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雕網友隔離在家腦洞大開,玩起古典名畫來也是一個比一個6

2020-03-31     英國那些事兒

隔離的日子裡,似乎激發了不少人的創作慾望....

這不,Instagram上空降了一個帳號,

在短短的一周之內就吸引到了3萬的粉絲。

他們取名為covidclassics(冠狀古典),

光看名字,就覺得一定是個人物。

這個帳號的策劃運營由被隔離在一起的四個室友完成,

三個小哥哥,一個小姐姐。

因為熱愛藝術,他們把自己的家變成了各種名畫現場.....

新古典主義巨作《馬拉之死》我們都很熟悉,

明暗突出的光線和馬拉死時平靜的神情,都是後人不停為之稱道的地方。

要模仿這幅畫,也要抓住這兩個要點。

於是室友們齊心協力,

高鼻子小哥來做模特,他包上浴巾,躺進浴缸,擺出一副「人生也不過如此嘛」的表情...

小姐姐揪起家中的地燈,大頭朝下,給小哥的身上沐浴上一層聖光,

再來兩個攝影師,一個拍正片,一個拍花絮。

咔嚓一聲,

出道作——浴室版《馬拉之死》大功告成!

合起來看看,的確是抓住了精髓吧?

這張照片發出去後立刻獲得潮水一般的點贊和關注,

小夥伴們於是再接再厲,更新得十分頻繁....

而這位神一樣的模特——圓潤小哥,也出場了!

他名叫Sam,是這項活動的發起人,

Sam非常有塑造性,

既可以戴上假髮,變為戈雅筆下陰暗恐怖的吞子農神....

也可以裹上頭巾,變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咦這麼一看,小哥還挺像蒙娜麗莎有木有...)

等等,Sam臉上這熟悉的暖黃色光線.......

莫非?

沒錯,還是那盞萬能地燈!

可能是看Sam扮起女裝來毫無違和感,

於是四個室友乘勝追擊,打造出了又一力作——倒牛奶的女僕。

從著裝到布景,真的是有很認真地還原呢!

當然嘍,幕後還是一樣的喜感,

這隻地燈的存在感可真強啊....

模仿了各種寫實主義的畫作,室友們想要找點更有挑戰性的,

那超現實當然也要來一把,

馬格利特這幅在世界上廣為流傳的《戴黑帽的男人》,

就成了頭號選擇。

要模仿這張畫作倒是沒什麼太大的難度,

但是這個蘋果要怎麼叼著才能有這樣懸浮在半空的效果呢?

畢竟他們在簡介上明說了自己不修圖、不加濾鏡,一切都是真實場景,

那可就要開動腦筋了....

原來Sam是拿了一根叉子,

一頭用嘴咬住,另一頭插在蘋果上

再利用視覺效果,打造出了蘋果懸空在臉前的景象.....

嗯,就是不知道嘴巴累不累....

其他室友也不甘心只做幕後,大家會輪流出鏡做模特。

小姐姐就穿上了黑色罩袍,踩上踏板,化身為《惠斯勒的母親》。

注意看牆上掛著的畫作,

這是大家為了真實還原,親筆完成的(簡筆畫)....

她還和高鼻子小哥一起,

裹上棉被,披上毛巾,舉行一場文藝復興時期的《阿諾菲尼的婚禮》。

仔細看看,汪星人和散落的拖鞋都很走心地還原了!

好了,這三位室友我們都見過了,

就剩下最後一位光頭小哥還沒有出鏡,

他第一次獨挑大樑,就選擇了畢卡索藍色時期的代表作《老吉他手》,

看來是個王者....

為了呈現這樣的憂鬱,室友們也是使勁了渾身解數,

背景牆,鋪好!

藍色打光,備好!

連指甲油,都要塗塗好!

光頭小哥還和小姐姐一起合作過一張戶外作品《美式哥特》

用塑料棍+鐵絲製成三叉釘耙雖然不能鋤地,但絕對能凹造型....

