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縣大橋鎮中沖富民蔬菜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搭台收穫稻香魚肥民富

2019-09-18     海洋與漁業

組織村民參加技術培訓

「酒香仍怕巷子深」「養在深閨人未識」……農村優質的農副產品因地理位置、交通條件等的限制,很難走進城市餐桌,這些都是發展農村農副產品的一大難點。粵北山區的乳源縣大橋鎮也有著這樣的困擾。

「怎樣讓外面的人知道我們這裡的好產品呢?一個人單打獨鬥肯定不行。」大橋鎮中沖村村委主任朱志偉向記者講述了合作社建立的初衷。「大橋鎮中沖富民蔬菜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成立於2010年6月,目前由大橋鎮中沖村委負責管理。它就像當地農副產品的推廣商,正逐步將當地的禾花魚、有機稻米等推向市場,把村裡的好產品賣出去,帶領當地農民一起脫貧致富。」

合力創建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

「這個合作社組織更像村裡的主心骨,不僅帶給村民許多外界訊息,而且對村民生產進行幫助指導。」朱志偉談到,合作社主要從事稻米、青菜、紫薯等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包裝與銷售,並長期從事傳統稻田養魚。目前共有社員103人。

合作社通過集中全村大部分的生產力量,進行較為集中的稻漁綜合種養,並做得有聲有色。2017年初,大橋鎮中沖富民蔬菜專業合作社申報創建「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並於同年11月順利通過考核,於2018年1月公布成為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是廣東省目前唯一的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

當地政府為了助推稻田養魚的持續發展,支持村民逐步改善耕作條件,如鋪設及提高田埂,修理鋪設水渠、水圳,除險加固山塘水庫等,聘請珠江水產研究所教授黃樟翰作為稻田養魚技術支撐專家。此外,在種養期內,縣農業主管部門從局領導到技術人員,每周一次到示範區開展養殖輔導,解決養殖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示範區稻田養魚面積達1560畝,其中核心區達505畝。示範基地種植的優質油粘米畝產值4800元,禾花魚畝產值2500元,稻田畝產值7300元,畝均利潤6000元以上,實現稻魚豐收的目標。

稻田養魚助推新農村建設

合作社利用稻漁綜合種養有效推動當地農漁業轉方式調結構和綠色發展,帶動了周邊250多戶農民開展標準化稻田養魚,並直接吸納當地農民就業。僅2017年支付給當地農民的務工費就達33.8萬元,相當於20個當地人口的年平均收入。這樣的產業無疑給農村帶來了希望。

朱志偉介紹道,合作社結合現代電子商務技術的應用,形成了一套生產技術模式和產業經營模式,通過統一生產標準、統一技術服務、統一包裝和銷售稻魚產品,切實帶動社員及周邊農戶增產增收。據介紹,該示範區輻射帶動周邊核桃山村、塘峰岩村、三元村等村民養殖禾花魚稻田面積3000畝左右。2018年,合作社幫扶的4戶貧困戶,在加入稻田養魚後,人均年收入達到了8000元,均實現了100%脫貧致富。而全鎮其餘貧困戶加入稻田養魚後,生活水平也明顯提高。乳源縣一六、乳城等鄉鎮也紛紛到合作社取經學習,並在平原地區試點推廣稻漁綜合種養。

目前,當地的禾花魚價格大約50元每斤,稻米價格每斤提高了2到3元。不過,朱志偉介紹,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打造品牌,讓當地的有機綠色產品走向更遠的市場。整體而言,合作社還需要進一步的努力,要像一個大集團一樣,將當地所有的產業統籌起來,推進標準化生產、銷售,才能在當地形成產業規模,這樣才能逐漸打造出產業旺、人居美的新農村。

如今,在合作社的帶領下,村裡的變化越來越大:返鄉的人多起來了,漂亮的樓房相繼建起來了,村民生活也逐漸富裕起來了,農村又開始有了新活力。

來源:《海洋與漁業》雜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MiuRG0BJleJMoPMIs7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