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亮古詩詞:杜甫《望岳》

2019-12-20     閃亮悅聽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登臨山水,給了我們一個不同尋常的視點。當人在山之巔,在水之涯,有時候會真正體會到「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的自由自在。正是因為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個體生命非常短暫,充滿無奈與無常,所以他們才努力在有限生命中去追求無限的價值,在相對的存在中,去追求絕對的意義。這種追求生生不息,轉化成山水之間尋尋覓覓的寄託。

人在遠眺空間的時候,往往也望穿了時光。空間成為一個載體,它越是遼闊,人對歷史那種悠長雋永、肅穆莊嚴的體會也越深刻。無形的時光在有形的空間裡可知可感,動魄驚心。

中國的詩詞上下聯之間往往有著時空的關聯。中國的千古詩人中,用熱淚滌盪江山的一位最深情的代表,就是杜甫。



譯文+賞析

杜甫二十四歲時,貢舉落榜,懷才不遇的杜甫離開長安,來到山東,看望當時做兗yǎn州司馬的父親杜閒,隨後在齊魯大地漫遊,登臨泰山,寫下《望岳》。

年輕的杜甫少年意氣,胸懷天下,登上泰山,被五嶽之尊的宏大氣勢震撼,遼闊的視野隨即開拓出來。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這座秦皇漢武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它到底是什麼樣子呢?站上去才知道,它是如此高遠!縱目四望,南方的魯地和北方的齊地盡收眼底,綿延無盡,青綠的顏色融為一體,大地變成泰山的延伸。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真的是大千造化,造出如此神秀的山巒!站在山之巔,看到山南的青翠是明亮的,像早晨的霞光,山北的青翠是沉鬱的,像黃昏的暮色。同一個靜止的時刻,風景竟是迥異的。

此一刻,人在山巔,「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山巒層雲迭出,胸中長風浩蕩,自己的心胸中仿佛也瀰漫充盈著無際的雲層……飛鳥從遠方直撲山巔,我的眼睛想容納飛鳥的翱翔,眼眶幾乎都睜裂了!

一個人與雲朵、飛鳥、山巒都能融為一體的時候,他才能夠真正懂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每上一重山,視界拓展一個層次,就會看淡一點世間紛紜,人的精神境界也會隨之產生變化。

泰山頂上有一副楹聯:「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大海有邊,它的盡頭真的是岸嗎?還是蒼天為岸能夠延展到無垠。登上了山巔,人與山融為一體,山巔的孤獨的個人,轉變為山的一部分,大山把人融合成了自己的頂峰,這叫做「山登絕頂我為峰」。

登山在中國人的觀念中,不是一種人對自然的征服,而是人對自然的尋訪,同時也是自然對人的接納與成全。只有經過改造的眼睛,才能一覽群山的渺小;只有經過改造的心胸,才能容納山川的壯麗雄奇;只有經過與自然的合而為一,人在登山的時候,內心才會充滿敬畏、謙卑與感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sKBI28BMH2_cNUg34a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