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過歷年真題檢驗
真題對於考研人的意義非凡,是檢驗複習效果的方法中很重要的一項指標。如果不知道現在處於什麼樣的水平,最好的辦法就是做真題。
用真題給自己檢測一下。幾年的題可以放在衝刺階段模考使用,現階段可使用年份稍遠些的真題。做題時,按照真實的考試時間、考場環境。做完後,不要執著於分數的高低,重要的是認真分析錯題,看自己哪一塊沒有掌握。
2、做題時間證明掌握程度
平時刷題時,如果對某知識點了解得不深刻、掌握得不全面,花費的時間必然會較多,做題慢證明了你對該知識點掌握得不夠好,這是你的複習薄弱區,所以要及時查漏補缺,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其次,做題慢還有可能是對該題型不熟悉,沒有掌握該題型的解題技巧,這一題型是你的軟肋,所以要多針對這一類題型的練習,尋找解題方法
3、複述回憶知識點
對於學過的地方,能不能用自己的語言複述出來以及複述內容的完整程度,是檢驗複習效果的一個有效辦法。複述並不要求一字不落地重複內容,而是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闡述內容。內容一定要邏輯清晰,有理有據,能讓別人聽懂,遇到講得磕磕絆絆或說不清楚,甚至是腦袋空白的地方一定要回到課本中再度學習、深入理解,最好可以歸納到一個本子上,方便理解記憶。建議在複述時,用錄音機記錄自己複述的內容,不僅方便看自己的複述效果,還能在一次次的複述中看到自己的進步。
4、總結分析進度
每月都要總結自己各科目的複習情況,可以列在一張A4紙上或專門準備一個總結本,直觀看到自己的複習進度和效果,然後選出優勢和劣勢,調整複習側重點。例如數學,沒有太多要背誦的東西,只有自己按初數、幾何、排組機率一步步從頭到尾總結,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真正為自己所用。對比的關鍵是和過去的自己以及複習程度作對比。考研er們每次複習過後都要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我哪個科目/章節/題型有進步/退步?今天比昨天多學會了哪些解題技巧?這周的狀態比上周有什麼變化?……總結和對比之後,一定要分析原因以及解決方案,例如在紙上總結、對比後,發現自己這周的英語閱讀錯誤率較多,那麼就從知識點、答題技巧、做題心理三方面分析:我是不是這周單詞背的少了?我是不是因為長難句影響閱讀了?我是不是因為不會定位答案而出錯?我是不是做題時被其他分散注意力了?……
5、測算複習時間
量化複習進度,可以把知識切分成一個個小版塊,測算每個版塊基礎、強化和衝刺階段需要用的時間(達到基礎、強化、衝刺階段要求程度的時間),再看看自己目前為止已經完成了多少,從而判斷前期的進度是否合理,以便做出調整。
6、梳理知識框架
在每輪複習結束後,把此輪複習中的知識點梳理成框架,這樣可以從宏觀上認識所複習的內容,清楚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繫,而且在整理框架的過程中,可以發現自己對哪一部分的概念、原理等還有所欠缺。
7、階段測試抓細節
考研er需要在學完各科的每一章,甚至每一節之後,進行階段性小測,查看自己這一階段學到的東西是否能應對題目,知識掌握是否牢固,複習的內容是否有漏洞,哪種類型的題目是自己的軟肋,等等。所有這些問題都能在階段性小測中顯現,從而及時解決。特別在衝刺的最後70多天,更應該查漏補缺,進行模考、專題測等,在做題中快速消化知識。以英語為例,應按照閱讀、翻譯、完型、新題型、寫作做專項訓練,熟悉各部分題型,而不是一把抓,不但效果不顯著,也打擊敏感時期的自信心。ps:小測不必糾結於得分多少,重點是掌握知識,查漏補缺,錯的多是很正常的事。對好答案後的工作一定要認真,要對應教材找到出錯之處,深入理解知識點,然後回到錯題反思到底是為什麼而錯。每一次檢測都是對自己複習效果的反饋,認真複習加上適當地檢測,對自己準確定位,及時查漏補缺、調整複習計劃,時刻追求進步、時刻保持進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fYzX3MBfGB4SiUwQN3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