博得好感的力量,用網絡術語來說,是「扎心」,是「小確幸」。
22
起床上班
23
這方案不行,可以扔掉了
Gudim一直在深刻觀察這個世界,但總保留合適的距離與分寸,踩著自己的節奏行事。
他的作品也蘊含以上兩者的氣質:那便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交織,共振出想要「直面殘酷現實」卻又「不離棄溫柔」的新人類情懷。
這適合每一位心底里但凡有點兒夢的人,適合每一位酒醉後想要清晰的人。
24
充電可以,記得插到電源上
25
椰子掉了,可以生出小椰子嗎?
26
只是一副菠蘿手套啦
27
新年煙花棒燃放教程
28
家庭和工作和死亡
29
帽子上的球是冰淇凌吧?
把帽子看做甜筒,所以可以給帽子加上冰淇淋,變成一個甜筒——這是都市裡的現實浪漫主義,是Gudim表達慰藉的方式——用一個甜蜜的符號,比如冰淇淋作為引子,牽引都市人踱步至做夢的片段:無需宏大敘事,一湯匙的冰淇淋足以讓美好小憩。
有哪些作品戳中了你的內心?生活中的小細節還是要仔細玩味,送自己一幅也很不錯哦!Anton Gudim授權的插畫上新啦!
作者 | Anton Gudim
授權來源:上海著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作品使用及購買請聯繫:zhuqing_clear@vip.126.com
更多腦洞作品見新浪微博:著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