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套人民幣毛主席肖像創作者劉文西:「根植黃土畫人民」

2019-05-31     子長百事通

劉文西簡介:

劉文西,1933年生,浙江嵊州人,著名畫家。曾任中國美協副主席、西安美院院長。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西安美術學院名譽院長、黃土畫派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當代畫派聯誼會主席等職。中國美術館收藏作品25件,獲國家級獎9件。主要作品有《毛主席和牧羊人》《同歡共樂》《祖孫四代》《黃土地的主人》和第五套人民幣毛澤東主席肖像等。

「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很幸運,我遇到了那麼多好老師」

您是從什麼時候起開始美術創作的呢?

答:我生長於浙江省嵊縣水竹安村,從小熱愛繪畫藝術。小的時候鄉下沒有顏料,我就將各色瓦片磨碎、把多樣花朵搗爛,作為顏料。畫山村美景,繪田野風物,還常省下零用錢買《水滸》《三國》臨摹其中的插圖人像。

父母為我最初取名「聞樨」,因為我出生時能聞到桂花香;讀書時,我嫌字難寫,就改為「文西」了。在陽山中學讀書的時候,我第一次聽到美術老師講世界上有個大畫家叫「達文西」,當時譯文是「達文西」。我便想:我們都是「文西」,他能成為大畫家,我為什麼不行呢?


1957年劉文西第一次來到延安


1950年,經過陳望道先生的介紹,我進入陶行知先生創辦的上海育才學校正式學習美術。我是從農村來的娃,最初對速寫、素描等等都沒聽說過,啥也不懂,但是啥都敢畫。老師看我喜歡畫畫,也特別關心幫助我。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王琦老師給我們講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講話》中毛主席提出的文藝為什麼人服務和如何服務這兩大問題及其解答,給我心靈以極大震動。

1953年,我考取浙江美術學院五年制國畫系。美院基礎教學紮實,教學秩序規範,院長莫朴先生經常到課堂看學生的作業,副院長潘天壽先生經常親自上書法和花鳥課。


劉文西畫作《潘天壽——我敬愛的老師》


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很幸運,我遇到了那麼多好老師。在他們的指導下,我慢慢地開始發表作品了。我記得一次稿費2塊錢,我就寄1塊給媽媽,因為家裡弟弟妹妹多嘛。後來我還攢了400塊錢給媽媽買了一台縫紉機。

「深入人物,就需要熟悉他們的性格特點、內心世界以及他們的生活環境、風土人情」

您是浙江嵊州人,求學於浙江美術學院,為什麼畢業選擇了陝北?為什麼創作紮根在陝北?

答:1957年,搞畢業創作時,我第一次來到延安。陝北高原深厚的黃土地、高遠的藍天、淳樸的人民、豐富的民間文化,深深地打動了我。這裡不僅有適合繪畫藝術創作的環境和人物,而且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雲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裡生活過、戰鬥過。畢業實習結束時,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創作了《毛主席和牧羊人》,反響很大。潘天壽先生看後,欣然為該畫題詞——延安之晨。也就是從這時起,我萌發了永遠把陝北作為創作基地的念頭。



劉文西畫作《毛主席和牧羊人》


1958年,我從浙江美術學院畢業,懷揣著當年在育才學校發的那本《講話》,踏上了赴西安美術學院任教的路途。從此,真正開始了我以人民生活、革命歷史和黃土地為題材的繪畫藝術生涯。

毛主席說:「你要和群眾打成一片,就得下決心,經過長期甚至是痛苦的磨練。」我認為,深入人物,就需要熟悉他們的性格特點、內心世界以及他們的生活環境、風土人情。60年來我已去過陝北上百次了,對那裡的山山水水、鄉里鄉親都充滿了感情。一次次地交往、寫生,使我認識到人民的可貴性格,從而也更加堅定了我表現他們、歌頌他們的決心和信心。

「黃土地的人,畫不夠呀!」

2017年,您以百米長卷《黃土地的主人》向黨的十九大獻禮。269個人物形態各異、生動傳神,13組畫面起承轉合、動靜呼應,這一作品的創作難度和強度是常人難以想像的,為什麼採用群像的形式?



劉文西畫作《黃土地的主人》局部


答:黃土地的人,畫不夠呀!

