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三門10處最美古村落,尋常少有人知的秘藏風景

2019-12-28     古村記

浙江台州,三門。

西枕天台山,東瀕三門灣,山海之間,總有秘藏風景。

這裡據說是中國最鮮美的小城,這裡有最美的寧靜韻味。

在這個美好的土地之上,一起來尋覓最美的10處古村落,你可曾去過幾處?

1 岩下村

三門縣橫渡鎮,村莊前溪後水,西部山崖有清泉飛瀑,奇山異石,風光旖旎,至今仍保持著田園牧歌式的原生態風情。


岩下古村整個村落以明清古建築為主,至今仍保存200餘間,傳統四合院落式的古民居建築,並以青石板和卵石鋪地,踩在這歲月輪迴里打磨光滑的鵝卵石路。


岩下村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北宋名臣、水利學家羅適後裔的聚居之地。至今仍遺留祭冬習俗、古建築營造技藝、道情(用當地方言說唱的一種曲藝)、跳馬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 東屏村

位於台州市三門縣橫渡鎮,形狀就像是一個鴨梨,由一條小路蜿蜒而入,村東的東坑山,形似一座帷屏,故名東屏。它是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中國畫里的村莊。


東屏很美,青山簇擁,綠水繚繞,曲巷縱橫,古宅幽深,是個不可多得的好地方;東屏名聲不小,被稱之為「遠離喧囂的山水畫廊」,遊客心中的世外桃源。


掩藏在群山的東屏,與世隔絕般的安寧,山上的樹木的年輪增了一輪又一輪,村外的大海潮起潮落帶走了什麼又留下了什麼?可東屏始終安安穩穩的在那!你來或不來,東屏都靜默不語!


3 沙柳村

三門縣沙柳鎮沙柳村,龔家宅院最為出名。始建於清光緒二年,宅院建築為四合院結構,東北西三面,系造尺八尺迴廊。天井與台階均系精做石板鋪設。


廊上柱頭桁木,背弓升斗,立體造型,有機接疊.院子北面左右兩側有花壇,壇上石欄,龍鳳花卉,浮雕精湛。


東西兩廂房門窗為大小拷藤,立體圖案.大門上四角飛檐亭子,婷婷玉立,堆作靈巧,圖像清晰,宅與東西兩廂房馬頭孱相應配合,外觀氣宇軒昂.綜觀合院,風貌典雅,古樸美觀。


4 橋頭村

橋頭偏居橫渡一隅,在眾多的村莊裡,她很容易被忽略,但當你走近她,她那別致的江南民居風格,濃郁的田園氣息,或許會讓你找回似曾相識的鄉土記憶。


橋頭村是橫渡鎮保存較好的古村之一,村內古樹參天,石徑縱橫。在這座擁有七八百年歷史的橋邊,矗立著兩棵銀杏和一棵朴樹。以古橋為中心,村間石子小路向村中其他地方發散而出。


有一天,你到了橋頭,在古樟下體驗秦棋,在田園裡享受自然,在幽徑中尋找回憶,橋頭溫暖的陽光穿梭於微隙的氣息,讓你停下煩忙的腳步,沉澱心靈,隨心所欲舒倘,漫長。


5 祁家村

位於三門縣城東南4公里,原屬葛嶴鄉,今屬海游鎮。村落以祁姓為主,內有祁文豹故居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當地《祁氏宗譜》記載:宋朝,祝、施、羅、祁四姓從福建遷居於此。唯獨祁姓興旺,故村名祁家。時至今日,這裡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蹟,如祁家祠堂、王家祠堂、祁家庵、王家庵等古建築。清光緒二年重修的祁家祠堂內,懸掛清光緒翰林章一山的「要觀結場」金字匾。

走進村子,隨處可見青石鋪地的巷道,縱橫連接的飛檐走脊,錯落有致的照壁、門巷、祠堂、廟宇,散發著古樸典雅的風韻,讓人追憶那早已逝去的繁華和榮耀。

在眾多古建築之中,祁文豹故居規模最為雄偉,保存也最為完整。祁文豹故居,始建於清宣統元年(1909),歷經十年才完工。建築占地面積1990平方米,坐北朝南,東面為緩緩流淌的溪坑,其餘三面皆為民居。