除了這些可愛的室友,

位於洛杉磯的Getty博物館也在倡導大家在家中重製藝術品。

現在幾乎所有的美術館和博物館都關門了,

對於藝術愛好者來講,雖然可以在網上瀏覽名作,但總覺得不太過癮....

於是Getty這一條推特,短短几天,就引來了近千條回復。

我們先來看看Getty給出的樣作:

用不同圖案的衣服拼湊出馬匹的不同部位,

再用白色的帆布袋和毛巾裝作雲朵,棕色的紙袋也剛好當作大地....

可以可以,很神似.....

裹上粉紅色的毯子,戴上手套,誰都可以是伯爵夫人

乾草堆?

我家的收納箱也差不多嘛.....

以前的人用精緻的餐具吃飯是享受,

難道現在的人吃點簡餐就不是了嗎?

受到這些照片的啟發,

網友們紛紛投稿了自己既有創意又超級搞笑的作品,

最容易的,就是這種母子畫啦,

道具就在旁邊,一把手抱過來就變成了藝術品.....

聖母有鵝子,我有毛孩子....

還有這幾幅名畫,永遠是那麼受歡迎.....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不僅僅Sam小哥還原得傳神,

這位也不錯(沒有珍珠耳環怎麼辦?拿emoji貼上去啊)....

女生版本的,華麗了一些....

汪星人版本的....

《創造亞當》這種神作自然也是被玩壞了....

門廊一起喝個酒,哥們兒一生一起走.....

喵汪相看兩不厭,共坐沙發山....

還有這一隻小小的《倒牛奶的女僕》,真是把人的心都萌化啦!

諾曼·洛克威爾的《三重自畫像》,誰演繹得更好一些?

人類?

還是小汪?

梵谷的自畫像也很受歡迎

還有他的椅子,

hmmm有點太容易了吧!

這幅《記者西爾維亞·馮·哈德的肖像》也太傳神了,

就是天氣還沒暖和,穿成這樣在戶外,小哥也是很拼....

還有更多肖像畫模仿:

拿上球桿,做一個當代女戟兵...

我們和古代天文學家,只有一件睡袍的距離....

汪汪乖,你要躺下...

皮膚切口不仔細看真看不出來是假的呢.....

人比畫美!

沒有寶寶,就拿娃娃來當道具吧....

小朋友的眼神真的很弱小又無助....

莫奈的《睡蓮》,

和後院的池塘也沒什麼區別呀!

馬奈的《插滿旗幟的莫斯尼爾街》,

近大遠小的關係,用幾個玩具就可以還原....

當羅馬柱變成了紅酒瓶,

居民變成了辛普森一家....

新鮮食物全部變為罐裝食品,

真是一個簡裝版靜物畫....

用捲紙復刻抽象狀態,

這位一看,就是個大戶人家....

我家的襪子堆疊起來,好像也可以去當代美術館做個展覽?

還有不少人,將古典畫中過時的道具升級成了當代用品:

狗狗的留聲機變成了iPod.....

蒸汽火車進化為小汽車....

除了畫作,雕塑也不錯,

明尼蘇達的這座匙橋與櫻桃雕塑,

完全可以在家裡做個簡裝版本嘛!

這位女士,也是模仿天才...

什麼道具都不用,只要一張臉,就完美復刻了這尊18世紀的雕像.....

神馬都比不過網友的腦洞大開.....

能把古典畫作玩成這個樣子,算你們厲害.....

https://twitter.com/GettyMuseum

https://www.instagram.com/covidclassics/

https://www.theguardian.com/culture/2020/mar/30/be-your-own-italian-masterpiece-how-people-are-recreating-classic-artworks-in-coronavirus-quarantine

--------------------

SQIJ:史稱「第二次文藝復興」

易小叢叢叢:這不是國內的小學生作業嗎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龍貓自在:怎麼都是才藝類 ,他們沒人曬飯嗎???

吃肥不吃瘦:病毒逼我們開發各項技能

南波小five:太有意思了吧~生活要自己創造出美感和快樂

三里牧歌:查看傷口的那個也太還原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P1sLnEBfwtFQPkdDiO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