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死亡,是因為你怕自己白活了

2019-10-09     心之愛心理諮詢



提升人生的意義感

會降低死亡恐懼

文 | 心之愛/新雨流泉

(本訂閱號第402篇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授權)




面對深受死亡恐懼困擾的來訪者時,存在主義治療師通常會問這個問題:「告訴我,對於死亡你最害怕什麼?」。

深入探索後往往會發現有人恐懼臨終後灰飛煙滅的情形,有人感到空虛和失去方向的情緒縈繞不散,總是擔心難以承受臨終時心底的呼聲「你這輩子白活了」。

歐文·亞隆說,這是無意義感引發的死亡恐懼,是個體找不到生命的意義,難以死得其所的深切痛苦。



中國人追求意義以立德、立功、立言為最高境界,並將之稱為「三不朽」。

然而,我們往往發現這讓很多普羅大眾望塵莫及。除了立德每個人有望達到外[利他便是一種立德],立功和立言則多半與一個人的先天稟賦和機遇高度相關。

三不朽與存在主義的波動影響有相似之處。波動影響是指,我們把個人的影響力傳遞給周圍人或者子孫後代,就好像池塘中的漣漪一樣一圈一圈地擴散出去,直到再也看不見。

即便如此,在微小的分子層面波動依然在傳遞著,這便可死得其所。然而,波動影響和三不朽的差別在於,波動影響並不需要在死後留下你的身影和芳名,不追求不朽。世界沒有不朽這回事,當你化成分子傳遞有誰會記住你呢?

三不朽帶有強烈的自我關注,這便給個體帶來巨大痛苦,可能演變成過度關注自己帶給別人的影響,這何嘗不是一種自戀?

美少年納西索斯沉迷於自己美麗的倒影,而你沉迷於別人如何記住你和如何關注你。有影視橋段用反面人物表達了扭曲的不朽觀:「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遺臭萬年」。



考察各種世俗意義[利他、為理想奮鬥、創造性、自我實現]後,存在主義者似乎找到了相對適合於個體意義歸屬的路途即享樂主義[用體驗主義似乎更恰當]。

享樂主義者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完全地品嘗生活,對生命的奇蹟保持驚奇,把自己投入生命的自然韻律之中,在最深的感觸中尋找快樂。

不過,筆者倒認為,體驗主義比享樂主義好像更符合人類複雜的情感。

例如,當你漫步大海之濱、當你仰望浩渺星空、當你俯視微風拂動的小花、當你的孩子呱呱墜地,你體驗到的感覺是不能只用快樂來描繪的,你有種想哭的感覺,既不源於悲傷也不源於快樂,可能就是一種無法言喻的感動,那一刻你或許會感覺到你生命的律動,沉醉而又清醒,卻不是享樂。

此時,不免想起美國著名籃球運動員麥可喬丹的話,曾有記者問他退休後有何人生規劃,喬丹沉思片刻後說:「我想去看看小草如何生長」,又會想起一句廣告詞:「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不必在意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

人們尋找意義時總會陷入一個困境,意義沒有固定標準,尋找意義的意義同樣需要人們去重建。



去尋找意義的意義是什麼?

意義療法創始人維克多·弗蘭克爾更是認為,人不能期望完全了解一個意義,因為意義處於超越人類理解能力的維度之上。

很有意思的是,歐文·亞隆為來訪者苦苦尋覓意義的「正確途徑」後感到都不太滿意,面對深受無意義感困擾的來訪者時,他最後提出的解決之道是參與生活、參與關係。

正如佛陀所教導的,「追問生命的意義並教益,人必須讓自己沉浸在生活的洪流之中,讓疑問隨水而逝。」

(文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機構觀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V4cs20BMH2_cNUg0H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