6 婁坑村

隸屬三門縣珠嶴鎮,位於三門縣珠嶴鎮東北面,距縣城西南7.5 公里。村落以俞姓為主。村中的俞氏家廟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村落新屋與舊宅雜陳,寧波至台州的古驛道,靜靜地穿村而過,似無驚人之處。可在白牆黑瓦的小巷深處,鵝卵石鑲嵌的古驛道,古樸凝重。檐牙高挑的馬頭牆,讓人感受到濃濃的歷史文化積澱。

俞氏家廟始建於明弘治元年(1488)。它坐西朝東,面朝婁坑溪,背倚貴人山,三面皆為民居簇擁,總占地面積 554平方米。俞氏家廟為傳統木結構四合院式,沿中軸線自東向西依次為門廳、戲台、天井、正廳等建築。門廳與正殿兩側分設兩層廂房。潔白的粉牆,黝黑的青瓦,鱗次櫛比的獸脊飛檐和翹角,高低錯落層層昂起的前五檐後四檐的九檐馬頭牆,氣勢恢宏,極為罕見。

7 黃泥洞村


黃泥洞村距三門縣城約20公里。古村坐落於蛇蟠島大蛇山南麓的山坳里,村前有著清亮的水塘與成片的農田,遠處則是廣闊的灘涂和浩瀚的海洋。

黃泥洞村的採石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唐宋年間,彼時的蛇蟠島還沒有正式定居的島民。當時,在島上採石的工人們,用廢石材蓋了幾間簡陋的房屋用以休憩,這些便是黃泥洞村最早的石頭屋。後來,部分採石工人在島上定居下來,這才慢慢有了「黃泥洞村」。

醬紅石牆、黛青弧瓦,看似隨意鋪疊,細觀之下,無一處不藏著祖輩們獨特的壘砌手法。樹蔭下的石屋透著一股古樸凝重,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格外樸素美好。


漫步古村,錯落的石屋古韻猶存,屋前的石凳似邀人落座,石板鋪就的羊腸小道,不知又延伸到哪裡……古村如畫,石屋有魂。村裡的老人回憶說,當時島上開採的石材遠銷各地,村裡過半村民依靠石材開採、買賣等謀生,黃泥洞村也因採石而聲名鵲起。

8 小莆村

位於三門縣城東11 公里,隸屬六敖鎮。地處馬向山西北麓,三面環山,唯北面為濱海平原,塊狀聚落,呈半月形。該村是現代著名作家、翻譯家林淡秋的故鄉。

走進三門縣小莆村,漫步在幽深的小巷,腳下的卵石被時光雕刻得光滑圓潤,抬眼是高聳的馬頭牆和直入雲霄的旗杆,一股遠古的渾樸瀰漫期間,到處都留下深深的歷史文化烙印。沿著卵石小道,眼前是林淡秋筆下的故鄉小景,是修繕一新的雙桂書院,橫臥村口的石拱橋,巍峨的鄭公山,溪畔的石碾群,還有因抗倭而築的巡檢司古城,無不洋溢著濃郁的古樸氣息,就像一幅浙東民情風俗畫。

據當地《林氏宗譜》記載,先祖元朝末年從象山雞鳴過三門灣,見此地山明水秀,谷深林茂,山環海口,水漲坡塘,景色宜人,而擇小埠茶山而居。因遠祖來自福建莆田,而自稱小莆。

綿綿七百年,小莆人背山面海,農耕漁作,雖地處海隅,卻一直推崇忠孝育人、耕讀傳家,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

小莆村自然風光雄秀,它背枕鄭公山,山高林密,谷幽岩奇。位於村南的滴水岩瀑布,一道水簾從60米高的崖頂一瀉而下,震盪山谷,有「三門第一瀑」之稱。

小莆村地處海隅,時有風暴浪潮侵襲,自古鄉人便對神靈恭敬不怠,建有大小寺廟十餘座,當境殿、護家廟、集慶寺、南大竺寺、浦珠庵、關帝廟、新殿、城隍廟、白鶴殿等。這些廟宇與村中的民居相映生輝,使村落多了幾分幽深厚重的氣蘊。

步入小莆村,就會發現村口的石拱橋靜臥於溪流之上,那偉岸而優雅的雄姿,卻多了幾分古樸的韻味,名為登雲橋。

橋西北百步外有一座雙桂書院。清雍正年間(1723-1735),當地林氏家族為解決本族子弟求學問題,在村頭古庵遺址集資修建書院,因緬懷先祖兄弟同科蟾宮折桂而取名「雙桂書院」。雙桂書院坐北朝南,三合院式磚木結構,古樸而莊嚴,依稀顯示出當年書香門第的氣派。

