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黑天鵝」來襲 國內經濟應該如何突圍

2020-03-27   中國商網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祖爽)來勢兇猛的新冠肺炎疫情,已成為影響全球經濟的「黑天鵝」事件,我國經濟發展也面臨新的挑戰。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今年1-2月主要經濟數據顯示,受疫情衝擊,投資、消費、工業、服務業等指標出現不同程度回落。不過,疫情期間我國經濟出現了哪些新機遇,疫情過後我國經濟又將如何突圍?在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聯合舉辦的北大光華疫情時期經濟形勢分析會上,學者們各抒己見。

資料圖 圖片來自CNSPHOTO

宏觀政策如何調節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2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3.5%,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下降38.3%;重要物資生產保持增長,新興服務業持續發展。需求方面,1-2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24.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20.5%,生活必需品銷售和實物商品網上零售保持增長。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此前表示,疫情給我國經濟運行帶來較大衝擊,但是綜合來看,疫情影響是短期的、外在的,也是可控的。我國基本民生保障有力,社會大局保持穩定,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內在向上的趨勢沒有改變。

「如果沒有疫情,工業增加值應該增加5%-6%,疫情使得工業增加值增速下滑了18個百分點。某些人員接觸密集的服務業部門下滑更多,甚至超過50個百分點。3月的經濟活動水平與前兩個月的平均指數基本持平。」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陳玉宇表示,「大家預測的經濟強力反彈期為今年年末以及明年」。

在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同時,也要奮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的發展目標,加強宏觀政策調節尤為關鍵。相關部門表示,下一步財政、貨幣政策將進一步加大力度、精準施策、落地落實,為對沖疫情影響、穩定經濟運行提供更多支撐。

對此,陳玉宇表示,目前貨幣政策的主要功能是,為深受疫情影響的企業(包括中小企業)提供流動性,使短期營收和利潤下降的企業能夠存活,這是防止疫情短期負面衝擊擴大化和演變為長期拖累的必要舉措。陳玉宇表示:「貨幣政策的關鍵在於兩點,一是降低利率,二是讓信貸可得性增強。在此特殊時期,很多企業需要信貸。」

財政政策應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陳玉宇認為,財政政策應側重三方面:一是加大對防疫衛生領域的採購與投資,增強抗擊疫情的信心,夯實長遠的衛生健康體系的能力建設;二是短期減免稅收,補貼貸款,支持中小企業和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保障;三是面向長遠的基礎建設計劃。

新基建帶來新機遇

「2019年我國GDP增速為6.1%,然而基建投資的增速只有3.8%。疫情過後的經濟突圍,大規模增加基建投資是很自然的政策選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金融系教授劉俏認為。

如今,新基建正在成為我國經濟建設領域的焦點之一。今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提出了「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即「新基建」,主要包括: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5G基站、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和工業網際網路等七大領域。

新基建有四大領域是發力「科技端」的供給側改革。5G技術不僅具有跨界融合屬性,將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應用於傳統產業,而且兼容或催生更多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其他三大領域則屬於補齊基礎設施領域的短板。

新基建應該如何尋找項目儲備?劉俏認為,一是圍繞「再工業化」的新基建,涉及產業變革以及產業網際網路相配套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如5G基站、數據中心等。5G、大數據、AI(人工智慧)、物聯網等,這些項目會為大量行業帶來數字化轉型契機。

其中,5G的發展除了直接促進電信運營業、設備製造業和信息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以外,還將通過產業間的關聯效應和波及效應,間接帶動國民經濟各個行業。經測算,到2030年,5G將帶動直接產出3.4萬億元,間接產出6.2萬億元。劉俏表示,按照2017年投入產出表中各行業的增加值率轉換為增加值口徑計算後,2030年5G將直接拉動GDP 1.3萬億元,間接拉動2.1萬億元,總計3.4萬億元。

與此同時,新基建須涉及跟民生相關的基礎設施投資,如舊城改造、租賃住房、城市公共設施的投資等等。城市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規模龐大,可帶動較為可觀的投資。據測算,改造老舊小區將拉動投資約1.3萬億元,若分五年推進,每年可新增投資2600億元。

同樣,新基建也須涉及中心城市和都市圈的基礎建設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通過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基礎服務均等化,增大城市集聚效應和城市所能容納的最優人口規模,促進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將更多的人納入市場,通過集聚實現人均收入增長,通過集聚實現中心城市與周邊城鎮的差異互補發展,最終縮小發展差距。

消費券促進消費回補

消費券對疫情下經濟的恢復具有重要的意義。劉俏認為,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信心的恢復既關乎今年決勝小康目標的實現,又能夠有效促進中長期高質量發展戰略的推進。推出消費券可補貼低收入就業人群,促進內需回補。

面對疫情的短期衝擊,促消費、穩經濟正成為社會上下共識。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央行、證監會等23部委聯合發布的《關於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提到,加快構建「智能+」消費生態體系,鼓勵線上線下融合等新消費模式發展等。

連日來,各地也陸續出台了一系列促消費舉措。其中,發放消費券被看作是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南京市、杭州市、濟南市等地已出台政策向市民發放消費券,不少企業也紛紛跟進,推出企業版「消費券」。

對於消費券的發放,劉俏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認為,可以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收入較低、民生負擔較重的就業群體給予補貼。此舉既可立竿見影地幫助疫情期間的困難群體渡過難關,維護社會穩定,也有助於穩定社會消費。此外,消費券發放還應考慮向湖北等疫情嚴重地區傾斜。

「我們建議消費券金額為1000元。根據人社部2019年發布的全國31省份最低工資標準,上海市月最低工資標準為2480元,居全國之首,湖北省的標準為1750元。目前全國各地已積極復工復產,真正影響企業生產和居民收入的周期可估算為2-3周時間。因此,按照最低月工資標準的一半左右(即1000元)發放消費券是可行的。」劉俏表示。

如今,消費券的紅利正在逐步釋放。以南京市為例,南京市商務局數據顯示,3月21日-3月22日,南京全市累計使用餐飲消費券23014張,總消費金額599.23萬元,帶動消費金額369.09萬元。上周末南京市的夫子廟、玄武湖、中山陵、海底世界、雨花台等景區內,客流量再創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