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四王」對上「四僧」,南北兩個畫派各有特點,更喜歡四僧

2020-06-04     名家書畫鑑賞

原標題:當「四王」對上「四僧」,南北兩個畫派各有特點,更喜歡四僧

明末清初,活躍在中國大地上有南北兩個畫派,北方有受皇室支持的「四王畫派」,南方有在野的「四僧畫派」。風格迥異,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對比一下。

四王畫派共同特點是以"元四家"中黃子久的"恬淡平和"為最高審美標準,追求無一點塵俗之氣,一時學者風從,造成"家家大痴,人人一峰"的局面。按年齡長幼"四王"的排列為: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他們受到皇室扶值,是朝野共賞的人物 ,成為清初畫界公認的正統派。他們的畫風影響中國畫壇數百年。

當時北方清廷奉"四王"畫格為正統,江南地區卻出現一批富於個性的畫家,他們與北方宮廷"四王"崇尚摹古的畫風有很大出入,"四僧"乃當中代表。他們出家為僧,多抱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其中石濤、朱耷更為明宗室後裔。四僧借畫抒發身世之感和抑鬱之氣,寄託對故國山川之情。四人都擅長山水畫,各有風格:石濤奇肆超逸;八大山人簡略精練;髡殘蒼左淳雅;弘仁高簡幽疏。他們雖風格各異,但都竭力發揮其創造性,衝破當時畫壇摹古的樊籬,振興了畫壇。

仙山樓閣圖軸 王時敏

此圖是王時敏為友人陳靜孚之母七十壽辰而作。

王時敏(1592年-1680年),本名王贊虞,字遜之,號煙客,又號偶諧道人,晚號西廬老人,南直隸蘇州府太倉人,明末清初畫家,大學士王錫爵之孫,翰林編修王衡之子,"四王"第一代人。

王時敏主張摹古,筆墨含蓄,蒼潤松秀,渾厚清逸,構圖較少變化。晚清婁東畫派代表畫家與評論家秦祖永之《桐陰論畫》評王時敏:運腕虛靈,布墨神逸,隨意點刷,丘壑渾成。

端午圖軸 王時敏

杜甫詩意圖軸 王時敏

《峭壁竹梅》 弘仁

1646 年 6 月,清軍進攻福建,唐王被俘殺。江韜同一批明朝擁護者躲進了武夷山的天游峰。一年後,時年 37 歲的江韜出家皈依,法名弘仁,號漸江。此後,便不再用俗姓俗名。

弘仁在空寂與幽靜中專心於繪畫創作,將內心的萬千造化通過對山水野趣的感悟,以筆墨的語言訴諸紙上。最終勾勒出來的是一個清俊、冷寂而又充滿藝術靈性的畫僧形象。

清代收藏家周亮工曾言:收藏家以無漸江畫為恨事,江南人家則以有無漸江畫定雅俗。

《幽澗疏林圖》 弘仁

《峭壁孤松圖》 弘仁

王鑑 溪口白雲圖

王鑑(1598-1677年),字元照,一字圓照,號湘碧,又號香庵主,江南太倉人,明末清初畫家,"四王"之一。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出生,崇禎六年(1633年)舉人。後任廉州府知府,世稱"王廉州"。工畫,早年由董其昌親自傳授,董其昌向王鑑表示"學畫唯多仿古人","時從董宗伯、王奉常游,得見宋元諸名公墨跡",與同族王時敏齊名,王時敏曾題王鑑畫雲:"廉州畫出入宋元,士氣作家俱備,一時鮮有敵手"。

山窗封雪圖 王鑑

富春大嶺圖 王鑑

髡殘 層岩疊壑圖

髡殘,中國明末清初畫家。清初四僧之一。俗姓劉,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居南京。幼年喪母,遂出家為僧。法名髡殘,字石溪,一字介丘,號白禿,一號殘道者、電住道人、石道人。他削髮後雲遊各地,43歲時定居南京大報恩寺,後遷居牛首山幽棲寺,度過後半生。性寡默,身染痼疾,潛心藝事,與程正揆(程正揆,號青溪道人)交善,時稱二溪,藝術上與石濤並稱二石。

