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陽泉最美10處古村落,去過3個以上便是資深玩家

2019-11-04     古村記

山西,陽泉。

古稱「漾泉」,是三晉門戶,晉冀要衡。

這片土地上,如今依然保留著不少美好古樸的村落。

一起來看看最美的10處古村落,你去過幾個呢?

1 小河古村

小河古村隸屬於陽泉市城區義井鎮,地處桃河中游南岸,是以石雕、磚雕、木雕的細膩精緻以及錯落有致的院落建築。小河古村是20世紀20年代著名作家、進步詩人石評梅的故里。村落山清水秀,民風淳厚,素有「禮儀之邦」之美稱,景區內文物古蹟,文化遺存十分豐富。

小河古村群山環繞、依坡建村、河流穿村而過。山勢的自然高差造就其建築特點的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層次分明,許多古建築群保存完好,一派古村落氣象。

保持完整的石家花園、關帝廟、觀音庵等古建築群落堪稱我國北方最具特色的大院民居文化代表,彰顯了小河歷史文化名村的價值和品位。

2 西鎖簧村

西鎖簧村位於平定縣城東南5公里處,隸屬冠山鎮,這裡自古民風淳樸、人傑地靈。村民重教尚文,蔚然成風,是遠近聞名的「文化特色村」,2013年入選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西鎖簧村因地處溝谷,群山環繞,四峰聳立,地形如古代門鎖之簧,故名西鎖簧。整個村落建於避風向陽的凹處,民居大多依山坡向陽處建造。李氏先祖李江於明朝洪武年間由洪洞遷來定居,其時村裡已有一趙姓人家,現村裡90%以上的人家為李姓。

村中現存古建民居大多為明清所建,《平定州志》上有「西鎖簧的宅、宋家莊的台」的描述。西鎖簧之宅主要以李氏同宗一至六股兄弟近20座大院為主,以及趙家院、王家院、張家大院與之相映成輝。西鎖簧村院落的名稱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命名方式,有以地形命名的如:長笸籮院、谷洞院、三階院、高圪台院;有以作坊命名的,如糖房、燒鍋院;有以植物命名的,梨樹院、柏樹院。

在西鎖簧村中心,李氏祠堂、水母娘娘廟前有一棵漢代古槐,為西漢初年(公元前206年)種植,經歷了2000餘年的雪、雨、風、霜,至今依然枝繁葉茂,鬱鬱蔥蔥,被列入省、市級文物保護對象名單,有「三晉第一槐」之美譽。

村裡有「七十二道門」之稱的河西院,綿延幽深的河東院,古樸精美的新舊南院,豪華大氣的八眼窯、糖坊,雕工精美的碾地院、樓院等。這些院落有的保存完好,有的破敗頹廢,有的至今仍有人居住。門楣、抱鼓石、影壁、門欞,精美的木雕、磚雕和石雕折射著濃濃的文化底蘊。

西鎖簧村歷史上不乏經商從仕者。在明末至清嘉慶年間,村民在科舉中中舉、入太學、任儒林郎、貢生、登仕郎者已有數家數輩,門第上掛「耆賓」「鄉飲耆賓」的牌匾也有四五家,尊重儒學、尊師重教蔚然成風。

3 大陽泉村

大陽泉古村位於陽泉市義井鎮。古名德裕城,後因這裡泉水很多,風景甚佳,村中上港井水自平地湧出,故名漾泉,諧音而稱陽泉,陽泉市因此得名。「陽泉春色」為平定古八景之一。明嘉靖年間,以村北寺溝古廟為界分為大陽泉、小陽泉兩村。大陽泉地處小陽泉南側,村子較大,故名。

這算得上一個典型的城中古村。大陽泉街巷是這座千年村的骨架,連通著全村99座院落,高低有致,連綿群。俯瞰古村,猶如爬行的龜蛇玄武。風水學認為,此種村形,出人壽而性靈,其中多為文士。