陝北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它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流經的地方,那裡的人民曾用小米養育了共和國的一代締造者……在我們國家,農民占人口的絕大多數,他們是偉大的勞動者,他們是中國這片「黃土地」的主人。

《黃土地的主人》這個長卷集中表現的是陝北農民。時代在變,陝北人的正直、勇敢、純樸、善良一如往常,沉澱在老農皺紋里、凝集在壯漢肌肉里、蕩漾在村姑笑容中。而且,這些元素越來越有價值,越來越具備民族精神的象徵意義。我要通過對一個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來為陝北農民樹碑立傳。

特別是我覺得,此前自己多是單幅作品,就像秦俑,單個拿出來,不會有攝人心魄的力量,須以兵馬俑的大場面出現。在新時代,沒有規模性的作品是對不住這個時代的。所以,我要用更大氣磅礴的手法,用更具承載力的形式,挑戰一件此前只有年富力強的中青年畫家才會涉足的事——創作巨幅長卷,畫出陝北的「清明上河圖」。

「在陝北,我不是游離於鄉親們之外的看客,而是長輩的兒子、同輩的朋友和孩子們的叔叔」

您說過「僅是同吃、同住、同勞動,對於一個藝術家是遠遠不夠的」,究竟怎樣才算「深入生活,紮根群眾」?


答:藝術家能夠最大範圍、最大限度地深入生活、把握生活固然好,但人的時間和精力畢竟有限,不可能涉獵範圍過寬。所以,與其到處走馬觀花,不如深入一點,如解剖麻雀一般,才能真正有所收穫。


劉文西畫陝北老鄉


深入生活,要善於敏銳發現、細心觀察、認真研究。僅是同吃、同住、同勞動,對於一個藝術家是遠遠不夠的。羅丹曾經說過:「生活中原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要把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的藝術礦藏發掘出來,使其粗糙的原型變成精美的藝術作品,既要有勞動人民的立場和感情,還要有畫家對於造型藝術特殊的敏感,善於從平常的事件和人物中發現美、表現美。否則,再美的東西擺在眼前,也會視而不見、無動於衷,又怎能喚起創作的熱情?


劉文西畫作《祖孫四代》


60年來,我始終把陝北的二十里舖、周家灣和四十里舖等作為基地,幾乎每逢寒暑假便到那裡去。在那裡,我不是游離於鄉親們之外的看客,而是長輩的兒子、同輩的朋友和孩子們的叔叔。那裡的生活時時感染著我,使我湧起創作的衝動和激情。《拉家常》《在毛主席身邊》《劉志丹》《祖孫四代》《黃土情》等作品都相繼誕生於此。

「黃土畫派的藝術宗旨是『熟悉人、嚴造型、講筆墨、求創新』」

2004年,「黃土畫派」成立。作為黃土畫派的開創者和領軍人,請您介紹一下,黃土畫派成立的初心和宗旨是什麼?

答:1988年,我在新加坡辦畫展,當地媒體首次稱我為陝北畫派的創始人。我想,陝北是黃土地的代表,但大西北是一塊更大的黃土地,更應該表現,因此,稱為「黃土畫派」的概括性更強。


劉文西接受中央紀委網站專訪

2004年4月17日,黃土畫派在西安市正式成立。畫派的藝術宗旨是「熟悉人、嚴造型、講筆墨、求創新」。黃土畫派是紮根於黃土地,以人物畫為主、以西安美術學院為主體的學院式畫派。

所謂熟悉人,就是決不概念化地畫人,無論陝北人或西藏人,都要抓住其鮮明的個性和共性;嚴造型,就是嚴格地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是現實主義地吸取西畫中科學的造型技巧;講筆墨,就是堅守中國畫藝術的學術底線,拓展傳統筆墨的表現力;求創新,就是在前面三項即生活、形象、筆墨語言過硬的基礎上,探索出不重複古人、洋人、前人和自己,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上卓有新意的國畫。

我們創立黃土畫派,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團體和個人的力量,創造一個互相研究、互相學習、互相探討的良好環境;更好地貫徹執行「二為」方向(「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和「雙百」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更好地深入生活、深入群眾,提高作品的思想內涵,促進藝術的多樣完美,倡導創作個性和創新精神,創作出具有大西北黃土地藝術特色的美術作品。

「將西洋繪畫的寫實手法融入中國人物畫,形成刻畫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只有堅持洋為中用、開拓創新,做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我國文藝才能更好發展繁榮起來。」中國人物畫在與西方繪畫的融合中如何保持自己的精髓?


