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金振奎
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為學生畢業後的工作打好基礎,讓他們初步掌握科研方法,而大量的發明創造應該是在以後的工作中。
畢竟,人的精力和創造力高峰是有年齡段的,具備了科研能力後,工作越早,經驗積累越多,越能出成績。
但我國目前的研究生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筆者建議應該從以下方面進行改革。
一是縮短學制年限。
目前,在正常情況下,碩士/博士的學制為3年。
但有人統計過,這些年由於畢業門檻過高,只有35%的博士生能按期畢業,大部分博士生畢業需延期至4~6年。
而國外早就把碩士學制縮短到了1~2年。或許,我們也可以把碩士學制縮短到2年以內,博士學制縮短到2~3年以內。
對研究生的畢業年限不設硬性規定,傑出的學生可以提前畢業,國外大學早就如此。
例如,本科畢業後,奧本海默(原子彈之父)用了1年拿到博士學位,時年23歲;勞倫斯(諾獎得主,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奠基人)用了2年拿到博士學位,時年24歲;普朗克(諾獎得主)用了2年拿到博士學位,時年21歲。
不同的學生,水平不同,為什麼必須要一起畢業呢?
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一些人後來成為牛人。如果少年班選拔的方式更注重能力等綜合素質,而不是考試成績,成功率可能會更高。
博士延期的原因,主要是過高的論文要求。應把博士畢業門檻降低到合理的高度,讓絕大部分博士生能按時畢業。
最近,清華大學規定,不再要求博士畢業必須發表論文,這無論對科學研究還是人才培養都是有利的。
高校之所以要求博士必須發表論文,而且不斷加碼,主要是為了大學排名。歐美等國外的大學就不要求必須發表論文,也不去刻意追求排名,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對於學生髮表論文,可以採取措施鼓勵,但不一定必須。
研究成果可以公開的,鼓勵學生髮表論文對學生是有好處的。要求發表論文的,也不要把門檻設得太高,1篇國內核心就可以了,讓學生初步掌握應用或創新方法就夠了。
畢業門檻太高,使很多學生不能按時畢業,甚至拿不到學位,對人才培養反而不利。學制已經太長,再延期幾年,都成「老博士」了,銳氣都磨沒了。
況且,學生髮表不了論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情況下並不是能力問題。
其實,發不了論文的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未必不如發了多篇論文的。但如果拿不到學位,就會被認為是個「廢人」,很難找到好工作。
在國外,學生只是把上大學作為提升自己某方面能力的手段,能否拿到學位對其影響不大,所以才有比爾·蓋茨從哈佛大學輟學創業,蘋果創始人沃茲涅克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輟學創業。
我國則不同,學歷和學位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前途。因此,在制定畢業標準時,我國需綜合考慮對學生本人、家庭和社會的間接影響和成本。
研究生的學制要縮短,小學到大學的學制也應縮短。筆者認為,合理地縮短學制,不僅利於成才,還可節省國家和家庭投入。
其實在大學裡,只有4類關鍵課程:思政類課程、組織管理訓練類課程、科研能力訓練類課程、身心健康訓練類課程。
只要狠抓這4類課程,學生畢業後就有可能展翅高飛,而這些課不需要大量學時,因此可以壓縮本科至2~3年。
教育者應時刻牢記,教育的目的是「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
二是取消課程學分制。
當前,高校把課程學習當作研究生畢業的重要部分,學生必須達到一定學分才能畢業。而實行學分制有如下弊端。
第一,有些課規定是學位課,必須學,不管學生在科研中是否用到。而知識學了不用就會忘記,浪費時間。
第二,占據學生做科研時間。學生的論文研究工作,主要來自導師的課題。
很多情況下,課題下來了,急需學生參加,但學生在上課,脫不開身;而等學生上完課了,主要研究工作也基本結束了,這就使學生失去了參與的機會。
研究生主要是作研究,至於學多少課,學哪些課,應由學生和導師根據需要選擇。
課程成績可以記錄在檔案中,但不列為獲得學位的條件。能否獲得學位,只看學位論文是否達到要求,不管課程學習成績如何,不管是否及格。
可能高校管理部門會感到沒有學習成績,不好對學生綜合評價,不好評獎學金。其實,應改變學生考評機制。
現在的考評,過於重視課程學習成績,卻忽視了學位論文成績。
其實,研究生的獎學金評選放在答辯後,應該是學生在校期間的全面總結、畢業時的獎勵,這樣的評選更全面、更客觀。
三是重視培養管理能力。
研究生不應只會研究,還應會組織領導,會管理一個團隊。管理能力對一個人的日後成功至關重要,甚至比研究能力還重要。
因此,在學校里應強化這方面的訓練。
學校的目的是培養有用的人才。
顯然,不只科研能力強的人才是有用的,組織管理能力強的也是有用的,而且是更有用的人才。
現實是,一些人科研能力很強,但組織管理能力相對較弱。
如果管理能力強,但因科研能力弱而讓一個人拿不到學位,找不到好工作,這也是人才的浪費。
因此,學校和社會不能一味地追求過高的「學術水平」,而忽視了管理能力。學術型人才不是學校的唯一目標。
那麼,我們的教育要培養出什麼樣的人?又該怎樣培養?這是兩個需要不斷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旦確定了最終目標,各個階段的教育就應該圍繞這個目標展開。
儘管不同階段的教育都有各自的階段性目標,但有些東西的培養(如能力培養)是貫穿全程的,是從小就要開始的。
研究生培養目標應主要由教育的終端用戶(生產單位、科教單位、政府部門等用人單位)確定,因為他們知道什麼樣的人能把工作做好,應具備哪些條件才能發展得更好。
企業家、科學家、教育家、行政領導等應根據各自的經驗進行討論,並參與制定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法,而不是全部由學校自己制定。
作者科學網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xingshan
《中國科學報》 (2019-06-03 第8版 博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u6LGGwBmyVoG_1ZddH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