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人人平等?中產圈爭搶「抗衰藥」,逆生長成為特權

2019-11-23   水皮雜談

在生老病死的終極宿命面前,如今窮人和富人們的差距已越來越大。2018年,英國BBC在紀錄片《要麼變有錢,要麼就早死》中,報道了英格蘭北部小鎮Stockton-on-Tees,在那裡「貧窮,正在偷走人們的壽命」:富人至少要比窮人多活20歲

而英國小鎮所反應的癥結,正是如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縮影。面對日漸擴大的「壽命鴻溝」:過去幾十年內,「世界霸主」美國最富有的 1% 比最窮的 1% 的國民,壽命差距達到了15年;澳大利亞也未能倖免,根據權威調查,澳洲城市富人和窮人的平均壽命最大差距已來到20年。而福利國家的代表挪威,收入最高和最低的1%男性,壽命差距也達到13.8年。

然而富人的腳步絕不止於此,為了「延緩衰老」,擁有頂級資源的富豪權貴們,儘管對長生不老嗤之以鼻,但仍想盡辦法與衰老、疾病的自然規律相抗爭。隨著新的前沿技術不斷取得突破,富人們的期盼正逐步成為科學現實,開花結果。

最早的突破開始於2016年,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在實驗中發現,補充β-煙醯胺單核苷酸(「長壽藥」艾沐茵核心成分)可逆轉衰老,相當於能把人類從70歲的身體機能逆轉到20歲。而2017年以後,哈佛團隊陸續發現β-煙醯胺單核苷酸可修復DNA損傷,增加60%運動能力,延長1/3壽命等功能。

除此之外,麻省理工學院、華盛頓大學、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美國貝勒醫學院等科研機構,也紛紛加入了β-煙醯胺單核苷酸的研究行列。因為發現β-煙醯胺單核苷酸,哈佛大學教授David Sinclair被《TIME》雜誌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100人」。

「抗衰」科學研究的不斷突破,也讓航天大佬NASA(美國國家航天局)打起β-煙醯胺單核苷酸的「主意」。2017年,NASA選擇與David Sinclair合作,希望藉助β-煙醯胺單核苷酸來幫助太空人抵禦太空中的宇宙輻射。然而,真正讓β-煙醯胺單核苷酸「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則是中國基因港。2017年,基因港30多位科學家經過多年攻關,成功研發出全球首款平價「長壽藥」艾沐茵(成本不及日本1/10)。擁有FDA GRAS安全標準認證的艾沐茵,一經問世就火爆中產圈甚至富人圈,並引發瘋搶,入駐京東半年內就獲得了1.3萬多條好評。

而「長壽藥」似乎只是富豪權貴們的「續命」選項之一,近些年,全球不乏富豪們五花八門「對抗死亡」的成功案例:

近日,慷慨捐出6910萬圓明園馬首銅像的賭王何鴻燊,再次回歸公眾視野。今年97歲的賭王,自2009年摔傷住院後,一度被下病危通知書,然而依靠每天86萬一針的補腦素,如今何鴻燊已成功「續命」10年。據不完全統計,賭王10年「續命」花費高達2億港元。

美國最知名的億萬富豪大衛·洛克菲勒,前後總共換過6顆心臟,每顆費用30萬人民幣,最終活到101歲去世。據說如果大衛願意的話,他可以活得更久,只是因為他的五個兄妹都已經相繼離世了,兒子也意外墜機身亡了,所以他才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

2013年,「車王」舒馬赫在法國滑雪時頭部撞到岩石,陷入重度昏迷,甚至連世界權威專家都認為無甦醒希望。不過,在其妻子科琳娜·舒馬赫堅持下,花費近2億元人民幣後,「車王」成功續命。時隔五年後,車王舒馬赫從昏迷中甦醒,震驚了世界。

富豪們瘋狂「續命」的勁頭,也點燃了矽谷大佬們投資長壽經濟的熱情。2013年,Google創始人佩奇和布林投資10億美金,致力於改善人類健康,尤其是應對與衰老及其相關疾病的挑戰;2015年,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豪擲5200萬美元參與德國mRNA疫苗技術研發,該技術除快速對抗疾病,還將有助於提升整體人類的壽命;2016年,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承諾投資30億美元,以在本世紀消滅所有疾病。

隨著海量資本湧入「抗衰延壽」領域,以艾沐茵為代表的前沿科技,無疑將大規模延長人類潛在生命周期變為可能,然而貧富差異卻逐漸將這種技術優勢變成「健康鴻溝」。自2017年被診斷出運動神經元疾病後,61歲的世界著名的機器人專家Peter Scott Morgan,選擇將自己變成「世界第一個完全電子人」,為此他接受了喉切除術,換取可能長達數十年的生命。而對於財力平平的普通人來說,這似乎還過於遙遠。

事實上,「健康鴻溝」的產生並不可怕,未來隨著「抗衰藥」等延壽技術白菜價普及,這一局面有望得以扭轉。但若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恐怕還得需要國家和社會更多關注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