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後,八成人軟骨磨得只剩一半!簡單一招,養關節,護骨骼!

2019-11-30     珠海市場監管

文章開始前,我們先看一個案例

張阿姨今年62歲了,退休後喜歡上了打太極,最近卻感覺膝蓋有點痛,走路有點吃力,但是她沒有當回事,依舊每天堅持打太極,以為打通筋脈,膝蓋就好了。

但是沒過多久,張阿姨的膝關節越來越痛,甚至都走不動路,上樓都困難,家人見狀,趕緊送她到醫院就診,結果發現膝關節炎,膝關節出現了較大的磨損,醫生說:再不注意,很可能就要置換膝關節了!

好端端的怎麼就發生膝關節炎了呢?

這是因為張阿姨年輕時沒運動習慣,退休後開始打太極,這個時候股四頭肌的力量不夠,身體的協調性也不好,容易加速關節軟骨的退化,最終導致膝關節疼痛……

而且打太極的過程中經常會有雙膝半蹲的姿勢,當膝關節下蹲時,股四頭肌與髕韌帶的受力方向成角,產生向膝關節後方的合力。膝關節下蹲角度越大,髕骨對股骨滑車的壓力(合力)也越大,最終加速髕骨軟骨磨損,導致膝關節疼痛。


其實像張阿姨的情況並不少見,很多叔叔阿姨年輕的時候不怎麼運動,退休後開始爬爬山、跳跳舞、打打太極……結果沒過多久,就出現了膝關節的問題。

骨關節炎在60歲的人群發病率接近80%。我們又該如何保護膝關節,預防關節炎?



很多中老年人是否都有這樣的感受:

看手機看電腦太久,頸椎特別酸痛?

坐太久,腰痛到站不起來?

運動後,膝蓋有酸脹感,隱隱作痛?

彎膝蓋時,有「咔咔」聲,甚至伴有疼痛感?

低溫或陰雨雪,關節局部血液循環不暢,關節炎也變得更加磨人。

這時候你就要高度警惕骨關節炎了,千萬別等到活動受限、關節無力了才就診!

專家告訴我們,骨關節退化,就像人體衰老一樣無法避免,30-40歲開始就要提前保養。若是過度使用關節,還會提前到達使用壽命,出現骨關節炎。

以膝關節為例:15-30歲處於「完美狀態」,但30歲後會開始退變,幾乎所有人到40歲時,負重關節都會有一些骨關節炎的病理改變


骨關節炎,是一種可能致殘、致死的嚴重疾病,會逐步將人體一些重要部位的軟骨層吞噬殆盡,甚至「啃」掉骨頭!一旦病程進展到一定程度,將難以挽回。

圖為關節之間被「啃」掉的碎骨顆粒

在我國40歲以上人群中,關節炎患者人數已超過一億65歲以上骨關節炎的臨床患病率更是高達78.5%
另外,骨關節的致殘率可高達53%,骨關節炎引發疼痛和功能障礙的危害程度,相當甚至大於心腦血管疾病


關節軟骨是骨骼上一種半透明、有彈性的緻密結締器官,不但能起到潤滑和減少骨之間摩擦的作用,還有緩衝壓力、卸力的作用。

在人年輕時,軟骨面很光滑,軟骨間的滑液充足,膝關節可以活動自如。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關節軟骨會逐漸變薄,磨損後又會變得粗糙不平,甚至軟骨被磨掉,使關節活動時骨頭磨骨頭引起疼痛,人體的保護機制又會產生骨質增生,繼而進一步刺激到周圍組織及神經……後果嚴重!

另外,軟骨磨損後的碎片掉到關節腔內,還會刺激滑膜組織分泌出大量關節液和炎性介質,使關節出現酸脹、疼痛、卡頓感

而且軟骨磨損與骨質疏鬆互相作用,對中老年人來說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

約1/5的患者會發展為重度軟骨磨損,一邁腿、一受力,關節摩擦、承重就痛,甚至不走路時也痛。軟骨磨損嚴重者,往往疼得走不了路,腿部肌肉也會慢慢萎縮,骨頭出現廢用性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相當於軟骨失去了該有的支撐,會造成軟骨變形、塌陷,進一步加重關節磨損,出現腿細、關節大的症狀,甚至會變成畸形的X型腿、O型腿,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有數據顯示,60歲以上的人群中,近八成人的膝關節軟骨磨損得只剩一半了,其危害可想而知。

