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時期的行政區劃
在1949年中共設立六個行政大區的同時,對省一級行政區劃也進行了調整。大區存在的時間畢竟較短,如今在很多人的身份認同上,省的概念還是第一位的。所以在了解了大區歷史的沿革後,再來看一下省級區劃的調整和變遷。不過,要把這個問題講明白,還要從民國時期說起。
中國疆域的版圖及行政區劃基本是在清朝時期奠定的。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在其轄區內共設置了18個省(直隸、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甘肅、安徽、浙江、江西、江蘇、湖南、湖北、四川、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個將軍轄區(東北的盛京、吉林、黑龍江和西北的伊犁、烏里雅蘇台),兩個辦事大臣轄區(青海的西寧辦事大臣和西藏的駐藏辦事大臣)共25個省級行政區域和蒙古盟旗等。到了近代,隨著列強的入侵和應對邊疆危機,清政府有兩次重要的舉措。一是左宗棠在平定新疆叛亂和入侵的阿古柏的外來侵略者以後,1884年,清政府設立新疆行省;另一個是1885年中法戰爭後,鑒於台灣的重要地位,增設台灣省(1895年被日本割占,1945年抗戰勝利後收回)。1907年,清政府又改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個將軍轄區為奉天、吉林、黑龍江行省。
讀者若仔細看一下清代的行政區劃與今天的差別,直隸大致相當於河北,奉天相當於今天的遼寧。這樣,除了以「公投」之名獨立出去的外蒙古,以及4個直轄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外,應該說與今天的行政區劃已基本一致。說是「基本」一致,是因為除了疆域略有不同外,在區划上,還缺少寧夏和海南。如果再專業一點兒,還能發現青海、西藏是辦事大臣轄區,內蒙古是盟旗。那麼,這些不同很多就要追溯到民國時期了。
甘肅分省
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作為國家區域治理的基本手段,重新對地方行政區劃做出調整。1928年將熱河、察哈爾、綏遠三個特別行政區改建為省;將直隸省改名為河北省;1929年改奉天省為遼寧省,將北平作為政府直轄市。此外,最重要的還有甘肅分省和西康設省。
清朝在青海設西寧辦事大臣,民國元年(1912年),改西寧辦事大臣為青海辦事長官,後又改為蒙番宣慰使,隸屬甘肅省政府。1914年英國侵略者策劃的西姆拉會議提出,將青海全區劃入西藏,遭到國人的強烈反對。1922年,青海軍閥馬麒和他的幕僚黎丹等以英人入侵西藏,且有窺視青海的野心,乃「認為應將青海設立行省以杜外人窺伺。」之後馬麒曾派人赴洛陽求見吳佩孚,要求把青海從甘肅劃出,定為特別區,並提交《經營青海意見書》。第二次直奉戰爭後,馬麒又派代表團出席段祺瑞臨時執政府召開的善後會議,提出劃青海特別區的要求,均因北洋軍閥無暇顧及而擱置。至馮玉祥控制甘肅後,1928年9月,時任國民政府內政部長、馮的親信薛篤弼以寧夏與青海距離甘肅省城太遠,交通不便為由,提出甘肅分省的建議,於是在1928年9月5日的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153次會議上,正式決定將青海改為行省。
1914年西姆拉會議合影。前排左三為中國中央政府代表陳貽範,左四為英國代表亨利·麥克馬洪,左五為西藏噶廈代表夏扎·班覺多吉,後排左七為英國隨員阿奇博爾德·羅斯,左八為英國隨員查爾斯·阿爾弗雷德·貝爾
與青海同時從甘肅分出建省的還有寧夏。寧夏地區曾於蒙元中統二年(1261年)首置西夏中興等路行省,後並於甘肅行省。至清代,寧夏地區為甘肅省寧夏府。民國初年,又改為甘肅省朔方道(旋改寧夏道)。1928年,薛篤弼提出甘肅省分治案,獲通過後又進一步決定,將寧夏道舊屬8縣和寧夏護軍使轄地(即阿拉善、額濟納二旗)合併為寧夏省。
甘、寧、青分省設治,既有抵抗外國侵略之意圖,也有各方政治鬥爭的因素。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甘、寧、青地區為馮玉祥勢力掌握。而馮玉祥、蔣介石均有將寧夏、青海分省之意。
馮玉祥於1924年10月發動北京政變後,北京臨時執政府任命他為西北邊防督辦兼甘肅省督辦。馮玉祥為了保存實力,不得不將其國民軍改稱為西北軍向西撤退,計劃以陝、甘地區為根據地,積蓄力量,徐圖再舉。甘肅省回、漢雜處,回族勢力較大,回族人民亦由於宗教的維繫,其團結力和反抗精神較強,西北軍當局深恐處理不當會引起回、漢矛盾,影響西北全局的形勢。所以馮玉祥想將寧夏、青海地區從甘肅省分出、劃分為兩個獨立行省,這樣就可以由中央政府重新任命省主席等官員,從而合法地把西北軍勢力打進去。因此可以說,寧夏、青海的建省,是西北軍與甘肅回族軍閥政治鬥爭的產物。而蔣介石為防止武人割據、克服尾大不掉之勢,在政治上也鼓吹「縮小省區論」,以在各省間製造互相牽制、彼此抵消的局面。馮系勢力提出寧青分省後,蔣立即表示同意。甘、寧、青分省後,對於南京國民政府控制西北邊疆,消解西北地方實力派的力量起到了較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