劉文西在法國聖米歇爾山寫生

答:傳統社會,由於封建制度對人的思想的禁錮及人身的戕害,畫家為尋求自身安全,大多遁跡隱逸于山野林泉、湖光水色之間,因此宋、元以後,山水畫、花鳥畫蔚為大觀,而人物畫則除廟宇、迴廊有民間畫工堅守陣地和個別優秀文人畫家外,總的趨勢是江河日下、漸趨式微。

「五四運動」以來,隨著新文化運動的高漲、社會思想的活躍,人物畫才得以復興。徐悲鴻、蔣兆和在繼承中國畫傳統的基礎上實現了中西結合,為中國人物畫的新創開闢了一條道路,是我們的前輩和榜樣。

我早年受到國畫大師潘天壽的教誨,在人物畫創作實踐中,吸取了敦煌壁畫、永樂宮壁畫中的線描造型技藝,又借鑑了西洋構圖和明暗對比刻畫人物的手法,將西洋繪畫的寫實手法融入中國畫,從而形成了刻畫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


潘天壽(左)與劉文西


中國畫傳統精髓在於筆墨。在講究筆墨的同時,我們批判地繼承了骨法用筆的優良傳統,繪事多以筆強其骨,微以墨豐其肉。在用色上,我們一反常規地將顏色與墨色渾然一體,以重色破濃墨,如善用紅色,表現女性、兒童的衣物,抑或安塞的腰鼓、紅系帶,大紅潑彩,色重而不覺艷麗;又如善用紅點,在陝北漢子的頭巾上點以紅色,原本豐富的畫面,一經點染,便賦予它新的生命力。這種用色的表現手法是前無古人的,是我們吸取西方繪畫中「亮」起來的原理,在美術用色上的大膽革新。

「100元這版的毛主席肖像跟我的素描原作最相像」

您有一幅13億中國人都熟悉的「特殊作品」,也就是第五套人民幣上的毛澤東主席肖像,是在怎樣的機緣下創作這幅作品的?



劉文西接受中央紀委網站專訪


答:那是1997年,我在北京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當時中國人民銀行籌備發行第五套人民幣,需要繪製毛澤東主席的肖像。制鈔廠的一個工作人員是中央美院畢業的,知道我畫毛主席最多,就邀請我畫一幅。

其實當時我是有一些猶豫的。因為繪畫藍本是毛主席在一次政協會議上的照片。當時流行修片,而且用了閃光燈。閃光一開,看起來臉就平了,沒有輪廓,沒有陰影,照得不立體。對於我們創作來說,這就不太好畫。沒有辦法,我要求他們輾轉找到了這張照片的原片,只比撲克牌大一點,還是全身的。我用放大鏡反覆看,加上自己的積累,歷時一個星期創作出了這幅作品。


劉文西為第五套人民幣所作的毛主席肖像


素描畫出來後,共有10個制鈔廠的能手刻了多個刻版。刻版出來後,我認為最好的一版就建議放到了100元面值的人民幣上面。這版刻得跟我的那張素描原作最相像,主席的眼睛更大一點,思想家的感覺更強烈一些。其餘的用於50元、20元等其他面值的人民幣。

「作為畫畫的人,承擔的任務是很多的,不能有一點滿足的感覺」

您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名老黨員,您有怎樣的感悟?

答:我們黨集中了社會中最先進的一批人。作為黨員,體現先進性就要有帶頭作用。在觀察人物、描寫人物時,要有更敏銳的思想性,而不是盲目創作。



劉文西畫作《春天》


中國有多少重大的事件、活動都需要畫呢!作為畫畫的人,承擔的任務是很多的,不能有一點滿足的感覺。不能停下來,幾天不畫,散散漫漫的。時代的形象、國家的形象,需要我們記錄下來,表達出來,變成活生生的歷史。

「畫畫的本事是練出來的,不要靠投機取巧,不要走歪路捷徑」

您的兒女們也都從事美術創作,您希望他們從您這裡傳承什麼?

答:我希望他們和我一樣,要努力、要奮鬥、要學習,不是靠我怎麼樣就能怎麼了。畫畫這個東西,如果不下功夫,就是空的。畫畫的本事是練出來的,練一張就熟悉一張。所以不要靠投機取巧,不要走歪路捷徑,要老老實實地訓練。從易到難,一通百通,把美術的規律摸得透透的,才會對付各種各樣的情況。


劉文西創作長卷《黃土地的主人》之《葵花朵朵》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聯組會時講,如果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創作精品上,只想著走捷徑、搞速成,是成不了大師、成不了大家的。學問是要老老實實去求的,學問是靠扎紮實實學來的。沒有踏實學習的風氣,都浮光掠影是不行的。尤其人物畫,畫到什麼程度就是什麼程度,你想騙也騙不了。沒有優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熱鬧、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過眼煙雲。一天不畫,浪費時間;精益求精,刻苦鑽研。所以一分鐘、一秒鐘都要計較的,不能隨便放的。

「我們承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一定要有作品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巨變,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每個中國人都是中國夢的參與者、創造者。您的中國夢是怎樣的呢?