髡殘 蒼翠凌天圖

髡殘 秋暉蒙釣磯

王翬 秋樹昏鴉圖

王翬(1632年-1717年)字象文、石谷,號臞樵、天放閒人、雪笠道人、海虞,山樵、清暉主人、鳥目山人、耕煙外史、清暉老人、耕煙老人、耕煙散人、劍門樵客,江蘇常熟人,清代著名畫家,擅長山水、人物、花鳥草蟲,筆法洒脫,用墨疏淡清逸。 2011年11月13日晚,中國嘉德秋拍《大觀--中國書畫珍品》夜場,王翬《唐人詩意圖》從8800萬起拍,最後以1.265億的價格成交。

王翬 茅亭賞春

王翬 深山古寺 立軸

竹石鴛鴦 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為明寧獻王朱權九世孫,清初畫壇「四僧」之一。明滅亡後,國毀家亡,心情悲憤,落髮為僧,法名傳綮,字刃庵。又用過雪個、個山、個山驢、驢屋、人屋、道朗等號,後又入青雲譜為道。通常稱他為朱耷,但這個名字用的時間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號並一直用到去世。其於畫作上署名時,常把「八大」和「山人」豎著連寫。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後二字則類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一生對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遺民自居,不肯與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徵手法抒寫心意,如畫魚、鴨、鳥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滿倔強之氣。這樣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態的寫照。畫山水,多取荒寒蕭疏之景,剩山殘水,仰塞之情溢於紙素,可謂「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為舊山河」,「想見時人解圖畫,一峰還寫宋山河」,可見朱耷寄情於畫,以書畫表達對舊王朝的眷戀。朱耷筆墨特點以放任恣縱見長,蒼勁圓秀,清逸橫生,不論大幅或小品,都有渾樸酣暢又明朗秀健的風神。章法結構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繪畫對後世影響極大。

八大山人 枯木來禽圖

八大山人 松鹿

王原祁 松溪仙館圖

王原祁,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生,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卒。字茂京,號麓台、石師道人,江南省蘇州府太倉人(今江蘇太倉),王時敏孫。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觀政於吏部、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後任直隸順德府任縣(今河北省邢台市任縣)知縣,地當九河下流,滏漳諸水復久壅塞,腴田變為污渚,圪劉累泊等處,即古大陸澤為患,尤甚甲子乙丑秋雨連旬,水勢陡發,堤岸盡壊,田萊俱成巨浸。原祁請照淮揚例,永免水荒田賦三千餘金,民困以蘇其餘如,築堤以防水憲,建橋以通水道,斃盜賊以安民命,明僎介以昭典禮,發倉儲以救羸,著跡難以枚舉。丙寅,奉命行取擢諫垣,改翰林,累官少司農,卒於位,賜祭葬如例,康熙五十九年入祀名宦。

王原祁 昌黎詩意圖

王原祁 桃源春晝圖

石濤作品

石濤(1642-1707)清代傑出畫家。原姓朱,名若極,小字阿長, 發為僧後,更名元濟、超濟、原濟、道濟,自稱苦瓜和尚,游南京時,得長竿一枝,因號枝下叟,別署阿長,鈍根,山乘客、濟山僧、石道人、一枝閣,他的別號很多,還有大滌子、清湘遺人、清湘陳人、靖江後人、清湘老人、晚號瞎尊者、零丁老人等。廣西全州(今全縣)人。明靖江王朱贊儀十世孫,父亨嘉因自稱監國,被唐王朱聿鍵處死於福州。時石濤年幼,由太監帶走,後為僧。凡山水、人物、花果、蘭竹、梅花,無不精妙。且能熔鑄千古,獨出手眼。

石濤作品

石濤作品

總體來看,「四王」功底紮實,一味仿古。「四僧」個性十足,極具個人特色,本人更喜歡四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VGPfnIBd4Bm1__YCEx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