村中著名古建星羅密布,種類繁多。這些宅院數講究陰陽布宅,有隱遁林蔭的,也有張揚華美的端能看出主人的脾氣品味。村裡原有「七十二眼井七十二道巷」的古傳,著實曲徑通幽。村中至今還立著為紀念五處泉眼的流水石槽。

魁盛號位於大陽泉村的北嶺坡,整個莊園依山大,可以遙想當年之昌盛。

4 宋家莊村

平定縣宋家莊村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即有先民於此繁衍生息。村落形成於元末明初,屬於祖居雜姓農業村,一直屬平定管轄。

舊村中的傳統民居集中連片,大多保存完整,代表了明清時期晉東民居的傳統風格。

院落負陰抱陽,背山面水,因勢構築,隨形生變,崇樓疊院,錯落有致。建築借地勢之高下,使平面空間立體化,山亦借建築的韻律而生髮氣勢,達到了互依互存、相映成趣之境界。

各院落之廂房、戚位、過廳、高房、繡樓、門樓頂部大多為筒瓦滴水、五脊六獸硬山頂型制;屋脊所飾有雲頭、桂花、牡丹、卷草等不同紋飾。

5 娘子關村

平定縣娘子關村,以東河谷海拔僅350米,南岸綿山海拔為850米,高差達500米,在高山深谷之間,一條古道貫穿東西,天下第九關娘子關,就雄踞在這條古道上。

娘子關村也叫「葦澤村」,因與長流不息的綿水相伴,兩岸樹木茂密,河邊葦葉叢生,而得名「葦澤」。隋代娘子關開通商道後,娘子關村便成了人口密集、商旅往來的交通要驛。

娘子關村依山而建,順水而居,分布在長約2公里的沿河岸邊,儼然一派江南水鄉的景色。水給了村子靈氣,形成了「人在水上走,水在屋下流」的人間美景。

村落房舍多為石頭壘砌,每間房屋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水網似的溪水沿著牆基穿房過戶。水從石槽流過,又淌進一個個階梯式的圓形石臼,之後不知在什麼地方消失了。打開院內的「井」蓋,彎下腰就能從裡面拎起一桶盪著水花的河水。

6 駱駝道村

連綿起伏的太行山脈中,駱駝道古村,位於陽泉和忻州五台縣的交界處,海拔1800米,地勢險峻,是陽泉最北的一個村莊,至今還保留著古村落的原始面貌。

駱駝道村依山而建、高低縱橫交錯,百餘座院落巍然而立,整體建築自上而下,隨山勢展落下來,緊密排列,房靠房,肩並肩,規劃合理有序,布局錯落有致,黑色屋頂、黃色圍牆,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發光。

千年古村所有建築裸露在外的骨架都是由色調一致、大小不一的碎石組成。院落與院落之間的距離不足兩米,道路是名副其實的「駱駝道」,狹窄、曲折、盤旋而上。這裡的房屋分上下兩層,一層多是用來圈養牲口、儲藏柴火和糧食,上層是主人的起居室。整個村落幾乎都是石頭砌築二成,所有的一切都離不開石頭。

村內明清大院老宅「梁家院」,已有400多年歷史,靠山而建,整個院落有300多平方米,徽派建築風格明顯,是結合磚雕、木雕、石雕結構的二層四合院。門墩上,精美石雕讓人感到此宅主人當年的身份與地位的不凡。

據悉,明清時代,晉商在往返於忻州、大同時,駱駝道村就成了商幫的必經之地,而駝幫是晉商中以駱駝運輸為主從事貿易活動的主要商幫之一,駝幫商隊把這裡當作主要休息驛站。

7 大窪村

大窪村,位於陽泉市郊區東北部,屬西南舁鄉管轄,全村共有440戶,總面積約4.1平方公里。2018年被列為全國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大窪村是民間舞蹈「踩高蹺」「大秧歌」的起源地。周邊地區傳統的民間民俗文化種類繁多,內容豐富,自清代就有舞龍燈、舞獅子、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霸王鞭等節目。