膝關節在人體中屬負重最大和運動最多的關節,因而也是人體中退化最早、損傷最多的關節。尤其是絕經後的女性,因其體內激素水平下降,更易引起骨骼、關節軟骨退化、萎縮。

很多中老年人,常服用鈣劑養護骨骼,氨糖養護關節,但骨質疏鬆、關節炎卻得不到太大的好轉,甚至變得更為嚴重了!其根本原因在於:普通氨糖加鈣劑,只能修復軟骨表面,不能維持骨密度!骨質過於疏鬆,營養很容易流失,就像蜘蛛網一樣,辛苦織網,但風一吹就破了!

養護骨關節,不僅要保持軟骨有彈性,且潤滑,同時也要預防骨質疏鬆,保持骨質,給關節提供更好的支撐!

那麼,怎麼更好的補充鈣劑和氨糖呢?

1、增強骨密度,促進骨骼再生

要預防骨質疏鬆,很多人都知道要補充鈣質,但40歲後,僅是簡單的補充鈣質是遠遠不夠的!

有機鈣、無機鈣,腸胃不適首選有機鈣

鈣少了,就相當於營養素不足,骨骼肯定受影響,所以日常要補充鈣質。但不少人反饋:我一吃鈣片就胃痛,實在是受不了。

其實鈣有無機鈣、有機鈣之分,相對而言,檸檬酸鈣、乳酸鈣等有機鈣在溶解過程中不需要胃酸的參與,更易被人體吸收,且不會刺激腸胃,也不易引起便秘、上火、結石等症。

骨骼要再生,成骨因子不能少

中老年人往往伴有成骨細胞不足或受損,特別是有骨關節疾病的人。此時,鈣就無法有效附著在骨骼上發揮作用,不僅骨質得不到改善,還可能引起鈣質沉積,造成血管鈣化。

因此,補鈣更要促進鈣質吸收增加骨密度,才能更好的修復受損。

牛初乳,作為一種營養珍品應用已超過50年,其蛋白含量高,又含有珍稀的初乳鹼性蛋白(CBP),10000克牛初乳僅能提取出4克CBP,但它是骨骼修復再生的關鍵。

不僅能直接作用於骨細胞,刺激骨細胞的繁殖,極大的增強鈣質的吸收利用,還能抑制過度的骨吸收,維持骨代謝平衡,達到骨骼修復、再生長的雙向作用

2、骨關節要健康,氨糖不能少

氨糖是內源性關節軟骨營養物質的替代物,是用來構建軟骨支架的,就像房子的框架結構,是關節的「糧食」。人們之所以患上難纏的骨關節病,其根本原因就是體內缺乏氨糖

一方面,氨糖是修復軟骨的材料,它能刺激軟骨細胞合成膠原纖維和蛋白多糖,補充軟骨基質,使其保持彈性;另一方面,氨糖能催生並補充關節滑液潤滑關節軟骨,減少摩擦。

此外,氨糖還能促進關節滑膜合成透明質酸,有效清除關節腔內的有害物質,抑制多種促炎介質,降低骨關節的炎症反應,改善機體環境。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氨糖會不斷流失、直線下降,導致軟骨受損、病變。氨基葡萄糖是組成軟骨的基質,需要在關節軟骨形態還完整的時候吃才有效果,如果在40歲以後開始吃效果是最好的。

3、補充硫酸軟骨素,暢通營養輸送管道

軟骨素,可以說是關節的「軟黃金」,氨糖+軟骨素,是公認的骨關節營養搭檔,在治療骨關節病時起到「1+1 >2」的效果,不僅能修復關節軟骨,還能維持骨密度,對早中期關節炎、關節間隙未見狹窄或者輕度狹窄的病人,效果更好。

此外,硫酸軟骨素作為輸送管道,能促進CBP和氨糖優先進入關節,刺激軟骨細胞形成軟骨組織,又能起到抗炎功效,從內而外修復受損軟組織,促進再生



來源:BTV養生堂

編輯:珠海市場監管團隊

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後台,我們將24小時內進行處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ScHvm4BMH2_cNUgjLv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