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一算,我的春節假期已經過去二十多天了。
按照正常來說,此刻的我正在辦公室敲著鍵盤,喝著咖啡。原來「坐家」真的不容易!慶幸的是,在保證身體健康情況下,還有份工作可以做。
這次疫情對全國經濟帶來重擊,多數企業舉步維艱,「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日子,在家也根本坐不住板凳。
今年對於中小型企業來說,無疑是困境,開工就失業的擔心也並不無道理。企業如何度過困境,為企業解決負擔的聲音也相繼出現。就在大家紛紛猜測時,重磅消息傳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表示為解決此難題,促進經濟發展,建議我國取消企業住房公積金制度。
黃奇帆稱:「住房公積金存在的意義並不大,將之取消可以直接為企業和職工降低12%的成本。」
毫無疑問,消息一出網友炸開了。
那住房公積金存在的意義到底大不大呢?
住房公積金
住房公積金,是指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城鎮集體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城鎮私營企業及其他城鎮企業和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其在職職工,對等繳存的長期住房儲蓄。
事情都有兩面性,住房公積金對所有繳存的人的作用也要分開來講。
公積金給我們最實在的優惠就是購房了。多數人買房時都會選擇貸款,畢竟全額房款不是小數目。有公積金的情況下,都會選擇公積金貸款,利率低呀,和商業貸款比起來多划算。
公積金貸款利率首套3.25%,二套上浮10%後為3.58%;商貸基準利率4.9%,最高上浮20%,眼看奔著5.88%。對比商貸,公積金貸款要少2個百分點。以貸款一百萬,年限20年為例,兩者最終還款的總額,相差幾十萬。
對於不允許用公積金貸款的開發商來說,購房者可以將公積金提出出來作為首付,或者用來償還日後的貸款。
在不買房的情況下,住房公積金和其他繳存保險一樣,是員工每月收入的一部分。如果不給員工繳納公積金,直接換成工資發給員工,也要按個人所得稅扣除,對個人來講好像並沒占到多少便宜。
換種方式來看,住房公積金每月也是定期儲蓄的一種方式。在不購房的情況下,公積金還有其他用途來解決生活中的不便。比如租房子、當做房屋維修基金、治療重大疾病等。
取消住房公積金早有聲音
在網上查找相關信息發現,其實取消公積金早以透露出相關信號。2015年、2017年和2018年都有相關人士提出,2017年11月,東南大學經管學院名譽院長華生建議廢除住房公積金制度;2018年,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建議,逐步取消強制性住房公積金。
今年在疫情肆虐的情況下,此事被再次重提,應該引起重視,也許距離實現不遠了。
取消公積金的影響有哪些?
1、為企業減負
取消住房公積金制度確實可為企業減負,黃奇帆稱,取消可為企業和職工直接降低12%的成本。
2、員工變相降薪
企業和員工會按照比例繳納住房公積金,取消後員工部分不必存繳,薪資也就變相下降了。
3、購房需求減緩
採用住房公積金購房是大多數企業員工的首選,利率低是主要原因,如果取消後,部分人的購房計劃可能受到影響,房產市場去庫存就需要些時間。
疫情當前,各企業的生存問題面臨巨大考驗,各方也積極響應。今年樓市也好,其他行業也好,或許迎來全民「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