9 吳嶴村


「唐峰山下語溪橋,三塘七井半邊月。六板橋頭十二窗,水閣涼亭二十柱。」這是明朝時候對三門吳嶴古村的描述,四百多年來,唐峰山依然,語溪橋還在,半邊月尚存,六板橋不見。十二窗已少,水閣涼亭還能依稀看見往日的影子。

吳嶴村屬於三門縣珠嶴鎮,清屬台州寧海縣仙岩鄉四十一都一圖,古時,台州府至天台、寧海的驛道穿村而過,今沿村東南而過的是杭溫公路。

走進村子,首先看到的是一條潺潺的小溪,叫吳嶴溪,也叫語溪,溪上有七孔的石板橋,這就是所謂的「唐峰山下語溪橋」,橋墩有些破損,寫滿滄桑,溪邊有一顆古樹,鬱鬱蔥蔥,活力依然。

從古樹不遠處走進吳嶴古街,仿佛倒流了好多年,古街不長,但是處處都留著歲月的痕跡。

據《吳氏宗譜》記載,唐昭宗乾寧年間,吳集義從紹興遷居於此,小小的山嶴里,吳姓的子孫繁衍生息。走進古街,我遇見了一位衣著樸素的72歲的吳偉培老人,他熱情地當起了我的「導遊」,帶著我走街穿巷,對古村的點點滴滴,如數家珍,言語中透露著對家鄉深深的愛。

吳嶴祠堂始建於清嘉慶年間,別具一格,仿造皇帝金鑾殿式樣,三間開、三朝門、三進式院落布局,前楹大門、中楹大殿、後楹祖台,最為特別的是從大門進來的天井鋪有1.55米寬的石板,名曰「黃道街」,作為皇帝進祠堂朝拜先祖的過道,「黃道街」穿戲台而過,戲台板是活的,可以隨時拿出來,這種布局在台州的祠堂中是很少見的。

10 任家村


浙江台州,三門縣亭旁鎮,有一個遠近聞名的「杏梅古村」。每年春暖花開季節,紅梅伸展於白牆黑瓦之間,花團錦簇,馥郁飄香,吸引不少遊人駐足觀賞。此「杏梅村」,真正的名字叫,任家村,一個美好的古村落。

據《獅峰任氏宗譜》記載:「始祖於元皇慶二年(1313),自新昌雪竇先遷於竇嶴,不合其意,越三年,再遷於嶴樓,旋又遷獅峰之麓。」

從亭旁鎮步行去任家,過寧和溪,左側不遠處的高墩就是明代任大冶的墓。墳頭青草萋萋,400多年了,墓碑雖然有點剝蝕、沉陷,基本保存完好。村內現存任大冶官房、太湖石、荷花池等遺址,有為紀念南宋烈女、尚書金殿四女、七女而建的建雄古廟,任氏宗祠等民居宅院仍在無聲地述說著一個浙東巨族曾有的氣派和榮耀,雖然改朝換代到了今天,但這些大宅仍然是一種世族文化在江南鄉村的標識。其中的任氏宗祠,是村中規模最恢宏、構造最考究的建築。


任氏宗祠位於任家村東部,始建於明正德十年(1515),是歷代任氏尊祖敬宗、倫理教化的地方。宗祠建築坐北朝南,粉牆黛瓦。飛檐翹角的戲台突出庭院,四柱方形,單檐歇山頂,三方敞開,無勾欄,施有攢尖天花藻井,莊重中透著秀逸。樑柱之間的雀替雕刻精細,製作考究。台前額坊上高懸「鏡花水月」木匾,仿佛在告訴人們每個人都只是在戲台上走走過場,「出將」、「入相」僅是美麗的謊言,紙醉金迷與燈紅酒綠都只是鏡花水月,洗去鉛華後,留下的是啼痕無數。兩邊柱聯為:「此曲只應天上有,斯人莫道世間無。」每逢喜慶佳節,這裡戲台經常上演戲劇,戲台前人頭攢動,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任氏祠堂除了祭祀祖先外,還是商議宗族大事,執行宗族私法權利,傳承優秀的治家格言、家訓和族規的地方,是舉行重要禮儀活動的場所。任氏宗祠雖然走過了近500年歷史,在歲月的滄桑中垂垂老去,無法避免地呈現出破舊頹敗之狀,可任氏後裔們,一代又一代地守護著這份祖上傳下的家業。

古村記獨立編輯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xMFTG8BMH2_cNUgh_p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