答:我最大的願望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傳之後代,能表現這個時代。為什麼畫《黃土地的主人》這些長卷呢?就是希望下一代、再下一代能看到今天的生活。這是很不容易的,那麼多人物我們要把形象區別開來,把個性創造出來,可不是眼睛鼻子有了就行了。要像列賓塑造伏爾加河上的縴夫那樣塑造形象,既包含不同人的身份,又能清晰地區別開來。


劉文西接受中央紀委網站專訪


不畫人物畫,這個時代就留不下形象的東西。像清明上河圖,我們看到那個畫就好像看到了歷史。歷史要靠我們這一代用畫筆,形象地記錄下來,真實地展現出來。我們承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一定要有作品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巨變,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

請您為我們網站的讀者寫一句寄語。


答:根植黃土畫人民,表現時代出精品。


【採訪札記】

他對黃土地愛得深沉

「畫不夠」「畫不完」,這是聽劉文西常念叨的話。

「30年來,他到陝北去了40多次;

30年來,他跑遍了陝北所有的縣;

30年來,他近10次在延安過春節;

30年來,他在陝北結交了幾百個農民朋友;

30年來,他畫了幾千個農民的肖像和上萬張速寫。」

這是美術家、文藝評論家蔡若虹先生30年前為《劉文西畫集》所作序言上的一組概括。

又一個30年過去了,以上的數字早已經翻倍了。

就在採訪前的一周,已經86歲的劉文西剛寫生回來。可是劉文西了。因為疾病,他身體日漸消瘦,手指也已經變形甚至僵化了。很難想像,這位腰背嚴重受傷,上下樓需要攙扶的老人,是怎樣手持畫筆,攀高俯低,在畫紙前一站就是幾個小時。

可他說:「我還能畫。」他離不開這片黃土地,他的力量在這裡,他的歡喜在這裡。

60多年前,搞畢業創作的劉文西第一次踏上黃土地。一天,他在延河畔寫生,見一位牧羊老漢趕著一群羊從溝坎上走來,頭巾、鬍子、皮襖、腰帶,讓他一下子聯想到前幾天看到的毛主席在楊家嶺與老百姓交談的照片,創作的激情噴涌而出,他最早的成名作《毛主席和牧羊人》就此誕生。

這裡是藝術的神聖殿堂,這裡有創作的源頭活水。於是,生長於浙江、求學於江南的劉文西懷揣一本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來到陝北,真正開始了他以人民生活、革命歷史和黃土地為題材的繪畫藝術生涯。

黃土地的人,畫不夠。在他看來,世界上好聽的歌兒是信天游、老道情,世界上最受看的模特是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

陝北成就了劉文西,劉文西也塑造著陝北。從《毛主席與牧羊人》到《同歡共樂》;從《石頭娃》到《山姑娘》;從《祖孫四代》到《黃河子孫》……黃土、窯洞、高坡、腰鼓、窗花、山歌,在陝北他跳出了「身邊的小小的悲歡」,走進了生活和時代的深處,用心用情用功抒寫人民、描繪人民、歌唱人民。

有評論家說,世界上以農民生活為題材的著名畫家,是法國的農民畫家米勒,德國的版畫家凱綏·珂靳惠支,中國的劉文西。

文藝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劉文西要畫出「陝北的清明上河圖」「無韻之黃河大合唱」。

2017年,劉文西以百米長卷《黃土地的主人》向黨的十九大獻禮。269個人物形態各異、生動傳神,13組畫面起承轉合、動靜呼應。歲月滄桑,歷史變換,陝北人的正直、勇敢、純樸、善良一如往常,沉澱在老農皺紋里、凝集在壯漢肌肉里、蕩漾在村姑笑容中。劉文西通過對一個個人物形象的塑造,為黃土地的主人樹碑立傳。

劉文西說,在改革開放40年後的今天,新與舊、健康與腐朽、先進與落後等方面的矛盾、撞擊層出不窮,關於生活本質的問題讓一些人迷茫、徘徊。藝術家要以思想家的高度,把握主流,用作品影響人,這正是一種時代責任。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劉文西在和時間賽跑。現在的他仍然每一天都要畫畫,一分鐘、一秒鐘都要計較。劉文西說:「畫陝北,我一輩子畫不完,兩輩子畫不完,三輩子也畫不完!」這是他對黃土地的承諾,這是他對黃土地的告白。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QvvXmwBUcHTFCnfDL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