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祥農貿市場上,馬鮫魚是當季熱門水產品。 (余建文 攝)
記者 余建文
清明前後,馬鮫魚又一次如約「游」上市民餐桌。這個時節,洄遊到象山港等待產卵的藍點馬鮫魚肉質細嫩,味道尤為鮮美,深受寧波人的喜愛。
美味催生旺盛的市場需求,但背後有著一個令人擔憂的現實:由於捕撈強度的不斷增大,以及洄遊通道受阻,象山港藍點馬鮫魚資源呈現衰退跡象,加大保護力度迫在眉睫。
布下「天羅地網」
捕上的魚越來越小
上周,記者跟隨漁政部門出海執法。自象山港大橋到烏石山電廠一線沿岸水域,捕撈藍點馬鮫魚的船隻星羅棋布。執法人員說,目前每天在港里捕魚的船只有300多條,晝夜不停,「現在布設的游刺網長千餘米,很多是重網,層層設防,魚兒很難逃過一劫」。
船多了,網長了,捕到的魚卻少了。象山西周鎮漁民老林告訴記者,他們3個人忙了一個白天,才捕到9條魚,最多能賣五六百元,連人工錢都不夠,「擱在七八年前,產量比現在至少高一倍」。
捕魚難,捕到大魚更難。記者在鄞州區咸祥農貿市場看到,10餘個售賣藍點馬鮫魚的攤位上多是條重1.5公斤左右的「小個子」。攤販老何賣藍點馬鮫魚10多年了,他說:「除了去年大魚多些外,這幾年捕上來的藍點馬鮫魚越來越小,條重3公斤以上的極少。」藍點馬鮫魚講究越大越好,魚小自然賣不出好價錢,像條重1.5公斤的,售價每公斤不到60元,而條重達2.5公斤的,每公斤能賣90元,差距很明顯。
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鄭春靜長期關注藍點馬鮫魚的資源保護問題。她說,這幾年象山港捕上來的藍點馬鮫魚不僅個體變小,還出現了性成熟提前現象,這意味著資源呈現捕撈過度的現象,持續下去的話,就有種質退化的危險。調查資料顯示,30年前,洄遊象山港海域產卵的藍點馬鮫魚平均體長630毫米,而近年來體長縮短至532毫米,個體平均體重更是從1900克下降至1474克。
摸清「底數」
精準發力保護資源
早在2010年,我市就獲批成立了象山港藍點馬鮫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對藍點馬鮫魚開展研究保護,並進行了增殖放流。儘管如此,漁業專家仍憂心忡忡。
「保護區的規劃制訂至今已10年,但由於缺乏必要的支撐條件,有關的管理、保護工作這幾年沒有實質性進展。」漁業專家表示,2015年、2016年時,藍點馬鮫魚已出現資源衰退危機。目前藍點馬鮫魚還沒能實現全人工繁殖,增殖放流數量十分有限,對資源保護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
藍點馬鮫魚是洄遊性魚類,現在從象山港到東海,藍點馬鮫魚的洄遊通道上布設了「天羅地網」,可謂步步驚心,而且外海捕撈強度也很大。據研究,洄遊到象山港的藍點馬鮫魚,很大一部分是從台灣東部海域來的,但在南韭山海域,就被海捕漁船大量堵截。這幾年的休養期延長了,藍點馬鮫魚資源仍未出現復甦跡象,最主要因素還是高強度捕撈。
捕撈藍點馬鮫魚是延續數百年的傳統,也是象山港沿岸漁民的一項重要收入來源。漁業專家說,這就需要精準施策,在生產與保護間求得一個平衡點。最好由專門的機構,對象山港漁業資源開展全面調查及有效管理,對象山港藍點馬鮫魚的資源狀況、捕撈強度等進行持續的跟蹤研究,掌握變化,同時加大藍點馬鮫魚的全人工繁育技術攻關,加強種質資源庫建設。
「摸清底數,才能科學規劃,比如在保護區的核心區,能否限時限船,確定一個合理的捕撈強度?」漁業專家說,加大執法力度,禁止使用違禁網具和偷捕行為,也非常必要。藍點馬鮫魚的資源保護需要儘快形成合力。