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年來,地球竟挨過2056次核爆炸,核試驗區的人都慘死

2019-10-12     知識圈app

自1945年7月16日,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美國隨後向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以來,我們這個小小的星球,已經挨過了多少次核爆炸?

猜猜看。

根據「軍備控制協會」(The Arms Control Association)的統計報告,1945到2017年,地球在78年間發生了2056次核爆炸。平均下來,地球每年要挨28.6次暴擊。

地球挨得最慘的一次暴擊是在1962年,這一年,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貢獻了178次核爆炸試驗。

從數據來看,美國當仁不讓的排在第一位(一共爆炸了1030次),前蘇聯/俄羅斯緊隨其後(715次),兩國的核爆炸總數就占了整個世界的85%。


1945-2000年,世界核爆炸試驗統計


不過打從2000年後,世界上進行過核爆炸試驗的國家都得到了控制,除了朝鮮還有核爆炸之外,其他7個曾進行核試驗的國家,爆炸次數均為0。

世界主要核試驗國家核爆次數統計


正如上方視頻所說的那樣,在短短半個世紀以來,美蘇兩國幾乎嘗試了所有種類的核試驗。從沙漠到平原,從空中到水下,地球的不同空間幾乎都體驗過核爆的滋味。

當然,為了更仔細地研究核武的具體威力,美蘇兩國還各自建造了金屬塔、房屋、橋樑、供電站、銀行金庫,甚至在核爆附近放置軍艦、坦克。

人類的好奇心在這一層面上尤其顯露出來,核爆之後對動物、植物、金屬所造成的影響就足夠科學家們研究幾十年了。



1945年7月16日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白沙飛彈靶場舉行的核試驗,代號「三位一體」。上圖為「三位一體」爆炸之初16毫秒的火球,下圖則是爆炸後的蘑菇雲。


1949年,蘇聯開始了瘋狂的核試驗。直到蘇聯解體,美蘇兩個大國製造的核彈數量足以消滅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這樣的舉動,讓其他國家深刻地意識到了,沒有核武器的國家是不堪一擊的。

哪怕美蘇從未爆發核戰爭,哪怕投到日本的兩顆原子彈似乎成了核武歷史上唯一的公開表演,那些不甘落後和不甘被操控的國家,依舊努力發展著自己的核武器。

蘇聯解體以後,這種情況就更加嚴峻了。隨著美國對伊拉克、利比亞、伊朗進行制裁,更多國家認識到核武作為籌碼而非單純的殺傷武器的重要性。

核武器驚人的威力,使得它已經成為1945年以來漫長階段中的「終極武器」。在原子彈和氫彈出現之後,中子彈的出現也使得核武器漸漸能夠在軍事行動中運用,從而不止步於威懾階段。


從廣島原子彈到「沙皇炸彈」1961年10月31日引爆的「沙皇炸彈」是有史以來引爆的最大的核炸彈核爆炸所能波及的空中高度越發讓人類顫抖最令人恐懼的是,核武器的原理、製作難度並不難於上青天。


1976年,約翰·亞里士多德·菲利普斯(John Aristotle Phillips)就證實了這一點。這位普林斯頓大學的大三學生,在寫作畢業論文的同時,開始通過查詢資料自製核武器。三個月之後,沒有經過任何專業訓練的情況下,這位學生幾乎造出了和長崎原子彈類似的雛形。

一方面,當時專攻核爆炸工程的加州核科學家弗蘭克·奇爾頓(Frank Chilton)博士說,菲利普斯的設計「幾乎肯定能成功」。但另一方面,美國聯邦調查局還是沒收了他的畢業論文和模型。


約翰·亞里士多德·菲利普斯(正中)1978年在遊戲節目《說實話》中亮相。圖為彼得·米切里斯(Peter Michaelis)為《普林斯頓校友周刊》(Princeton Alumni Weekly)拍攝。在孤軍奮戰研製核彈接近成功後,菲利普斯成為了名人,據說曾有巴基斯坦官員向他購買畢業論文。

研發核武器的難度不高與它造成的威力之大造成了一種恐怖的反差,或許那些甚至連印表機都生產不出來的國家都可以掌握核武器。

雖然美國在二戰之後就意識到了核武器有可能被其他國家掌握,甚至可能會對地球造成威脅,但最終也並沒有能力對核武器進行全面控制。

實際上,早在二戰開始不久,納粹德國就已經開始著手研製核武器了。只不過,相傳「在上帝的幫助下」,掌管核武器研製的負責人、著名物理學家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在計算上犯了低級誤差。

這使得德國一度認為製造核武器是勞民傷財,且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1927年索爾維(Solvay)會議合影,海森堡在最後一排右起第三位。第一排左起第二位為普朗克,第三位為居里夫人,第五位為愛因斯坦。海森堡與普朗克都屬於量子力學的奠基人,同時也負責納粹德國的核武器研製,他本人聲稱他的失誤其實是故意拖延原子彈的研製。在後來很多解密中,人們認為實際上是他的計算錯誤,導致原子彈最終由美國率先研製出來。

時至今日,世界上已經有八個國家擁有核武器,如果算上疑似有核武器的以色列,再加上其他有能力擁有核武器的國家,這個「核武器俱樂部」名單還會更長。據說,最多能達到三十多個,也就是地球上國家數量的六分之一。

的確,正像視頻中說的那樣:

「每一個核大國都把發展越來越具有破壞性的武器看得比他們自己人民和後代的健康和安全更重要。正是那些離政治決策者非常遙遠的人,變成了核試驗場的陪葬者。」

這種情況也許不會停止。核武器在未來很有可能仍具有強烈的吸引力,使得更多國家寧可放棄安全也要發展。諷刺的是,這種拚死發展核武器的決心,還往往伴隨著使國家變得更安全的政治宣傳語。

可是,核爆對人的危害卻好像被忘記了。

一開始,美國並沒有意識到核武器會帶來嚴重的污染危害,還有人販賣核輻射過的金屬和石頭。

像拉斯維加斯這樣的地方,還因為1951年至1962年,在城市西北約100公里處引爆了100次左右核武器,成了旅遊景點。

可到了1953年 ,人們發現,似乎身臨其境地體驗核試驗的副產品並不妙。

這一年,著名的核彈「髒哈利」(Dirty Harry)在內華達州進行試驗,由於風向判斷錯誤,原本是內華達州內的輻射塵,被帶到了200公里以外的地方,猶他州南部倒霉地為這次試驗買單,當地居民說他們聞到一種奇怪的金屬味。


內華達核試驗輻射圖「髒哈利」是一個32千噸當量的裝置,它被引爆後由於風向原因從內華達州輻射到其他地方。


「髒哈利」所帶來的糟糕後果,視頻中提到,從1950年代到1980年代,輻射區範圍內的癌症人數顯著增加。截至2014年,美國政府為此賠償了19億美元。

但世界上還有其他比猶他州更倒霉的地方,比如蘇聯有名的「多邊形」(the polygon)核試驗基地,它位於哈薩克東北部的塞米巴拉金斯克(Semipalatinsk),那裡的人可沒有美國人那麼幸運。

這個地方原本是農村地區,人口少,所以沒太多人關注。當時負責這個項目的拉夫連季·貝利亞(Lavrentiy Beria )稱,塞米巴拉金斯克是個無人區,可實際上,這裡方圓160公里半徑的地區,還生活著大約一百萬人!

1947年,蘇聯建造了這個超大的基地,從1949年到1989年,40年間,蘇聯三分之二的核試驗都在這裡進行。

想想蘇聯總共爆炸過的核彈,再對比這個數字,你會意識到,哈薩克承受了多麼大的核試驗危害。

我們再計算一下在「多邊形」核試驗基地進行核爆炸所產生的能量,它相當於在廣島投放的「小男孩」原子彈的400多倍。

結果是什麼?

當時因為人們缺乏防護意識,周圍的百萬居民幾乎都暴露在核輻射的危險之下,使得該地區的致癌率急劇上升,生產的胎兒發生畸形。

而蘇聯解體後,這個地方成了哈薩克一個無人問津之地,核廢料就被丟棄在那兒,任憑拾荒的人撿走,也沒人告訴他們:核廢料其實很危險。

人們意識到核輻射的真正危害來得太遲了,除了哈薩克,美國的瀉湖、比基尼環礁,至今仍發生核污染。

那些在核試驗的時候住的太近的人,那些生活在核爆點周圍幾百公里的人,那些清理核爆點的核污染的人,以及那些在核泄漏之時前往救援的人……

而即使是這樣,核爆炸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至今也未消除。

雖然許多核大國也逐步減少了自己的核彈頭數量,如美國和俄羅斯。但這並未阻止其他國家對核武的嚮往,更多的國家參與到了製造核彈的競賽之中。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戰爭從未停止。同時,武器也從未停止更新換代,它們總是變得更強,更具威脅。

與此相比,發展較慢的人道主義始終沒有趕上戰爭的腳步。在冷兵器的時代,槍就是「終極武器」,也許人們至今還記得西班牙殖民者是如何對待印加帝國的,或者在美國還是殖民地的時候,人們是如何對待印第安人的。

同樣,加特林機槍在某些時候也作為「終極武器」,使得槍手們聞風喪膽。緊接著,是火炮、坦克、轟炸機、戰列艦、航母等等。在這一連串的武器發展之中,核武器更像一個序列上的最高峰。

只不過,我們很難說,在未來會不會有更高的山峰。

核武器為世界帶來巨大的威脅,它就像潘多拉魔盒一樣,一旦打開,後果不可估量。

幸好,反對核武器的聲音從未停止。從1955年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到1963年的《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1968年的《核不擴散條約》,這些都體現了地球人對和平、安全、理智的渴望。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國審議大會籌備委員會首次會晤聯合國


1996年9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最終有183個國家簽署了該條約,166個國家通過了該條約。

同年9月23日,美國完成了它20世紀的最後一次核試驗。次日,美國和中國在同一天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

與此同時,其他曾經核爆過的國家中,尚有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鮮沒有簽署這一條約,讓人們對地球的未來不禁感到擔憂。

2017年,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 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Abolish Nuclear Weapons,簡稱ICAN)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獲獎原因是「提請各方注意使用任何核武器後造成的災難性人道主義後果,以及為實現禁止這些武器的條約造出的突破性努力。」

雖說全球有這麼多國家和組織在為人類的和平努力,但在未來,核武器將何去何從,這仍是未知之數。

地球還要挨多少次核爆炸?

這最終還是要訴諸於每一個地球人的立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JTX0G0BMH2_cNUgrRH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