如今,大窪人還在古村落一側打造了新的大窪新村,這裡保持了北方地區原有古樸優雅的自然環境,又融入了江南小鎮小橋流水、鳥語花香的特點,身臨其境會產生「燈光橋影聞搖櫓,直把三晉作江南」的感覺。

8 瓦嶺村

平定瓦嶺村位於縣城東南 31公里處,這裡群山環抱,溝壑縱橫,整個村落如橫臥在一個「聚寶盆」中。此處石多土少,村中很多房屋由石頭堆砌,路面由青石鋪就,走進其中,給人一種別樣的情懷。

由於此地石多土少,植被相對稀少,只有柏樹、槐樹倔強的生長著,在此危崖亂石之中,因所吸收的營養十分有限,且常年傲風斗雪,以至滿山柏樹形狀各異,千姿百態。這些柏樹與石頭相依相存,可以說沒有石就沒有樹。人們稱之為「石柏」。

二郎廟前的大柏樹六七個人雙臂都不能合抱,古柏樹冠微扁,遮天蔽日,歷寒暑而枝愈繁,經風雨而葉愈茂。其主杆挺拔,虯枝蒼勁,偉岸俏秀。更為難得的是在主杆分枝處生長著碗口粗的、三株並生的黑鐵榴樹(也叫對節樹),樹中有樹,相偎相依渾然天成,成為柏嶺山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瓦嶺村寺廟眾多,這些寺廟依山就勢,高下疊置,與柏嶺山融為一體。其梵宇宮殿或隱於柏林之處,或立於翠峰之巔,或建於幽壑之上,或依於危崖之畔,不拘一格,玲瓏古樸。

9 桃葉坡村

桃葉坡村位於平定縣張莊鎮內。村內有豐富的歷史建築資源,功能性,宗教性建築包括王氏祠堂,關公廟,龍王廟等等。

桃葉坡一帶現存建築多為院落式,建築單體以窯洞、平房、瓦房為主,臨街住宅有少許為前店後宅的形式。

10 上下董寨村

位於平定縣娘子關鎮,因東漢名將董卓在此屯兵而得名。相如今的上下董寨留存著大量的古建築和碑刻,被評為「山西省歷史文化名村」。每年農曆正月十六的「跑馬排」表演,更是吸引了全國各地遊客前來觀看。

「岩崖古道董卓壘,文軌神韻漢山川。」描繪的就是上董寨村。上董寨村位於太行山腹地、溫河岸邊,平定縣城東北。溫河從上下董寨村穿過。兩個村的民居沿溫河峭壁邊緣而建,遠遠望去處在一個平面,構成了一幅壯美的畫卷。

上董寨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人文鄉土氣息濃郁。村落建築有序,基本處於一個平面,橫平豎直,便於排水。縱橫交錯的街巷,聚族而居的民居、幽靜的古剎,交相輝映,形成了獨特的古村落。

上董寨青石砌築千米長的岩崖古石街貫穿東西,至今保存完好。進村走在光滑石道上,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位於村口的接龍橋為單孔石拱橋,據記載清朝時重建。過橋便是村裡保留年代最長的前街。街面由石頭鋪成,兩側是古老且韻味十足的深巷,藏著上百戶風格各異的二進院、三合院、四合院、穿心院等明清院落。

上董寨村古寺廟很多,坐落在村北臥龍崗下的是北宋時期重修的壽聖寺,是省級保護文物。穿行在上董寨村,別有一番古韻。

上董寨村沿溫河南岸向東步行幾分鐘,就來到了下董寨村。當地人用「青石懸崖立村寨,尚武跑馬古風存」的詩詞描述下董寨村。村內一條大街貫通東西,分為東街、中街、西街三個部分。當年,街道兩旁店鋪林立,商賈貿易往來繁榮。大街兩頭有聳立的關閣城樓守圍。在這條大街上,村內每年農曆正月十六仍延續著跑馬這項民俗文化活動。如今跑馬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古村記整理編輯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lIAOG4BMH2_cNUgG7N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